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二十年!诺奖、扫地僧与海底捞“最牛服务员”

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有的人人生丰富多彩,每天过的都不一样。但也有人,却能为一件事坚持二十年甚至更久,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在告诉世人,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如果你已经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你可以坚持二十年吗?

故事一 诺奖

又有日本人获诺贝尔科学奖。凭借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的贡献,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与他的美国同行詹姆斯·艾利森1日分享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本世纪以来,算上少数后来取得美国国籍的日本科学家,获诺奖的日本科学家已有18人,相当于每年诞生一位诺奖得主。

诺贝尔科学奖主要颁发给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原始创新性成果,而基础研究成果从出现到获得高度认可通常需要相当长时间。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世纪40年代以来,全球诺奖得主取得诺奖研究成果的平均年龄是37.1岁,而他们获奖时平均年龄是59岁,从出成果到得奖平均等待22年。本庶佑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免疫抗体,他的主要成果是1992年获得的,从出成果到得诺奖等待26年。


人生二十年!诺奖、扫地僧与海底捞“最牛服务员”

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ison)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


因此,那些追热点、快出成果的急功近利式研究也许会有很多论文发表,但可能永远获不了诺奖,因为是建立在别人研究基础上。现年76岁的本庶佑获奖后在记者会上表示,希望他这次得奖能够进一步加速基础医学领域的发展,给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带来勇气。他说,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但研究成果要回馈社会耗时较长,期待社会能够更加宽容地对待基础研究。

故事二 扫地僧张益唐

在北大的数学圈里就传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数学天才在北大期间展示出了卓越的天赋,随后成为第一批被保送去美国的留学生,师从一位数论领域的巨匠。

果然不负众望两年时间完成别人应该五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而这篇论文写的是,两百年来没有人能解答的“雅克比猜想”的证明,他取得重大突破。

于是举世瞩目,所有的数学家都在争相地传阅他的论文,去帮他去看去解释说,为什么这样一个年轻人可以有这般的思路。

本来一颗新星就要诞生了,不幸的是,在大家检查的时候,发现他其中有一段引述了他老师的论述,而他老师在这篇论述里犯了错误,于是这篇论文就成了一张废纸,而他的老师也因为他的论文发表而失去了诸多荣誉。

于是在他毕业的时候,就没有顺利地拿到老师给他写的推荐信,这意味着全世界的任何一个科研机构不会接受他这样一个人,从此数学与他无缘。而后来他只能去餐馆端盘子、给人送快递、打兼职打零工,没有稳定的生活,没有稳定的收入,只能租住在别人的地下室里而饱受冷眼,而后来这个人就消声匿迹,谁也不知他所踪了。

当我想到这个故事我突然想,就算是这样的天才都可能遇到这样的事,我算什么?我想当数学家?我可能吗?我行吗?那我不如我找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我去干别的好了。

但是说真的,数学一直是我心中的遗憾,就我每当想起我上学的时候那种对脑力的冲击,那种对数学的心灵觉受,我就内心就燃起一种不甘,我就老觉得我缺些什么。

而这份缺憾直到2015年,它达到了顶点。因为我看到一则新闻,我刚才说的那位数学天才他获奖了,他获的是柯尔数论奖,是全世界对数论领域的最高奖项,相当于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个人他获奖了,他证明了另一个猜想,叫做“孪生素数猜想”。而大师丘成桐对他的评语是:此成就远高于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的成就。

而这是什么样的人,原来过去二十多年里,他虽然饱受煎熬,但他一个人一根笔,笔耕不辍,一个艰艰苦苦地自己在研究,他终于悟到这个大定理的解法,而此人就是大师张益唐,人送外号“扫地僧”,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他获奖那年他五十八岁,他经历了我们人生中所一般认为最苟且的二十多年的生活,他过得非常地凄惨,但他还能达到远方。

我就特别好奇,这是一种什么力量,什么信仰,推动他可以这样,可以在没有任何学术机构支持之下,没有任何资金,没有任何助手,凭一己之力,虽饱受煎熬,但将数学推动了一大步?


人生二十年!诺奖、扫地僧与海底捞“最牛服务员”

美国UCSB张政教授(左)与张益唐教授(右)

----节选自游斯彬《我是演说家》的演讲《致远方》。

更多详细内容,参见《我的哥哥 我的家:张益唐的妹妹深情回忆》

故事三 海底捞服务员杨丽娟

最近几天,一个叫杨丽娟的海底捞服务员火了。

9月26日,海底捞正式在香港上市,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7.8港元,随后股价一路上涨,市值超过1000亿港元。

陪着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敲钟的,还有海底捞首席运营官杨丽娟。

人生二十年!诺奖、扫地僧与海底捞“最牛服务员”

杨丽娟和张勇在敲钟


说起杨丽娟,背后的故事令人叹服:

杨丽娟生于1978年,现在40岁不到,却在海底捞待了23年;

农村孩子、初中辍学,从一个服务员小妹做起,一直做到今天的海底捞首席运营官;

海底捞上市后,她的身家飙升至30亿,被称为 “中国最牛服务员”


人生二十年!诺奖、扫地僧与海底捞“最牛服务员”


为家还债辍学打工,17岁跟随张勇;

19岁当上店长;

2年后,张勇决定让海底捞走出四川,在西安开了一家分店,杨丽娟被派去独立管理海底捞西安分店。

30岁时,杨丽娟成为公司唯一一个副总经理,总经理是张勇;

34岁,她全面接管海底捞的全部门店运营;

也是从这一年起,海底捞正式走出国门,从新加坡再到美国,选址、谈判,她都亲自参与;

40岁,也就是2018年1月,杨丽娟成为海底捞非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

海底捞上市后,杨丽娟所持有的3.6798%股份,让她的身家超过了 30亿元人民币!

这就是一个原本没有学历、没有希望的农村小姑娘,从服务员开始一路逆袭的故事!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哪怕机会摆在自己面前,如果自己不够努力,那谁也帮不了你。

更不用说,杨丽娟所面临的困境:出身农村、早早辍学、家人欠债...

但凡她有一点怯懦、懒惰、退缩...那就绝对不会有今天身家30亿的海底捞COO杨丽娟, 只有一个在小农村里面早早结婚,生了两三个孩子,靠着丈夫打工赚钱过活的农妇杨丽娟。

所以,想要成为人上人,先要自己努力争取,正如马云所言:

在一个聪明人满街乱窜的年代,稀缺的恰恰不是聪明,而是一心一意,孤注一掷,一条心,一根筋!

三个故事,看似毫不相干,但都说明了上面所讲的同一个道理,到底谁才是“聪明人”,谁才能最后成功呢?

二十年做好一件事

那些获诺奖的科学家和取得成功的张益唐们,哪一个不是历经数年的坚持才取得的成功。或许,对于他们而言,经历并非像普通人想象中的那般煎熬,他们找到了兴趣所在,不急不燥,真正的为了科研而科研。相比之下,目前国内的学术圈就较为浮躁,有人说科学家像商人,大学像公司,每年给科研人员下达的指标精确到文章篇数、经费到账金额、专利转化数量等等。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和师资博士后们,更是被套上了“非升即走”的紧箍咒。在这些强迫科研工作者在规定年限就出成果的政策和学术圈里复杂的看论文“抢帽子”的指挥棒下,一些“聪明的”老师,找研究方向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好写文章”,久而久之,一所大学里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师都在做“好写文章的方向”。这些老师的研究生们,尤其是博士生们,做事情之前唯一关心的事情就是“能否很快的写出文章吗?”,如此一来,这样急功近利科研氛围,会诞生出诺奖级的成果吗?

日本人在过去十八年年均一个诺奖的情况下却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日本政府每年都会发布一份《科学技术白皮书》,总结日本的科研实力和存在的问题,并与全球主要国家进行比较。近年来,《科学技术白皮书》多次声称,日本科技创新力正出现衰退。2016年诺奖得主大隅良典等诸多日本有识之士多次呼吁,日本社会要创造环境,消除年轻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地从事科研工作,“不用顾虑眼前,可以安心考虑5年、10年后的事情”,“如果日本不能形成培养年轻研究人员的体制,日本的科学将空心化”。2018年度《科学技术白皮书》也提出,日本应加强科研投入,并为年轻研究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

张益唐如果在国内,恐怕是无法通过“非升即走”的考核期或早被调离学术科研岗位了。

杨丽娟如果像普通服务员一样,在有人给出更高的薪水时就跳槽了,还会有今天的身价吗?


人生二十年!诺奖、扫地僧与海底捞“最牛服务员”



如今,能为一件事奋斗二十年的人凤毛麟角!但并非没有。华为老总任正非表示,“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经很不简单。”不搞金融、不炒房地产的华为能够以实业发展至今天地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一条路走到底的坚持,30年来“对准一个城墙口持续冲锋”。参考任总2016年创新大会上的发言稿《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 为祖国百年科技振兴而奋斗》,字字珠玑,给予我们无穷地动力,致敬终身奋斗者。我们引用其中一段,来看一下这位华为的奋斗者对科研创新的看法和观点:

内部对不确定性的研究、验证,正实行多路径、多梯级的进攻,密集弹药,饱和攻击,蓝军也要实体化。并且,不以成败论英雄,从失败中提取成功的因子,总结,肯定,表扬,使探索持续不断。对未来的探索本来就没有“失败”这个名词,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鼓舞人们不断地献身科学,不断地探索,使“失败”的人才、经验继续留在我们的队伍里,我们会更成熟,我们要理解歪瓜裂枣,允许黑天鹅在我们的咖啡杯中飞起来。创新本来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我们也要敢于拥抱颠覆。鸡蛋从外向内打破是煎蛋,从里面打破飞出来的是孔雀。

现在的时代,科技进步太快,不确定性越来越多,我们也会从沉浸在产品开发的确定性工作中,加大对不确定性研究的投入,追赶时代的脚步。我们鼓励我们几十个能力中心的科学家、数万专家与工程师加强交流,思想碰撞,一杯咖啡吸收别人的火花与能量,把战略技术研讨会变成一个“罗马广场”,一个开放的科技讨论平台,让思想的火花燃成熊熊大火。公司要具有理想,就要具有在局部范围内抛弃利益计算的精神。重大创新是很难规划出来的。固守成规是最容易的选择,但也会失去大的机会。

二十年时间才有可能使得一项科研成果获得诺奖;二十年时间才能使得张益唐攻克雅可比猜想,从一个五十八岁的讲师变身为教授;同样是二十年时间,海底捞的服务员张丽娟就能从一个普通服务员变为身价几十亿的亿万富翁;那么二十年的时间,能否让中国的集成电路事业摆脱老外的封锁和束缚,做到引领世界的地位吗?这就需要从事集成电路行业的人们,怀揣着二十年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坚持,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着像张益唐那样对数学执着坚守的毅力,那么,中国人引领世界的芯片梦,就一定会变成现实。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