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八年級語文(下冊)第9課《桃花源記》筆記全

知識點

陶淵明(約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卒後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詩人,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辭賦以《歸去來兮辭》最有名,有《陶淵明集》傳世。其詩文語言質樸、自然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


二、故事背景

本文大約寫於公元421年,當時政治黑暗,戰亂頻繁,生靈塗炭。其時陶淵明已歸隱多年,對於戰亂造成的苦難,有著深切的感受,但他無法改變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產生的。


三、文體知識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敘事、描寫、狀物,也可抒情、議論、說明,通常的寫法是寓情理於事、景、物之中,或借敘事、寫景、狀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四、文言知識積累

(一)通假字

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二)古今異義

1.芳草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

今義:(菜餚、瓜果等)滋味好。

2.彷彿若有光

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今義:似乎,好像。

3.屋舍儼然 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

4.阡陌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原是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統稱,現僅指運輸事業。

5.率妻子邑人 古義:妻子和兒女。

今義:男女兩人結婚後,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6.來此絕境 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7.無論魏晉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連詞,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果都不會改變。

8.不足為外人道也

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充足。

9.遂與外人間隔

古義:隔絕不通音信。

今義:事物在空間或時間上的距離。

(三)一詞多義

1.出 不復出焉(動詞,出去)

皆出酒食(動詞,拿出)

2.尋 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尋病終(副詞,隨即,不久)

3.之 忘路之遠近(助詞,的)

漁人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

具答之(代詞,代指對方的問題)

處處志之(助詞,不譯)

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4.舍 便舍船(離開,動詞)

屋舍儼然(房屋,名詞)

5.為 捕魚為業(作為,動詞)

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介詞)

(四)詞類活用

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復前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欲窮其林(形容詞作動詞,走到盡頭)

此中人語云(名詞作動詞,告訴)

處處志之(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五)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

2.省略句

(1)省略主語

①山有小口,(小口)彷彿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從口入。(分別省略主語“小口”“武陵人”)

②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其中”後省略主語“人們”)

③(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分別省略主語“村中人”“漁人”)

(2)省略賓語

①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問”“要”後省略賓語“漁人”)

②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後面省略賓語“之”)

③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後省略賓語“漁人”)

(3)省略介詞

林盡水源。(“盡”後面省略介詞“於”)

(六)成語積累

1.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開朗:比喻對某一問題長期思索不解而後突然明白。

3.怡然自樂:形容和悅而得意的樣子。

4.無人問津:比喻無人過問而十分冷落。

(七)名句積累

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3.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五、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①):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②、③):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和感受。

第三部分(④、⑤):漁人再訪桃花源“不復得路”和劉子驥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六、課文翻譯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為:作為。

緣:沿著,順著。

芳草:香草。

鮮美:鮮豔美麗。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繽紛:繁多而錯雜的樣子。

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前: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形容詞作動詞,走到盡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一個以捕魚為業的人。(有一天)他划船沿著小溪往前行,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數百步,中間沒有其他的樹,(這裡的)香草鮮豔美麗,飄落的花瓣繁多。漁人(對桃花林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前行,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極:非常。

才:僅。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儼然:整齊的樣子。

屬:類。

譯文: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於是離船上岸,從洞口進入。起初,洞非常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向前走了數十步,突然(變得)寬闊明亮了。(這裡)土地平坦寬闊,屋舍都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


原文: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阡陌:田間小路。

相:互相,指雙方。

悉:都。

黃髮垂髫:指老人和孩子。是借代手法。

並:都。

怡然:快樂的樣子。

譯文:田間小路交錯相通,能互相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在田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著打扮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個個都安閒快樂。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 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乃:竟然。

具:詳細。

要:通“邀”,邀請。

鹹:都。

譯文:(桃花源人)見了漁人,竟十分驚訝,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有人)便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中聽說來了這麼一個客人,都來打聽消息。


原文: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雲:說。

先世:先代,祖先。

妻子:妻子和兒女。

邑人:同鄉。

復:再,又。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

譯文: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飯食(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就告別離開了。桃花源人告訴(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說啊。”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 迷,不復得路。

既:已經。

扶:沿、順著。

志: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及:到。

所志:所做的標記。

遂:終於。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個清高的隱士,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要去(探訪桃花源)。計劃還未實現,不久就因病去世了。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七、問題歸納

1. 開篇對桃花源的自然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

這裡的自然環境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圖景作鋪墊。


2. 作者是怎樣描繪桃花源的?有怎樣的用意?

為了突出主旨,作者從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兩方面描繪了美麗祥和的桃花源。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作者所描繪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圖景,寄託著作者的社會理想。


3. 桃花源人來到此地的原因是什麼?交代這個原因有何作用?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交代了桃花源人來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表現了桃花源人對戰亂的厭惡、痛恨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寫了作者對秦漢以來,特別是對東晉黑暗腐朽社會的否定。


4. 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嘆惋”?

漁人講完秦末以來的歷史及當前社會狀況,桃花源人為外面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花源外人一直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5. “處處志之”與“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不矛盾。作者這樣寫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桃花源只不過是作者一個美好的社會理想罷了。


6.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結尾寫劉子驥是否多餘?

這樣寫並不多餘。結尾寫劉子驥這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探訪桃花源沒有成行,是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嚮往和不可尋覓,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樣的社會理想是無法實現的。


課後思考探究

二、桃花林屬於自然環境美: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些鮮豔的桃花,在溪流的兩岸格外惹眼,它們在春風中搖曳生姿。桃花源中重點是人文美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這裡是一派祥和的景象。百姓善良、好客,他們在享受著桃花源中幸福、和睦的生活的同時,擔心受到外界的打擾。這些都讓我們在羨慕桃花源人生活的同時,也在替現實生活中的百姓擔憂。


三、1.第一問:漁人“具言”,主要是回答桃花源中人的問題“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如:今是晉,秦之後尚有漢、魏,魏之後方為晉。點撥:作者不正面詳細敘述這一對話過程,卻用總述的方式把它濃縮在“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很好地反映了陶淵明文章的語言風格。

第二問:桃花源中人感慨時光流逝之快,政權變更之頻繁,百姓們會遭受無窮的苦難。因為桃花源中人就是“避秦時亂”來此的,表明了桃花源中人“嘆惋”的原因。

2.第一問:“如此”包括自己(漁人)發現桃花源的過程,進入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整個桃花源中和諧、寧靜、幸福、太平的生活氛圍。

第二問:如果把這些內容一一寫出來,就顯得有些囉唆與重複了,因為這些內容前面已經交代過了;同時這樣安排也增強了桃花源的神秘感,也為後來“遂迷,不復得路”埋下伏筆。

點撥:結合原文不難弄明白漁人所說的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即可。表達效果可以從表現主題,與下文的關係等方面來考慮。


四、1.作為;向。2.離開;房屋。3.於是,就;竟然。


五、1.鮮美:古義,新鮮美好;今義,(菜餚、瓜果等)滋味好。

2.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指運輸事業。

3.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指沒有出路的境地。

4.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果都不會改變。


六、“世外桃源”吸引人的地方:①桃花源中的美景,(自然美景和人文美景);②桃花源中人幸福、和諧的生活,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人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到處是

一派幸福、快樂的景象;③沒有戰亂、剝削和壓迫,人人平等。作者借桃花源表達了希望能生活在一個沒有剝削壓迫、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桃花源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