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星機器人李立軍:從紡織誤入「鞋」途,撬開機器人產業藍海

“做事踏實認真,待人寬容誠懇,追求博大精深,發展永無止境。”這是慈星人做人做事的準則,也是多年來始終踐行的座右銘。

寧波慈星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立軍本人的經歷也如他所說的這句話一樣,嚴謹卻不死板,進取卻不魯莽。從國企到機器人行業,李立軍可稱之為“跨界高手”。今天,讓我們走進李立軍,聽聽他與慈星的故事,瞭解這家國內一流紡織自動化企業,如何一步步邁向智能製造之路。

寧波慈星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是A股上市企業、全球智能針織裝備領先企業寧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300307)成員企業,公司在瑞士的Vionnaz及意大利的Mirandola設有全球協同研發中心。慈星機器人是集智能機器人系統研發、集成、銷售於一體的高科技企業,主要產業應用包括紡織鞋服、3C、汽車、航天、家電、物流、食品、醫藥、塑料、消費品等相關工業,應用領域包括裝配、塗膠、上下料、包裝、碼垛、焊接、金屬和塑料件表面處理等。

慈星機器人李立軍:從紡織誤入“鞋”途,撬開機器人產業藍海


放下國企“鐵飯碗”

從“星”開始


李立軍出身技術,曾在一家省級電力企業工作十多年。也許是骨子裡的奮鬥因子從未被真正馴服,也許是在國企的日子終究少了激情。李立軍毅然跳出舒適區,放下端了十三年的“鐵飯碗”,遠赴墨爾本大學“充電”。這種敢舍的魄力絕非常人所有,但李立軍在談起這段經歷時,仍是雲淡風輕的語調。

在取得碩士學位後,李立軍懷著一腔熱血,受邀回國,參與慈星籌備上市的相關工作。2012年,慈星順利在深交所正式掛牌上市。慈星的業務也不止於紡織服裝行業,偶然的機會,讓李立軍誤入“鞋”途,看到了針織鞋面生產設備市場的龐大需求,開始啟動了相關設備的研發。

正當慈星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積極開拓增量市場的時候,卻遭遇了席捲全球的歐債危機,歐美消費品市場滑入寒冬,慈星作為上游企業,也深受影響,產品銷售面臨巨大挑戰。與此同時,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全球範圍內機器人產業發展格外引人注目。2012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存量突破10萬臺,僅次於日、美、德、韓,佔世界存量的8%。2013年更是首次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決定將紡織鞋服領域的自動化向一般工業自動化領域延伸,拓展基於工業機器人的智能製造業務。這一決定對李立軍,對慈星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和機遇。

有多少人能重拾年少時的愛好,並將它闖出一番事業?從小就喜歡機器人的李立軍,經由慈星這一紐帶與年少時的愛好再續前緣,開啟了機器人的漫漫徵涯。

憑著身上那股企業家獨有的冒險精神和闖勁,李立軍花了一年多時間走遍德國、瑞士、日本等國家,拜訪了幾乎所有世界上頂尖的機器人公司和核心零部件供應商,並完成了《浙江機器人產業發展之我見》的調查總結。“2014年我在走訪意大利的一家牛仔布工廠時留下來深刻印象,生產車間裡幾乎看不到工人,全部都是基於機器人的自動化操作,並且還應用了機器視覺技術。而且是在十幾年前,也就是二十世紀末的時候這個工廠就已經建成運行。”李立軍回想起2014年一次走訪時感慨頗深。

李立軍通過走訪總結與市場分析得出,在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方面,短期內國內缺乏成體系的工業配套基礎,當時的慈星作為新入行的“小白”,直接研發機器人本體並不是好的選擇。那麼是否可以在器人核心零部件方面下點功夫呢?

“就像體育比賽一樣,我們中國人難於在足球、田徑等拼體力的項目上取得優勢,但往往能在乒乓球、體操等靠聰明才智和技巧取勝的項目上取得優異成績,類比到機器人領域,RV減速器、伺服電機等核心零部件對原材料和精密製造工藝要求非常嚴苛,採用國產的原材料和工作母機短期內難於突破,但機器人的控制系統就有點像體操和乒乓球,其核心的是軟件,特別是運動控制算法,這方面咱們華人還是很有優勢的。

慈星機器人李立軍:從紡織誤入“鞋”途,撬開機器人產業藍海


正如李立軍所言,目前國內機器人控制器雖尚未形成較大市場份額,但控制器產品已經較為成熟,與國外產品存在的差距主要在控制算法的優化和二次開發平臺的易用性方面。相較於工業機器人伺服電機和減速機,國產機器人控制器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具備了自己的技術優勢和市場基礎,是機器人產品中與國外產品差距最小的關鍵零部件。

由此,慈星以機器人控制器為切入點,邁入了工業機器人領域。2014年寧波慈星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成立,陸續與哈工大、固高、埃夫特、庫卡、史陶比爾、新松等國內外機器人領域的頂尖科研院所和優勢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在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土壤上穩步紮根。

深化行業佈局

打造慈星“智”造生態系統


目前,慈星的智能製造佈局主要聚焦於兩大行業:一是紡織鞋服、皮革箱包等與慈星傳統業務有一定相關性的行業,另一個則是3C行業自動化。

中國已成為工業機器人最大的市場,巨大的市場蛋糕吸引了的企業、人才、資金紛紛湧入,企業、政府都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試圖尋求更大的突破。除了之前的汽車、冶金、橡膠等應用行業外,3C行業則成為了許多企業最重要的掘金點。

2015年,慈星以1080萬元認購東莞市中天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權,以拓展機器人系統集成領域,重點佈局工業機器人在3C行業的應用研究。

中天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主要應用在3C、汽車、衛浴等行業,與慈星現有業務形成良好互補,協同效應明顯。通過慈星的資金支持和龐大的客戶資源,到2017年底,該公司的銷售額就從原先的800多萬銷售額達到8000多萬,預計到今年年底,將達到1.2億。

慈星機器人李立軍:從紡織誤入“鞋”途,撬開機器人產業藍海


近期,網易、阿里相繼發佈了基於大數據和雲計算的工業互聯網產品。這兩家互聯網公司都把“開放生態”的特點擺在了顯著的展示位置。《2017中國工業大數據產業發展概要》顯示,到2020年,工業大數據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822億元,在行業應用中,預計到2020年工業大數據的佔比將達到6.64%。基於傳統企業的轉型升級、智能製造的發展,這一領域的發展空間巨大。

“工業互聯網在本質上改變了整個生產組織的結構,讓生產、生態能夠重組,把所有和C2M相關的資源更有效地調動起來。”李立軍認為,基於工業互聯網的智能製造一定是發展趨勢,並透露工業互聯網也將是慈星下一階段發展戰略中的重中之重。早在2014年,當時國家尚未提出“中國製造2025”,國內也沒有“工業4.0”的說法,慈星就提出了“雲製造”,旨在實現針對鞋服產業的大規模個性化柔性製造。該項目的關鍵技術——全成型編織技術於2010年開始研發,2014年正式啟動工業雲平臺建設,2015年全成型電腦橫機的原型機在米蘭國際紡機展上發佈,並將於今年10月開始商業化生產。該項目基於工業互聯網的運作模式,將改變整個針織產品生產全過程,削減大量人工成本,打造“無人化工廠”。

一直以來,由於製作工藝繁瑣,針織服裝廠始終需求大量人力。隨著經濟發展,國內用工成本快速上漲,人工生產效率低下,加上傳統的供應鏈必須提前3至6個月下單進行生產,服裝零售商很難精準預測流行趨勢,往往導致庫存積壓,利潤一再壓縮。而庫存正是服裝鞋品行業的通病。慈星憑藉自身的兩大技術:基於工業互聯網的智能針織裝備管控技術和針織“全成型”技術,將實現針織類產品的全球化、分佈式生產,徹底顛覆傳統針織產業。

“它將把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與分佈在世界各地的自動化生產線無縫聯結,實現客戶個性化訂單的實時生產。”李立軍在介紹產品時尤為驕傲,“我們正在公司內部打造一個樣板車間,在這條生產線上,每天可生產3000件完全不同的針織衫。”

此外,為完善產業佈局,慈星還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器人與人體工程學實驗室、香港科技大學、中科院自動化所等國內外頂尖的機器人研究機構開展深度戰略合作。一系列資源的有效整合,為慈星建立一個以機器人、智能製造、人工智能及互聯網+等技術融合發展的生態系統奠定了基礎。

低價策略絕非長遠之策

研發才是企業的未來


“價格戰”是市場激烈競爭環境下的必然產物。目前,國內機器人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加入到機器人領域。過去5年,我國機器人市場平均增長率接近30%。2018年國內市場規模預計達87.4億美元,約佔全球1/3。而在核心技術缺失的重壓之下,部分國內企業則採用低價策略作為競爭突破口。然而,殘酷的價格廝殺並沒有讓國產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擴大。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市場份額下降至不到27%,遭遇5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對此,李立軍認為儘管中國機器人市場存在分層,有很多不同需求,但一味的低價策略不見得有利於這個產業的發展。低價意味著機器人的定位精度、產品壽命、噪音等指標會與高端機器人存在較大差距,低價策略不可能讓企業成為最大的贏者。“因為機器人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產業,機器人價格高不代表就有高毛利,而是大家都在合理的利潤水平上發展。比如全球銷量最高的發那科,它的利潤是通過規模化生產和長年的技術積累形成的。如果要達到發那科機器人這樣的技術水平和性能,你生產的機器人可能要比發那科的價格更貴。”李立軍表示,低價策略只能用在一些對機器人性能要求不高的中低端應用場景,比如低速碼垛、普通工件上下料等。

李立軍指出,國內市場需求是多元化的,低端機器人能夠滿足一些中小企業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採用低價策略未嘗不可。企業要想發展,更應該堅持持續的研發投入,對於國內缺失的技術還可以通過國際化戰略,比如進行企業併購獲取。在技術和研發方面,慈星尤為重視。公司歷年的研發投入佔比高達總收入的5%-7%。此外,公司至今已有一千多項專利,一百多項發明專利,其“針織品智能柔性定製平臺試點示範”項目被列入2016年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基於工業互聯網的電腦橫機”項目201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從可持續發展來看,企業如果一味地生產低價機器人,將會形成“低利潤-低研發投入-低價格”的惡性循環,絕非長遠之策,更沒有未來可言。“研發才是企業的未來。企業要有高毛利,才能保證研發投入。”李立軍說道,“慈星不太可能往低價策略的方向發展,我們希望通過投入更多資源,掌握更先進的技術。”

慈星機器人李立軍:從紡織誤入“鞋”途,撬開機器人產業藍海


未來幾年,慈星的戰略佈局仍將以鞋服、3C、機器視覺和工業互聯網在製造業中的應用為主;此外,其母公司還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了前瞻性佈局,在語音處理、圖像識別、醫療外骨骼等方面投資了二十多家相關的人工智能企業,進一步拓寬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