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釉色及工艺器型介绍

元代瓷器中的卵白釉又称“枢府釉”,是元代景德镇地区创烧的一种白釉瓷的统称,也是在生产青白釉瓷的基础上,开创烧制的一种新的高温白釉。

元代瓷器釉色及工艺器型介绍

元瓷是中国瓷器走向大众美的第一个阶段。不但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很喜欢,以致元代瓷器出口量大增,而元朝的统治者们也因此大力发展瓷业、使制瓷生产技术日臻完善。元代瓷器秉承宋的自然和真实、朴素,又揉进了一点点的功利。

元代瓷器釉色及工艺器型介绍

元代瓷器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瓷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设立枢府专门管理烧造瓷器,枢府烧出的白瓷为甜白釉色,被后世称为"枢府瓷"。古玩鉴定出手电话:18682150234(微信同号)

元代瓷器釉色及工艺器型介绍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怡釉特征与同期青花器物的胎釉特征一致,但器型较少。由于釉下红彩烧成难度很大,图案常有散晕现象,因此釉里红器物的纹饰也比较简单。釉里红瓷器有3种不同的装饰方法:一是釉里红线绘,二是釉里红拔白,三是釉里红涂绘。

元代瓷器釉色及工艺器型介绍

1、根据多年市场观察分析,国内元青花数量大概在8-12万件,远超人们的认知;

2、国内民间有很多无比精美的元代瓷器,有很多精美瓷器不仅博物馆没有,历史记载也没有;

3、元代瓷器数量多,但真真有收藏价值的不足 20%;

元代瓷器釉色及工艺器型介绍

4、元代瓷器的种类很多,基本覆盖了以后各个年代的工艺,远超历史记载的品种;

5、元代瓷器数量和价格被国外资本利用,被国内砖家严重误导,有违良心;

6、元青花没有那么神秘,鉴定元青花也是瓷器鉴定中比较容易掌握的。

元代瓷器釉色及工艺器型介绍

从现有的出土和传世器物看,元代瓷器的工艺有以下主要特点:

1、最明显的是底足不上釉,露胎

2、器物底足呈乳钉状突起,有旋纹

元代瓷器釉色及工艺器型介绍

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瓶内壁砂胎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腹上部一般无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瓶内壁稀朗砂眼明显可见。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发出亮光,也称阴阳光点。

元代瓷器釉色及工艺器型介绍

3、器物圈足修胎草率,较粗糙,大多是圈足内斜削。

4、釉层中的气泡,没有元代以前的瓷器那样疏朗,显得比较密集,也能看见气泡中的大小不同层次。

5、底足都是圈足,少饼足和玉璧足。

元代瓷器釉色及工艺器型介绍

6、底部圈足明显看见粘砂。

7、器物集釉和开片处,用一百陪的显微镜观察,可看见很多的窑灰渣。

8、大多器物都是接胎,器物里面拉坯的指印痕和接胎留下的凸出痕迹明显

9、器物釉层中,棕眼,缩釉,橘皮纹明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