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傣家人與竹子的關係如同沒有血緣的親戚,又極像兩個締結了相守之盟的鄰里。行走在孟定壩,你會發現青青翠竹是這裡不可缺少的風景,傣家人的房前屋後、田間地頭,處處都可以看到鳳尾竹婆娑的身影。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如果傣鄉是一本雜誌,那麼封面上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竹子,因為有竹群的地方就一定有傣寨,有好客的傣家人和悠揚的葫蘆絲。 我一直詫異於傣家人與竹子的歷史因緣。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當我在孟定壩上行走,常常陶醉於傣家卜哨挑著竹簍走路的風姿,她們同風中搖擺的鳳尾竹何其相似!

竹,為什麼會如此和諧地走進傣家人的生活呢?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傣家人愛竹,是因為竹好看?實用?還是因為竹筍的食用價值?或許都不是,愛竹是無須什麼理由的,就像愛自己的家鄉,愛一個人或是愛自己的影子。然而,傣家人的愛竹情結終究還是有因可尋的。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自古以來,竹只在南方繁茂生長,身處熱區的傣家人,在與竹子的長相廝守中,結下了一種相依相伴不離不棄的情緣。竹有強勁的生命力,無論在山間、巖旁、或是在溪澗之畔,它都可以生息繁衍下去,並且,只要房前屋後有那麼一點空隙,它便可以處之安然。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這種隨遇而安的生存習性,容易同性情溫厚的傣家人產生默契。在傣寨中行走,處處可見三五株竹結群搭伴,習習生風,既為傣鄉招來涼意,又為傣寨布了景,更使傣家人免了俗。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無論哪一個傣族村寨,如果看不到鳳尾竹,那是很令人納悶和遺憾的,但我保證你不會有這樣的感嘆。

在傣鄉孟定,竹點綴著每一個傣寨的風景,守望著傣鄉的悠悠歲月。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竹有很高的使用價值,傣家人用竹編成筏子,在南汀河中自如穿梭,讓外地遊人看了不免心生羨慕。這種景象,城市中當然無緣見到,而在傣鄉,竹筏只不過是傣家人再尋常不過的交通工具。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傣家人還用竹編制各種日常用品:篾桌、篾凳、籮筐、揹簍、筍葉帽、還有用來盛飯的小篾盒,甚至用來編刀鞘。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他們就地取材,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讓這種柔韌性極強的植物的生存意義體現得淋漓盡致、盡善盡美。這些竹編用品,不僅有很強的實用價值,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把它們稱為藝術品應該當之無愧。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傣家人還能用竹筍烹製許多一提起就讓人口齒生津的美味,酸筍煮魚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性食品,它把魚的鮮美與筍的酸味揉合起來,無論吃多少都不會感覺膩味。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此外,清炒或涼拌黃筍也堪稱一絕,那種芬芳馥郁的味道,讓人吃了一次就很難釋懷。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即使是成竹,傣家人也要把它利用起來,火燒竹筒飯和竹筒魚,不僅保留了米飯和河魚本身的鮮美與清香,還滲透了一種竹子本身來自自然之氣的鮮美與清香。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遠古時期,竹樓可以防水、防獸、抵禦燥熱,如今的傣家人富裕了,仍然捨不得拋棄竹樓蓋磚瓦房,即使蓋了,也保持著竹樓的模樣。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從中可以看出,傣家人喜歡竹子已經到了離不開它的程度。他們傍水傍竹而居,連住所都是用竹梁、竹掾、竹瓦與竹片搭成的,竹樓與竹子相依,有一種美自天成的和諧。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可以這樣說,竹貫穿了傣家人生活中的很多細節,成了傣族人民不可分割的物質和文化分子。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臨滄風情耿馬——青青傣鄉竹

提示:轉自“風情耿馬”——作者馬金崇(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