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中華民國空軍少尉飛行員陳懷民,1916年12月25日出生在江蘇省鎮江市白蓮巷的一個富人家庭。父親開了家武館,母親經營絲綢生意,家境優渥,衣食無憂,卻在國難當頭棄筆從戎,成為空軍少尉,獨自擊毀日機3架,協作擊落12架。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抗日英雄陳懷民

1938年4月29日慘烈的武漢空戰中,年僅22歲的陳懷民,擊落一架敵機後受到5架敵機圍攻,飛機油箱著火。本可跳傘求生的他毅然駕機撞向敵機,與日軍著名“紅武士”高橋憲一同歸於盡。碧血灑藍天,青春鑄忠魂。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陳懷民和他的座機

父親英雄兒好漢,陳家一門可謂忠烈。

陳懷民的父親陳子祥,原本是個被後母欺壓而離家出逃的流浪兒,在流落到山東之後,受恩師收留並傳道授藝,成為一名武藝高強之人。1902年東渡日本,進入著名的士官學校步兵科學習。後追隨孫中山參與反清革命,成為同盟會骨幹成員。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父親陳子祥 同盟會成員

陳子祥求學期間,因日本學生坂垣徵四郎多次惡意挑釁,不得已出手教訓,讓坂垣的耳朵留下殘疾。日後坂垣任侵華“中國派遣軍總司令”,授大將銜,也拜陳子祥所賜,成了“殘耳將軍”。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陳懷民年幼時在鎮江與父親合影

陳懷民上有兄姐、下有弟妹,自幼皆隨父親讀書習武,鍛煉出強健的體魄,培養了軍人的氣質,報國的精神,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陳懷民,少年時就在武術大賽中奪冠。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青年陳懷民

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陳懷民走出常州中國工藝專門學校的大門,毅然投筆從戎。為了表達愛國懷民的信念,將名字從陳天民改成了陳懷民。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弟弟陳天培(左)和哥哥陳天和

大哥陳天和,從美國回來參加抗戰,兄弟們一起參加十九路軍中的學生義勇軍,在上海吳淞一帶抗擊日本侵略者。後來,在母親的支持和鼓勵下,陳懷民決心以航空為報國之途。1933年1月,他考入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刻苦訓練成績優異,被美國教官稱讚為:“陳懷民將來無疑是中國最優秀的飛行員。”

畢業時“懇親會”那天,蔣介石對其父陳子祥說:“你們家真是父親英雄兒好漢。”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陳懷民軍裝正照

1937年8月14日在杭州筧橋上空陳懷民第一次參加空戰,隨後他多次參加空戰,戰功赫赫,有“空軍勇士”之稱。

1937年9月19日,南京空戰中,陳懷民以一敵四,英勇迎敵,擊落一架日本驅逐機,被擊中的油箱起火,為了保全戰機,他不得不迫降,最後身受重傷,經村民解救得以身還,且夾道歡送往南京中央醫院,經過三個多月治療,在他21歲生日之後,重返戰場,鷹擊長空,歷經生死,屢立戰功。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1938年日軍空襲武漢

1938年,陳子祥一家已從鎮江流亡到武漢。4月28日晚間,陳懷民回家看父母。陳懷民在家和父母坐了兩個多小時。臨走出門時,他掏出一塊銀元,對母親魏靜誠說:“媽,這幾天日軍常來武漢,我們部隊24小時都處在臨戰狀態,我隨時都有可能升空作戰。這塊銀元給你,你喜歡吃什麼東西,自己上街去買。”隨後回到部隊。 因為一位戰友4月30日要結婚,想在29日作些準備,希望陳懷民頂一下班,陳懷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父母望著兒子出門的身影,他們沒有料到,這是生死之別。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陳懷民的“霍克Ⅲ型”戰鬥機,抗戰初期中國空軍主力戰機

也許是對自己身上使命的重視, 4月28日夜,陳懷民寫了一篇類似“遺言”的日記:“對不起,爸爸、媽媽,我對你們未盡孝道。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如果我不在,照顧爸爸、媽媽的任務就落到你們身上了……”

因為他知道還流傳這樣的說法:

“如果一名空軍能在不斷的空戰中活六個月,就是“高齡”了。每一次駕駛飛機衝上藍天,都有可能是最後一次戰鬥。”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中國戰鷹翱翔在武漢上空

1938年4月29日,8年抗戰中最激烈的空戰在武漢展開。

日本天皇的生日,當天下午,日軍54架飛機偷襲武漢,他們企圖以一場勝仗為天皇祝壽獻禮。中蘇空軍出動戰機攔截,在武漢上空展開激烈格鬥。

戰鬥一開始,陳懷民就率先擊落了一架敵機,隨後,他被5架敵機包圍,在猛烈的掃射中,陳懷民的戰機起火,他本人也中彈受傷,在這生死關頭,他本可以跳傘求生,但他卻突然180度翻轉,猛地撞向一架日本戰機,上演了驚天動地的一幕。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隨時準備為國捐軀

“四二九”武漢空戰中,在陳懷民及其戰友的英勇戰鬥下,共擊落日機21架,擊斃敵軍50人,徹底粉碎了日軍的獻禮計劃,這也是抗戰以來最輝煌的空戰勝利,但我軍戰機亦被擊落5架,5名飛行員壯烈犧牲。陳懷民也成了世界空戰史上與敵機對撞的第一人。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空軍之母”宋美齡在慰勞將士們

他的犧牲,讓一位中國的母親失去了愛子:母親魏靜誠在等待兒子返航歸來的希望落空後,手捧著用陳懷民孝敬的一個銀元買來留給他吃的四個柑橘,痛失愛子的魏靜誠哭瞎了雙眼。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陳懷民犧牲後,母親魏靜誠哭瞎了眼睛

他的犧牲,讓一位悲痛欲絕的女友投江自盡:1935年,陳懷民隨中央航空學校籃球隊到浙江大學比賽,邂逅了女大學生、富家千金王璐璐。她是杭州銀行家的獨女、籃球迷也是啦啦隊成員。陳懷民球場上的優異表現,她看在眼裡,喜在心上。漸漸地,兩人開始了戀情。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富家千金王璐璐

可是軍人的天職是守家衛國,1936年1月,陳懷民告別王璐璐離開杭州,駐防南昌。兩人雖然關山阻隔,但有魚雁傳書。就在七七事變之後,陳懷民將要調任北方作戰前夕,王璐璐千里迢迢趕到南昌,送來一套景德鎮的茶壺,並叫工藝匠在上面燒製了下面幾個字:“天民吾兄惠存妹璐璐敬贈1937年7月27日”。(天民,是陳懷民的原名)

聰慧的王璐璐以寓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定情信物,與陳懷民私定了終身。此後,兩人天各一方,彼此牽掛。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武漢上空的激烈空戰

半年之後,王璐璐得到陳懷民受傷住院的消息,難耐擔心,趕到湖南湘雅醫院,又錯過,再次趕赴武漢,得以此生最後4天相聚。陳懷民買了件心儀的旗袍送給她,作為紀念。

僅僅一個月之後,沒想到一語成讖。王璐璐從報紙上得知陳懷民壯烈犧牲的消息,當即昏厥。隨即以未亡人身份趕赴武漢奔喪,精神大受刺激,於5月的一天夜晚,穿著陳懷民贈送的那件旗袍,縱身躍下滾滾長江,生不能同寢,死同穴。

他的犧牲,讓一位妹妹失去了親愛的哥哥。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陳難與哥哥陳懷民在杭州

妹妹陳難和哥哥陳懷民感情很深,從小都跟隨父親習武,有著共同的志向:精忠報國。於是,一個很女性化的名字“陳蘭”,為紀念哥哥殉難,將名字改成了陳難,變成了共赴國難的“陳難”。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陳懷民生前用過的手套,送給了妹妹

1935年,年僅17歲的陳難被宋美齡看中,成了國民黨“第一夫人”的貼身警衛,更是被宋美齡認作“義女”一時間風光無限。可是,陳難引起外界關注的,並不是她的宋美齡貼身警衛頭銜,而是她堅持近60年超越國度的大愛。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陳難原名陳天樂、陳蘭

他的犧牲,讓一位日本女子失去了親愛的丈夫。

清理戰場時,在被陳懷民撞擊的那架飛機上,發現了飛行員高橋憲一的遺物。高橋在日本空軍中素以勇猛彪悍,戰無不勝著稱,也因此成為日本數十位“紅武士”之一。

在他的衣服口袋裡,有著一張端莊、柔美的女人的照片和一封家書,那是他的妻子美惠子的照片和書信,信中有她對丈夫的關心和思念: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高橋憲一遺孀美惠子的信

這封寫於4月19日,高橋憲一剛剛收到,也許還沒來得及回覆的書信,沒想到會以這種方式展現在他人面前。

國恨家仇之下的妹妹陳難,原本對日本充滿了仇恨和厭惡,但當讀到這封信的時候,陳難彷彿看到一位同樣悲慼的女子,在等待親人的歸來。想象著如果她得知丈夫已經戰死沙場,該是多麼的悲傷。就像她的母親失去了兒子,就像她的嫂子王璐璐失去了愛人,也就像她失去了親愛的哥哥,陳難的內心被一種特殊的情愫觸動了,對美惠子產生了憐憫和關懷之情。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 日本空軍遺骸回國

於是,在1938年5月,陳難給美惠子寫一封信。但因為戰亂原因,信件並不能寄到日本,而是刊登在《武漢日報》上。信中表達了對美惠子的同情和關愛,也表明了對日本侵略戰爭的堅決抵抗的態度,更有對世界和平的美好向往和期待。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武漢日報》刊登美惠子信件攝影

1987年4月29日陳懷民烈士犧牲49週年紀念日,陳難再次提筆給美惠子寫信,但這封信,由於年代久遠,失去聯繫方式和地址,依然沒有被她看到。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為紀念民族英雄 武漢的陳懷民路

直到1990年,陳難委託《湖南日報》一名到過日本的記者幫忙尋找美惠子,幾經輾轉,陳難終於如願收到了她尚在人世的消息。美惠子也是與高橋憲一初婚即分離,未有孩子,後改嫁他鄉。

美惠子在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才讀到1938年的那封信,感慨萬千的她,忍不住淚流滿面。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83歲的陳難

這兩位因為戰爭,因為同時失去親人而曾經倍受關注的女子,跨越半個世紀的時光,終於有了聯繫。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陳難用哥哥的撫卹金購買簡陋住宅自建紀念堂

她終於了卻了這樁從青春到暮年的心事,一直到85歲那年離世,陳難從未停止過對哥哥的懷念,也從未停止過對美惠子的掛念。

隨著時間線的不斷反覆出現,看著陳懷民和四個女人命運的交替進行,我們也能感受到,我們都渴望偉大。但偉大需要苦難。

兩個同歸於盡的男人,一封等了52年的信,和四個女人的泣血家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