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地毯式練習及答案

一、 填空題

1.《桃花源記》選自

,作者 ,又名 ,字 ,私諡 ( ) ,自號( ) 潯陽柴桑人,( ) 時期著名的詩人,他生活在一個( ) 的時代,本文原是( )中的(“ ”)。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語是( ) ,現在用來比喻 ( ) 。

二、 解釋下列詞語

1緣溪行( )( )

2夾岸數百步( )

3芳草鮮美( )

4 落英繽紛( )( )

5復前行( )

6欲窮其林( )

7 林盡水源( )

8初極狹( )( )

9才通人( )

10土地平曠( )

11屋舍儼然( )

12桑竹之屬( )

13悉如外人( )

14黃髮垂髫( )( )

15阡陌交通( )( )

16乃大驚( )

17便要還家( )

18鹹來問訊( )

19率妻子邑人( )( )( )

20來此絕境( )

21遂與外人( )

22乃不知有漢( )

23無論魏晉( )

24延至其家( )

25此中人語云( )

26不足為外人道也( )

27便扶向路( )( )

28處處志之( )

29及郡下( )

30詣太守( )

31遣人隨其往( )

32尋向所志( )( )

33欣然規往( )

34未果( )

35尋病終( )

36豁然開朗( )

37怡然自樂( )

38遂迷( )

39後遂無問津者( )( )


三 、原文填空

1, 描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前見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 , , 。

2. 描寫桃花源人的生活環境的句子是 , ,

, , 。

3.文中描寫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 。

4. 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純樸的句子是

, 。

, 。

, 。

5 文中陸游《遊山西村》中“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 。

6 表明桃花源人與“見漁人”“乃大驚”的原因的句子是

, 。

7 表明桃花源與外界間隔之久的句子是

, 。

8 表明桃花有人甘願過隱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擾的句子是

9 描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後別有洞天的總體感覺的句子是

, 。

10 描寫桃花源人精神風貌的句子是

, 。

11 與陸游的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

12 描寫漁人初見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

13 表現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適的句子是

, 。

14 表現社會環境平靜的句子是

, 。

15 表現桃花源人安居樂業的句子是

, ,

, , 。

16 最能表現桃花源不易被外人發現的句子是

, 。

, 。

17 最能表現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樂的句子是

, 。

18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有“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語句,文中與此相似的句子是

, 。

19 寫漁人發現桃林的語句是

, 。

20 介紹桃花源人來到桃花源原因的語句是

, 。

21 寫漁人辭行,村中人叮囑的句子是

22 描寫漁人離開桃花源的句子是

, 。

23 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的結果是

, 。

24 “無人問津”這一成語出自本文的原句是

25與“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別”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

26 與“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

27 作者在對桃源的描寫中,從自然環境的美好,社會環境的平靜,人民生活的恬適來寫,請分別指出其內容。

自然環境

, , 。

社會環境

, 。

人民生活

, , 。

28 漁人初見桃花林的感受是

漁人初到桃花源的感受是

四、 問答題

1 《桃花源記》一文以時間為線索。以( ) 為順序,從 ( ) 到 ( ),再到( ) ,到( )桃源一線貫之,串連全文。

2 第一段帶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3 桃源人聽到漁人敘述外界的變化後,為什麼“皆嘆惋”?

4 當漁人離開時,桃源人為什麼囑託“不足為外人道也”?

5 桃源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麼?

6 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7 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

8 文章最後寫到劉子驥去找桃花源,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9 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理想的社會?

10 作者為什麼要虛構一個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會?反映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11 文中第三段寫“桃源人”初見漁人,“乃大驚”有何用意?

12 你學過本文之後,如何評價漁人?

13 你認為武陵郡太守和劉子驥尋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樣嗎?

14 作者把虛構與現實結合起來,把桃花源寫的變幻莫測,忽隱忽現,試舉例說明,作者寫了哪些現實?有什麼作用?

15 依據本文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應具備哪些條件?

16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寄託了自己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能否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理想?

17 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過學習本文,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18 外國作品中也有虛構的理想社會,你知道嗎?

19 請根據你對本文內容的理解,擬一組不少於五言的對偶句,可以概括文章的內容,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

20 後人根據《桃花源記》的故事凝縮成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什麼?它的含義是什麼?

21 聯繫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花源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之處?桃花源寄託了作者怎樣的願望?


【參考答案】

一 丶填空題

1《桃花源記》選自 (《陶淵明集》 ),作者 (陶淵明 ) ,又名 (潛 ) 字 (元亮) ,私諡 (靖節 ) ,自號 (五柳先生 ) 潯陽柴桑人, ( 東晉 )時期著名的詩人,他生活在一個 (戰亂頻繁、生靈塗炭 ) 的時代,本文原是 ( 桃花源詩並序 ) 中的“ ( 序 ) ”。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語是 ( 世外桃源 ) ,現在用來比喻 ( 指不受外界 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 。

二 解釋下列詞語

1緣溪行( 沿著 )( 航行 ) 2夾岸數百步( 兩 ) 3芳草鮮美( 鮮豔美麗 )4 落英繽紛( 落花 )( 繁多的樣子 ) 5復前行( 又 )6欲窮其林(窮盡,走到頭 )7 林盡水源( 盡頭 ) 8初極狹( 剛 )( 狹窄 ) 9才通人(僅 )10土地平曠( 開闊 )11屋舍儼然( 整齊的樣子 )12桑竹之屬( 類 )13悉如外人( 全、都 )14黃髮垂髫( 指老人 )( 指小孩 )15阡陌交通( 田間小路 )( 交錯相通 )16乃大驚( 於是、就 )17便要還家( 通邀,邀請 )18鹹來問訊( 全、都 )19率妻子邑人( 率領 )( 妻子和兒女 )( 同鄉的人 )20來此絕境( 與世隔絕的地方 )21遂與外人(於是、就 )22乃不知有漢( 竟 )23無論魏晉( 不必說,更不必說 )24延至其家( 筵請 )25此中人語云( 告訴 )26不足為外人道也( 不值得 )27便扶向路( 沿、順著 )( 從前的、舊的 )28處處志之( 做標誌 )29及郡下( 到 )30詣太守( 到 )31遣人隨其往( 派 )32尋向所志( 尋找 )(標誌 )33欣然規往( 計劃 )34未果( 沒有實現 )35尋病終(隨即、不久 )36豁然開朗( 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 37怡然自樂( 愉快的樣子 )38遂迷( 終於 )39後遂無問津者( 問路 )( 渡口 )

三 原文填空

1 描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前見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夾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

2 描寫桃花源人的生活環境的句子是 :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 。

3文中描寫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黃髮垂髫 , 並怡然自樂 。

4 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純樸的句子是

便要還家 , 設酒殺雞作食 。

村中聞有此人 , 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

5 文中陸游《遊山西村》中“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6 表明桃花源人與“見漁人”“乃大驚”的原因的句子是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 ,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 ; 遂與外人間隔。

7 表明桃花源與外界間隔之久的句子是

乃不知有漢 , 無論魏晉 。

8 表明桃花有人甘願過隱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擾的句子是

不足為外人道也

9 描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後別有洞天的總體感覺的句子是

復行數十步, 豁然開朗 。

10 描寫桃花源人精神風貌的句子是

黃髮垂髫, 並怡然自樂 。

11 與陸游的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

豁然開朗

12 描寫漁人初見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

漁人甚異之

13 表現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適的句子是

黃髮垂髫 , 並怡然自樂 。

14 表現社會環境平靜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 , 雞犬相聞 。

15 表現桃花源人安居樂業的句子是

其中往來種作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 ,並怡然自樂 。

16 最能表現桃花源不易被外人發現的句子是

林盡水源 ,山有小口。初極狹 , 才通人 。

17 最能表現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樂的句子是

黃髮垂髫 , 並怡然自樂。

18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有“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語句,文中與此相似的句子是:

問今是何世 , 乃不知有漢 。

19 寫漁人發現桃林的語句是

忘路之遠近 , 忽逢桃花林 。

20 介紹桃花源人來到桃花源原因的語句是

先世避秦時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21 寫漁人辭行,村中人叮囑的句子是

不足為外人道也

22 描寫漁人離開桃花源的句子是

停數日 ,辭去 。

23 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的結果是

遂迷 , 不復得路 。

24 “無人問津”這一成語出自本文的原句是

後遂無問津者

25與“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別”意境相似的句子是男女衣著 , 悉如外人 。

26 與“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黃髮垂髫 , 並怡然自樂 。

27 .作者在對桃源的描寫中,從自然環境的美好,社會環境的平靜,人民生活的恬適來寫,請分別指出其內容。

自然環境: 土地平曠 , 屋舍儼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社會環境: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 。

人民生活:其中往來種作 , 黃髮垂髫 ,並怡然自樂 。

28 .漁人初見桃花林的感受是( 漁人甚異之 )

漁人初到桃花源的感受是 ( 豁然開朗 )

四 問答題

1 .《桃花源記》一文以時間為線索。以 ( 漁人進入桃花源先後 ) 為順序,從 (發現桃花源 ) 到 (訪問桃花源 ) ,再到 (離開桃花源 ) ,到 (再訪)桃源一線貫之,串連全文。

2 .第一段帶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氣氛,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鋪墊。

3 .桃源人聽到漁人敘述外界的變化後,為什麼“皆嘆惋”?

外界變化大,社會黑暗,戰亂頻繁,人民生活痛苦,長時間與世隔絕。

4 .當漁人離開時,桃源人為什麼囑託“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這個絕境,避免戰亂,不想讓外人知道,打擾了他們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 .桃源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麼?

桃源人居住在與世隔絕的地方,過著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願飽受戰亂之苦。

6 .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讓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是不存在的。

7 .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

自然環境優美,民風純樸,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沒有階級壓迫,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之苦。

8 .文章最後寫到劉子驥去找桃花源,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事情真實可靠,這樣進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氣氛。

9 .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理想的社會?

與黑暗現實對立,那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 ,是整個封建社會人民共同的理想。 10 .作者為什麼要虛構一個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會?反映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反映了作者主張和平,嚮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託了他的政治抱負,反映了人民的願望,表達了他對封建社會的評擊和批判。

11. 文中第三段寫“桃源人”初見漁人,“乃大驚”有何用意?

寫出了桃源人見生人驚異,顯示桃花源與世隔絕久遠。

12 .你學過本文之後,如何評價漁人?

有好奇心,背信棄義,追名逐利

13 .你認為武陵郡太守和劉子驥尋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樣嗎?

不一樣。太守時為了奪取桃花源,而劉子驥是為了欣賞 和追求理想社會。

14 .作者把虛構與現實結合起來,把桃花源寫的變幻莫測,忽隱忽現,試舉例說明,作者寫了哪些現實?有什麼作用?

文章開始交待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的身份 ,結尾寫劉子驥,使虛構的桃花源發生的一切事情變得好像是真實的。

15 .依據本文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應具備哪些條件?

自然環境美好,社會生活寧靜,物產豐富,沒有剝削 ,沒有壓迫,人人勞動,過著美好寧靜、幸福的生活。

16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寄託了自己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能否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理想?

陶淵明的理想社會:環境優美,土地肥沃,沒有剝削 , 沒有壓迫,民風淳樸,寧靜,自給自足。

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

17. 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過學習本文,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 作者是一個看不慣社會的黑暗,厭倦了官場的鬥爭 ,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不追求功名利祿的人。

18 .外國作品中也有虛構的理想社會,你知道嗎?

答: 16世紀英國人莫爾虛構了一個烏托邦島。

19 .請根據你對本文內容的理解,擬一組不少於五言的對偶句,可以概括文章的內容,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

答: 芳草鮮美桃花林 土地平曠世外源

20 .後人根據《桃花源記》的故事凝縮成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什麼?它的含義是什麼?

答: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1. 聯繫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花源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之處?桃花源寄託了作者怎樣的願望?

答:不同之處是桃源人不想外界人民那樣存在著階級差別,有著貧富差別,他們不必擔心戰爭的侵害,他們人人平等,老有所養,生活安定,快樂。寄託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