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二十年!諾獎、掃地僧與海底撈「最牛服務員」

人生百年,彈指一揮間。有的人人生豐富多彩,每天過的都不一樣。但也有人,卻能為一件事堅持二十年甚至更久,不追名逐利,不隨波逐流,他們用自己的堅持在告訴世人,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如果你已經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你可以堅持二十年嗎?

故事一 諾獎

又有日本人獲諾貝爾科學獎。憑藉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的貢獻,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與他的美國同行詹姆斯·艾利森1日分享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獲諾獎的日本科學家已有18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

諾貝爾科學獎主要頒發給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原始創新性成果,而基礎研究成果從出現到獲得高度認可通常需要相當長時間。日本文部科學省公佈的數據顯示,20世紀40年代以來,全球諾獎得主取得諾獎研究成果的平均年齡是37.1歲,而他們獲獎時平均年齡是59歲,從出成果到得獎平均等待22年。本庶佑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究免疫抗體,他的主要成果是1992年獲得的,從出成果到得諾獎等待26年。


人生二十年!諾獎、掃地僧與海底撈“最牛服務員”

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ison)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


因此,那些追熱點、快出成果的急功近利式研究也許會有很多論文發表,但可能永遠獲不了諾獎,因為是建立在別人研究基礎上。現年76歲的本庶佑獲獎後在記者會上表示,希望他這次得獎能夠進一步加速基礎醫學領域的發展,給從事基礎研究的研究人員帶來勇氣。他說,基礎研究非常重要,但研究成果要回饋社會耗時較長,期待社會能夠更加寬容地對待基礎研究。

故事二 掃地僧張益唐

在北大的數學圈裡就傳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數學天才在北大期間展示出了卓越的天賦,隨後成為第一批被保送去美國的留學生,師從一位數論領域的巨匠。

果然不負眾望兩年時間完成別人應該五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而這篇論文寫的是,兩百年來沒有人能解答的“雅克比猜想”的證明,他取得重大突破。

於是舉世矚目,所有的數學家都在爭相地傳閱他的論文,去幫他去看去解釋說,為什麼這樣一個年輕人可以有這般的思路。

本來一顆新星就要誕生了,不幸的是,在大家檢查的時候,發現他其中有一段引述了他老師的論述,而他老師在這篇論述裡犯了錯誤,於是這篇論文就成了一張廢紙,而他的老師也因為他的論文發表而失去了諸多榮譽。

於是在他畢業的時候,就沒有順利地拿到老師給他寫的推薦信,這意味著全世界的任何一個科研機構不會接受他這樣一個人,從此數學與他無緣。而後來他只能去餐館端盤子、給人送快遞、打兼職打零工,沒有穩定的生活,沒有穩定的收入,只能租住在別人的地下室裡而飽受冷眼,而後來這個人就消聲匿跡,誰也不知他所蹤了。

當我想到這個故事我突然想,就算是這樣的天才都可能遇到這樣的事,我算什麼?我想當數學家?我可能嗎?我行嗎?那我不如我找一份還算體面的工作我去幹別的好了。

但是說真的,數學一直是我心中的遺憾,就我每當想起我上學的時候那種對腦力的衝擊,那種對數學的心靈覺受,我就內心就燃起一種不甘,我就老覺得我缺些什麼。

而這份缺憾直到2015年,它達到了頂點。因為我看到一則新聞,我剛才說的那位數學天才他獲獎了,他獲的是柯爾數論獎,是全世界對數論領域的最高獎項,相當於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個人他獲獎了,他證明了另一個猜想,叫做“孿生素數猜想”。而大師丘成桐對他的評語是:此成就遠高於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的成就。

而這是什麼樣的人,原來過去二十多年裡,他雖然飽受煎熬,但他一個人一根筆,筆耕不輟,一個艱艱苦苦地自己在研究,他終於悟到這個大定理的解法,而此人就是大師張益唐,人送外號“掃地僧”,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他獲獎那年他五十八歲,他經歷了我們人生中所一般認為最苟且的二十多年的生活,他過得非常地悽慘,但他還能達到遠方。

我就特別好奇,這是一種什麼力量,什麼信仰,推動他可以這樣,可以在沒有任何學術機構支持之下,沒有任何資金,沒有任何助手,憑一己之力,雖飽受煎熬,但將數學推動了一大步?


人生二十年!諾獎、掃地僧與海底撈“最牛服務員”

美國UCSB張政教授(左)與張益唐教授(右)

----節選自遊斯彬《我是演說家》的演講《致遠方》。

更多詳細內容,參見《我的哥哥 我的家:張益唐的妹妹深情回憶》

故事三 海底撈服務員楊麗娟

最近幾天,一個叫楊麗娟的海底撈服務員火了。

9月26日,海底撈正式在香港上市,上市發行價為每股17.8港元,隨後股價一路上漲,市值超過1000億港元。

陪著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敲鐘的,還有海底撈首席運營官楊麗娟。

人生二十年!諾獎、掃地僧與海底撈“最牛服務員”

楊麗娟和張勇在敲鐘


說起楊麗娟,背後的故事令人歎服:

楊麗娟生於1978年,現在40歲不到,卻在海底撈待了23年;

農村孩子、初中輟學,從一個服務員小妹做起,一直做到今天的海底撈首席運營官;

海底撈上市後,她的身家飆升至30億,被稱為 “中國最牛服務員”


人生二十年!諾獎、掃地僧與海底撈“最牛服務員”


為家還債輟學打工,17歲跟隨張勇;

19歲當上店長;

2年後,張勇決定讓海底撈走出四川,在西安開了一家分店,楊麗娟被派去獨立管理海底撈西安分店。

30歲時,楊麗娟成為公司唯一一個副總經理,總經理是張勇;

34歲,她全面接管海底撈的全部門店運營;

也是從這一年起,海底撈正式走出國門,從新加坡再到美國,選址、談判,她都親自參與;

40歲,也就是2018年1月,楊麗娟成為海底撈非執行董事、首席運營官。

海底撈上市後,楊麗娟所持有的3.6798%股份,讓她的身家超過了 30億元人民幣!

這就是一個原本沒有學歷、沒有希望的農村小姑娘,從服務員開始一路逆襲的故事!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哪怕機會擺在自己面前,如果自己不夠努力,那誰也幫不了你。

更不用說,楊麗娟所面臨的困境:出身農村、早早輟學、家人欠債...

但凡她有一點怯懦、懶惰、退縮...那就絕對不會有今天身家30億的海底撈COO楊麗娟, 只有一個在小農村裡面早早結婚,生了兩三個孩子,靠著丈夫打工賺錢過活的農婦楊麗娟。

所以,想要成為人上人,先要自己努力爭取,正如馬雲所言:

在一個聰明人滿街亂竄的年代,稀缺的恰恰不是聰明,而是一心一意,孤注一擲,一條心,一根筋!

三個故事,看似毫不相干,但都說明了上面所講的同一個道理,到底誰才是“聰明人”,誰才能最後成功呢?

二十年做好一件事

那些獲諾獎的科學家和取得成功的張益唐們,哪一個不是歷經數年的堅持才取得的成功。或許,對於他們而言,經歷並非像普通人想象中的那般煎熬,他們找到了興趣所在,不急不燥,真正的為了科研而科研。相比之下,目前國內的學術圈就較為浮躁,有人說科學家像商人,大學像公司,每年給科研人員下達的指標精確到文章篇數、經費到賬金額、專利轉化數量等等。剛入職的青年教師和師資博士後們,更是被套上了“非升即走”的緊箍咒。在這些強迫科研工作者在規定年限就出成果的政策和學術圈裡複雜的看論文“搶帽子”的指揮棒下,一些“聰明的”老師,找研究方向的唯一標準就是“是否好寫文章”,久而久之,一所大學裡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師都在做“好寫文章的方向”。這些老師的研究生們,尤其是博士生們,做事情之前唯一關心的事情就是“能否很快的寫出文章嗎?”,如此一來,這樣急功近利科研氛圍,會誕生出諾獎級的成果嗎?

日本人在過去十八年年均一個諾獎的情況下卻居安思危,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日本政府每年都會發布一份《科學技術白皮書》,總結日本的科研實力和存在的問題,並與全球主要國家進行比較。近年來,《科學技術白皮書》多次聲稱,日本科技創新力正出現衰退。2016年諾獎得主大隅良典等諸多日本有識之士多次呼籲,日本社會要創造環境,消除年輕人的後顧之憂,讓他們能夠安心地從事科研工作,“不用顧慮眼前,可以安心考慮5年、10年後的事情”,“如果日本不能形成培養年輕研究人員的體制,日本的科學將空心化”。2018年度《科學技術白皮書》也提出,日本應加強科研投入,併為年輕研究人員提供更好的科研環境。

張益唐如果在國內,恐怕是無法通過“非升即走”的考核期或早被調離學術科研崗位了。

楊麗娟如果像普通服務員一樣,在有人給出更高的薪水時就跳槽了,還會有今天的身價嗎?


人生二十年!諾獎、掃地僧與海底撈“最牛服務員”



如今,能為一件事奮鬥二十年的人鳳毛麟角!但並非沒有。華為老總任正非表示,“一個人一輩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經很不簡單。”不搞金融、不炒房地產的華為能夠以實業發展至今天地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一條路走到底的堅持,30年來“對準一個城牆口持續衝鋒”。參考任總2016年創新大會上的發言稿《以創新為核心競爭力 為祖國百年科技振興而奮鬥》,字字珠璣,給予我們無窮地動力,致敬終身奮鬥者。我們引用其中一段,來看一下這位華為的奮鬥者對科研創新的看法和觀點:

內部對不確定性的研究、驗證,正實行多路徑、多梯級的進攻,密集彈藥,飽和攻擊,藍軍也要實體化。並且,不以成敗論英雄,從失敗中提取成功的因子,總結,肯定,表揚,使探索持續不斷。對未來的探索本來就沒有“失敗”這個名詞,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鼓舞人們不斷地獻身科學,不斷地探索,使“失敗”的人才、經驗繼續留在我們的隊伍裡,我們會更成熟,我們要理解歪瓜裂棗,允許黑天鵝在我們的咖啡杯中飛起來。創新本來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我們也要敢於擁抱顛覆。雞蛋從外向內打破是煎蛋,從裡面打破飛出來的是孔雀。

現在的時代,科技進步太快,不確定性越來越多,我們也會從沉浸在產品開發的確定性工作中,加大對不確定性研究的投入,追趕時代的腳步。我們鼓勵我們幾十個能力中心的科學家、數萬專家與工程師加強交流,思想碰撞,一杯咖啡吸收別人的火花與能量,把戰略技術研討會變成一個“羅馬廣場”,一個開放的科技討論平臺,讓思想的火花燃成熊熊大火。公司要具有理想,就要具有在局部範圍內拋棄利益計算的精神。重大創新是很難規劃出來的。固守成規是最容易的選擇,但也會失去大的機會。

二十年時間才有可能使得一項科研成果獲得諾獎;二十年時間才能使得張益唐攻克雅可比猜想,從一個五十八歲的講師變身為教授;同樣是二十年時間,海底撈的服務員張麗娟就能從一個普通服務員變為身價幾十億的億萬富翁;那麼二十年的時間,能否讓中國的集成電路事業擺脫老外的封鎖和束縛,做到引領世界的地位嗎?這就需要從事集成電路行業的人們,懷揣著二十年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堅持,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有著像張益唐那樣對數學執著堅守的毅力,那麼,中國人引領世界的芯片夢,就一定會變成現實。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