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記》優質導學案

冷雨

學習目標

1.熟讀並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詞彙。

3.瞭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理解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學習過程

一、 知識鏈接: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2、 寫作背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他無法改變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9《桃花源記》優質導學案


一、自主學習

1、注音:

豁然( ) 儼然( )

阡陌( ) 垂髫( )

劉子驥( ) 便要( )還家

邑人( ) 間隔( )

語云( ) 詣( ) 太守

2、寫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

1.緣溪行

2.芳草鮮美

3.屋舍儼然

4.阡陌交通

5.鹹來問訊

6.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7.遂與外人間隔

8.無論魏晉

9.各人復延至其家

10.不足為外人道也

11.說如此


9《桃花源記》優質導學案


二、 整體感知:

1、再讀課文,說說其要素。

2、請找出漁人在路途上和桃花源中所見所聞所感的句子。

3、作者筆下描寫的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三、 精讀課文,探究合作:

1、漁人是怎麼發現桃花源的?為什麼會"甚異之"?

2、作者描寫桃花林幽美的自然景色有何作用?

3、漁人是如何進入桃花源的?

4、請概括桃花源的環境及其中之人的特徵

5、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嘆惋"?

6、"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這句話對下起何作用?

7、漁人離開桃花源"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後再訪,可人們再去尋找時卻"遂迷"、"未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8、文中有哪些成語?


9《桃花源記》優質導學案


四、 拓展延伸:

生活在東晉的陶淵明描繪了這樣美好的社會,卻是並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們,已經擁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對明天有著更為美好的憧憬 。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來社會是什麼樣的呢?請用美麗的語言加以描繪。

五、達標測試: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 )

(1)欲窮其林 窮:

(2)便要還家 要:

(3)處處志之 志:

(4)欣然規往 規: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武陵人以捕魚為業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B.問所從來,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其中往來種作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便扶向路 尋向所志

3、下面加點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