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

桃源縣君和野茶開發有限公司位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烏雲界,地處桃源“屋脊”牯牛山,系“無汙染、原生態”高山野生茶。


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


品“桃花源記”隨筆時光如白駒過隙,彈指一揮間,我來到君和已經一個月了,在這期間,若說喝得最多的茶,要數“桃花源記”了。沒錯,各位茶友平時來到店裡喝到的紅茶,大多都是君和的一級茶“桃花源記”。對於這款茶,我在店裡幾乎每天都喝著,已近一月,我想,是時候寫一寫自己對於它的感受了。
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

在下筆之前,我特意再試了一次茶,為了更加準確,每泡一泡茶我都會進行記錄,其中包括該泡茶的香味、湯色、滋味、葉底等等。但是由於每一次泡茶都會有不可避免的變量,因此並不能保證每一次泡出的茶湯都會一模一樣。在此,我主要依據此次試茶的過程寫寫自己的感受。(申明:以下圖片均為手機拍攝,且未修過,比實物顏色略深。)
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

我來到君和的第一天,這裡便給了我一個莫大的驚喜。一方面,當天我喝到了君和的紅茶,發現真的很好喝,品飲體驗極佳;另一方面,聽聞詹總說這裡的茶均是產自於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打農藥無農殘。於我來說,這真是再好不過了。我一直認為,做一個企業,產品的質量必須要保證,這樣當我在該企業工作的時候,我才可以放心地把產品推薦給顧客,若產品品質不好,那麼必將問心有愧。


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


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很幸運,君和屬於前者。這裡的茶,無汙染、原生態,平日我們自己喝得也很放心,在店裡可以說是隨時喝著。茶葉的原料選自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野生茶樹,在這裡,四周群山環抱、山巒層疊、流水潺潺、雲霧縹緲、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晝夜溫差大,優越的地理位置為高山野茶奠定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這裡的茶樹鮮葉,不僅積累了大量的芳香物質,釀成了野茶特殊的芳香厚味、韻味醇厚,而且無農殘。在如今時代,“無農殘”這三個字有多寶貴,我想,自是不用我多說了。當然,我現在在寫的這款“桃花源記”即是如此。


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

此款主泡器白瓷蓋碗容量為120ml,為了使茶水比例達到1:50左右,茶葉放了2.5g,具體比例為1:48。該茶原料選取高山野生茶樹春季新生一芽二葉,較嫩,因此我沖泡茶時的水溫為85°——95°,具體水溫還要根據當時幹茶的整碎程度、茶水比例、沖泡次數等情況來定。我的注水方式為迴旋低斟法,這樣可令蓋碗的邊緣部分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觸到注入的水,令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時間融合度增加。尤其當泡到後期,滋味比較淡了,這種注水方式有利於茶汁的儘快浸出。需要注意的是,迴旋低斟時要以逆時針方向,逆時針有“攬客”之意,也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沖泡時切不可對準茶葉高衝,而要講究“輕、柔、平、緩”,若水注過於湍急,會導致茶多酚、咖啡鹼、茶多酚的各種氧化產物等物質過度析出,令茶湯苦澀,以及香氣浮泛、湯感輕薄。
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

在沖泡之前,先觀其外形。其幹茶烏黑潤澤、條索緊秀、鋒苗好、身骨重。芽頭較小,若仔細觀察,則會發現,其芽頭滿披金毫,極為悅目。
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

君和紅茶均不需要洗茶,這款“桃花源記”也是如此,第一泡茶湯即可入口。水為茶之母,與水相逢之後,終於,它的靈魂被點亮了!注水、出湯……還未等茶湯出完,茶香便迫不及待地溢了出來,此時若端起蓋碗,微微掀開碗蓋輕嗅一下,那股子花蜜香會一下子佔領我們的整個嗅覺,讓人倍感身心舒暢。水與茶相互交融,不僅使茶獲得了重生,水也因茶而益加豐潤了,因為茶豐富的內含物質,展現在玻璃公道杯中的茶湯呈橙黃色,若要再具體一點,便是橙黃明亮、通透非常,茶湯中唯一用肉眼可見的,只有些許金毫罷了。而後將品茗杯中茶湯分小口飲下,想到這感覺,詹總飲茶時常說的一句“舒服”便一下子從我的腦海中蹦了出來!飲茶,不論何種方式,“舒服”便是極佳的體驗了。第一泡茶湯的滋味已是香甜,但由於此時茶與水才剛剛相逢,茶似乎還未被完全喚醒,這時候的茶湯如未經世事的少年一般,甜軟而略帶青澀,清新又自然。再觀蓋碗中葉底,以上觀點便得到了證實,由於該茶較嫩,擔心被泡壞,因此第一泡出湯速度較快,此時只見其葉片還未被完全泡開,甚至還帶大約4分硬度,也未完全舒展開來。待蓋碗中茶葉冷卻之後,端起輕嗅一下,花蜜香仍可刺激著我們所有的嗅覺神經。


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

第二泡茶湯與第一泡在香味、滋味、湯色上差別並不大,仍是橙黃透亮,帶有清新自然的花蜜香,略為青澀,滋味香甜而甘醇鮮爽。要數與第一泡差別最大的地方,便是葉底了,第二泡茶出湯依舊較快,但在水短暫的再次浸潤下,葉底由4分硬度變為了1分硬度。到這時,我們不禁會想,到底這茶完全泡開之後會是怎樣的呢?這大概正如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中的主人翁漁人一般,漁人忽逢桃花林,見其“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景象,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 “欲窮其林”,而我們也想探探這茶湯的究竟。


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

當《桃花源記》中的漁人通過小口狹道之後,頓時豁然開朗、柳暗花明、進入了桃源仙境。只見此處“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而後還受到了當地人民熱情的款待,這是再理想不過的田園生活了。
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

第三、四泡茶也正如此,讓人有豁然開朗、頓入仙境之感。這兩泡,茶味漸濃,以致進入頂峰!滋味依舊香甜,但較前兩泡更甚,口感極其飽滿。飲一小口茶湯,那種濃濃的花蜜的香甜一下子便席捲了我們的整個味蕾,我們的舌頭、口腔、咽喉都是甜的,久久留存,一直甜到了心裡面,實乃愜意無比!至於湯色,第三泡茶湯仍呈橙黃色,第四泡茶湯便顯橙紅色了,通過透明的公道杯,我們仍能看到茶湯中漂浮著的金毫,向人們彰顯著鮮葉的嫩度與茶湯的通透。
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

自第五泡以後,此茶漸漸趨於平和,香味漸漸減弱,不過直至第十泡,香味才完全消失,端起蓋碗聞不到其中香味。至於湯色,第十三泡茶湯依舊呈橙紅色,直至第十四泡茶湯,開始轉為橙黃色,第十五泡茶湯為金黃色。自第五泡之後,滋味也漸漸轉淡,但即使到了尾泡,那股子清甜依然還在。我最多泡到第二十泡,一方面,因為每泡好一泡茶之後自己都要試喝,到了這時候已然喝撐了;另一方面,因為到了尾泡,出湯的時間就會偏長了,原本我是想將這款茶泡到茶湯近乎無色,但看此時這湯色依舊金黃,罷了罷了,就先到這吧,我耐心還是不夠哇!不過品到此時,也是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可盡興而收了。
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

《桃花源記》中,即使漁人出仙境時處處做了標記,但而後太守及南陽劉子驥再去尋,也不能得了,桃源仙境只能成為後人心中一個美好的圖景。生活中的種種事物不正是如這桃源仙境以及茶一般嗎,許多事物均有它最耀眼、最輝煌的時候,隨著經歷的不同、光陰的流逝,也許它會漸漸淡下來,但若是一件美好的事物,那股子清甜總還會在的,它會縈繞在我們的唇齒間,甚至再讓人記起以前那蜜香濃醇的時光。
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

在茶泡完之後,我首先從蓋碗中取出一個芽頭、一張葉片,展開觀察,只見二者完整度極高、色澤鮮亮、柔嫩肥壯,觀之如柔荑、撫之如凝脂。再觀其蓋碗中葉底,原本緊卷的幹茶均在水的足夠潤澤之下而展開了片形,開展而勻齊。


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

關於此篇文章,我最大的感受便是深深體會到了實踐的重要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年,陸游先生對其小兒子聿的告誡在如今仍然意義深遠。關於這款“桃花源記”,因為量相對較多,所以我們就把它作為了接待用茶,於是它成為了我們平常喝得最多的一款茶,本文也主要寫了自己對此茶的感受。
桃源|品君和“桃花源記”隨筆

那麼,便先寫到這兒吧,以上內容一定還存在不足的地方和值得昇華的空間,歡迎大家一起相互交流、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