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香港女大學生的「詠春情結」

新華社香港10月2日電 題:一位香港女大學生的“詠春情結”

新華社記者 洪雪華

今年23歲的劉碧堯,目前正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法律博士課程,她打得一手好詠春拳,一招一式,一推一退,攻防兼備,盡顯詠春拳師風采。

詠春拳作為中國特色武術,在香港諸多武打片中大放異彩。從李小龍的《龍爭虎鬥》,到《葉問》三部曲,再到《一代宗師》,精彩刺激的武打場面吸引著大眾目光,南拳詠春的精深絕妙在銀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而說到劉碧堯的“詠春情結”,還得從她擔任詠春拳教練的祖父說起。

一位香港女大学生的“咏春情结”

圖為祖父劉中興與劉碧堯的合影。(洪雪華攝)

(小標題)童年啟蒙:祖父是葉問徒孫

20世紀50年代,香港興起武術熱潮,正是這個時候,廣東武術家、詠春拳創始人葉問將詠春拳帶到香港。到了60年代,葉問的弟子相繼自立武館,收徒傳藝。

劉碧堯的祖父劉中興師從葉問弟子鄒子傳,20歲開始修習葉問系詠春拳。他是劉碧堯的第一位詠春拳教練,在沙田一家婦女會服務中心教了18年的詠春拳,4個月前才退休。

劉碧堯8歲就跟祖父在家學習詠春,從基礎的小念頭開始練起,一學就是一個晚上。

“念頭正,則終身正。”詠春的拳法套路需逐級遞進,只有完全掌握小念頭,才能晉級修習下一步的拳法套路。單調重複的小念頭動作很考驗習武者的耐力,劉碧堯深諳此理:“我熱愛詠春拳,所以我堅持下來了。”

一位香港女大学生的“咏春情结”

圖為劉中興在家與劉碧堯切磋詠春拳。(洪雪華攝)

14歲那年,劉碧堯正式跟祖父學習全套詠春拳。除了基礎的小念頭,詠春拳還包括尋橋、標指、黐手、木人樁、六點半棍、八斬刀法等六個拳法套路。

“很多動作練了很久還是不會。”劉碧堯回憶練習黐手時遇到了瓶頸。由於手肘力道不夠,很多動作無法精準把握。祖父少不了責備幾句,但總會在一旁耐心講解動作,教她如何把握力道。

訓練好力道,打沙包是個好方法,一拳一拳下來,劉碧堯白嫩的雙手已是淤血破皮。等晉級練習到木人樁時,手腕淤傷也是家常便飯,日復一日,雙手肌肉線條很顯眼。

“花了兩年半的時間學會了詠春拳,比很多男孩子都學得好!”這是祖父對劉碧堯的肯定。

(小標題)詠春電影佳作:影響香港幾代人

“練詠春拳讓我學會了專注和堅持,學法律也需如此。”“其實我更想當一名詠春拳師。”在香港,年輕的詠春拳師缺乏資歷,不是初學者們的首選,授拳不易,選擇先成為一名律師是劉碧堯的權衡之舉。

2008年,14歲的劉碧堯正式跟祖父學習詠春拳,那一年也正逢電影《葉問》橫空出世。《葉問1》講述了1938年日軍攻佔廣東佛山,葉問拒絕擔任憲兵隊的武術教練,日軍盛怒之下指派武術高手與葉問比武,葉問以詠春拳一招制敵。之後的7年,《葉問2》《葉問3》相繼面世,引起了香港年輕一代對詠春拳的嚮往。

“學完詠春拳之後我會琢磨電影中葉問的招式和打法,然後照著練習,或與祖父切磋。”初學詠春拳時,劉碧堯對武打電影瞭解甚少。如今學成,關於詠春拳的電影,她表示一定不會錯過。

一位香港女大学生的“咏春情结”

圖為劉碧堯在拳館練習木人樁。(受訪者提供)

5年後,《一代宗師》再次將詠春拳搬上銀幕,將“大成若缺”的武術精神展現到了極致。如電影中的臺詞:“憑一口氣,點一盞燈,要知道,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詠春拳的傳承,靠的不是門派,而是精神的火種。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武打電影中的武術指導大都修習南派武術,設計的動作招式也以南派為主,其中詠春拳的拳法套路被運用在多部武打電影中。

1973年,電影《龍爭虎鬥》中,李小龍以一敵多,眾打手一起向李小龍進攻時,李小龍以手部動作連消帶打,轉瞬將多人擊倒,這個打法便是來自詠春拳的橋手技巧。

正是這三部詠春佳作,讓詠春拳一步步走進大眾視野。

(小標題)傳承詠春:夢想開一間拳館

如今,香港有著大大小小的詠春拳館,或開於街頭,或隱於鬧市。現存的香港詠春拳派系主要有梁相系、黃淳梁系。梁相和黃淳梁都是葉問的親傳弟子,在他們的傳承下,詠春拳的火種在香港繼續發光發熱。

拳館中不乏“70後”“80後”的身影,他們從小看香港武打電影長大,有著很深的武學情結。練習詠春拳不只是防身自衛、強身健體,更是他們對武術的一種執著。

現在詠春拳的一招一式已融入劉碧堯的生活。“只要對方有任何動作,就能做出靈活的反射式對拆,做到連消帶打。”劉碧堯說,甚至與朋友不經意間的推搡,她也會很快做出應激反應。

劉碧堯夢想開一間拳館,好好傳承詠春。憑藉出色的詠春拳法,劉碧堯在多次詠春拳公開比賽中獲獎。2017年,她成為香港詠春體育會的註冊教練。香港詠春體育會的前身是詠春聯誼會、葉問體育會,於1968年在葉問的倡議下在香港成立。每個工作日的晚上,一有時間,她都會到詠春體育會幫忙教詠春拳。

一位香港女大学生的“咏春情结”

圖為劉碧堯在詠春拳比賽中打木人樁。(受訪者提供)

葉問弟子梁挺開發了詠春拳國際標準課程,在世界各地辦起了詠春拳館。如今,由梁挺創辦的國際詠春總會在全球60多個國家有3500多個分支,超過5000多間武館。

為了能繼續教詠春拳,劉碧堯曾在一家社會服務處擔任了4個月詠春教練,教授4到8歲的香港小朋友基礎詠春拳法:“看到他們學會打詠春拳,我很開心。”

一位香港女大学生的“咏春情结”

圖為劉碧堯教香港小朋友詠春拳。(受訪者提供)

劉碧堯表示,祖父劉中興向來寡言少語,但當孫女對他說“想開一間詠春拳館”時,他興奮地說:“等你開拳館了,我就去當教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