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新地方水土不服你就得先吃吃這個

漢景帝年間,中國出了一位痴迷於旁門去新地方水土不服你就得先吃吃這個左道的奇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成語說的就是他,此人就是淮南王劉安,系漢高祖劉邦之孫,世襲封地在今壽縣。

去新地方水土不服你就得先吃吃這個

司馬遷評價曰:“淮南王(劉)安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聘。”

劉安平素喜歡招賢納士、煉丹求仙、著書立說。數千門客中有八位賢能方士,號稱“八公”。八公自稱有仙術,替劉安在壽縣北山築爐煉丹。然而仙丹豈是朝夕能夠煉成的?

某一天他們突發奇想,嘗試將大豆磨碎,用山泉水煮沸熬漿,可是怎麼也煉不出所謂的長生不老藥。就要準備放棄的時候,無意中把一些石膏灑落在豆漿裡,誰知奇蹟出現了:原本稀稀拉拉的豆漿竟然凝固起來了,變成了白白嫩嫩的豆腐!

去新地方水土不服你就得先吃吃這個

嘗一口,一股清香,鮮滑爽口。於是八公就把豆腐當做丹藥獻給淮南王劉安,劉安大喜。劉安是個孝子,把豆腐又獻給自己的母親服食。老太太自從服食豆腐以後,小痛小恙都沒有了。

一貫體恤百姓的淮南王劉安,於是毫無保留地把制豆腐的技術傳授給了民間百姓。從此以後,劉安就被尊奉為“豆腐鼻祖”。

明代詩人蘇平專門寫了一首《詠豆腐詩》:

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退盡見精華。

旋轉磨上流瓊液,煮月鐺中滾雪花。

瓦罐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

箇中滋味誰得知,多在僧家與道家。

豆腐豈止是僧家與道家的美食呢?豆腐以此豐富的營養以及物美價廉的特點,已經成為全世界公認的綠色食品!

去新地方水土不服你就得先吃吃這個

豆腐自問世以來,文人墨客對它一直讚不絕口。元代詩人鄭允端作豆腐詩:“磨硯流玉乳,泉煮結清泉;色比土酥淨,香逾石髓堅;味之的餘美,玉食勿與傳。”詩人不吝筆墨地誇讚了豆腐的色香味,簡直是寫絕了!

豆腐雖然白淨軟嫰,彷彿我鄰家女孩,看似弱不禁風,其實骨子裡的精神非常人可比,說出來可能你我都感到慚愧。聽聽清代胡濟蒼怎麼說的?“信知磨礪出精神,宵旰勤勞洩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屬貧人。”豆腐本是俗物,然而經磨盤悉心磨礪而出以後,就具有方正清廉,不流於世俗的高尚風格,可敬可佩!

豆腐,性味甘涼,歸脾、胃、大腸經。寬中益氣,和脾胃,消脹滿,清熱散血。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食用,不過,再好的東西也不可太貪嘴。

《食物本草》曰:“凡人初到地方,水土不服,先食豆腐,則漸漸調妥。”佐證了豆腐的調和脾胃的功效。

如果可以把豆腐和豆豉擬人化稱呼,那麼豆腐就是妹妹,豆豉當之無愧是哥哥了!

去新地方水土不服你就得先吃吃這個

豆腐和豆豉雖然都是豆製品,可是由於製作工藝不同,所以功效也不一樣。

說到豆豉,還有一個小故事。

話說初唐時期,閻伯嶼出任洪州都督,宴群僚於滕王閣上,大詩人王勃正好路過此地,受邀即席為滕王閣作序。王勃欣然命筆,一氣呵成,寫出了流傳千古的《滕王閣詩序》。閻公大喜過望,又專門設宴款待王勃。

因年事已高加上連日吃酒,外感風邪,幾日後閻公感到身體不適,渾身發冷,毛孔閉塞,有汗卻發不出來。骨節痠痛,咳喘、胸悶,夜不成寐……病倒了!王勃見此情形也不好辭行,只得繼續逗留于都督府上。大夫明知都督為“麻黃證”卻不敢用麻黃髮汗,為什麼呢?因為麻黃藥性峻猛,閻公年老體弱、血枯津少,只能輕微發汗,不可大汗淋漓,否則身體不就更虛弱了嗎?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王勃想到了鄉下常見的豆豉。那是窮人家的下飯菜,王勃覺得它清香可口,健脾開胃,就隨身帶了些路上吃。王勃想,豆豉畢竟是食物,即使不能治病,至少對身體也無大礙。

於是就說服醫官,請求給都督一試。都督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連服三日,沒想到真的見效了:汗出喘止,胸悶頓減,能安然入睡,幾天後竟然痊癒了!都督病癒後,在滕王閣上大擺宴席,為王勃餞行。從此以後,豆豉治傷寒的故事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豆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鈣鐵磷等,既是一碟小菜,又是一味良藥。

【豆豉】

去新地方水土不服你就得先吃吃這個

又名淡豆豉,是用豆科植物黃豆或黑豆作原料,經過蒸煮、冷卻後加人麴菌發酵,鹽漬,最後曬乾而成。味苦、辛,性涼。入肺、胃經。淡豆豉中的菸酸能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並有血管擴張作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劑。胃虛易噁心者慎服。

〖功能主治〗感冒,寒熱頭痛,煩躁胸悶,無法入睡。

《本草綱目》曰:“黑豆性平,作豉則溫,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韭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又能止汗。”中醫認為,淡豆豉有宣散表邪、清熱除煩,透疹解毒之功。然而本品發汗力較弱,配伍荊芥、薄荷、生薑、蔥白等,用於外感風寒或風熱初起之症,療效更佳。

以用豆豉入藥的代表方劑有:蔥豉湯、銀翹散、梔子豉湯、梔子生薑豉湯和梔子甘草豉湯等等。

【驗方集萃】

*風熱性感冒:菊花5克,桑葉5克,豆豉3克。先將菊花、桑葉洗淨入鍋煎煮10分鐘,再將洗淨的豆豉略煮即成。代茶飲,每日頻服。

*斷乳:淡豆豉25–30克,煎服,每日1劑,連服3劑。

*斷奶後乳房脹痛:豆豉250g,水煎,先服一小碗,剩下的藥液用來清洗乳房,有一定的療效。

*血痢:淡豆豉、大蒜(煨熟)等份。上藥一同搗爛如膏,做成梧子大(和赤小豆差不多大),每日早晨服用30–100丸。

*便秘:連須蔥白3根,淡豆豉適量,將蔥白與淡豆豉一起搗爛,貼臍上。

*誤服藥過量,心煩意亂:以淡豆豉適量,煎水催吐。

*.小兒丹毒破作瘡,黃水出:豆豉6g,炒酥研為細末, 加香油調成糊狀,外敷患處。

* 小兒胎毒:豆豉10g,加水適量,煎取 濃汁,適量服用3~5日。可見效。(以上兩個驗方選自《開卷有益(求醫問藥)》1998年02期 王增)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中國中藥雜誌】官方微信(cjcmmy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