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徽京」的稱號是如何煉成的?

南京“徽京”的稱號是如何煉成的?

方恨少|文

宋朝之後,開封一直是河南的政治中心。

開封位於河南的中部偏東,並不是河南的地理中心。為什麼能夠取代洛陽,成為元、明、清多朝河南的省會呢?

在梳理河南的四大名鎮道口、賒店、周口和朱仙鎮時,有沒有發現,明清時期,依靠海河、黃河、淮河和長江四大水系,河南曾有過發達的水運系統。

加上同樣水運發達的北舞渡鎮,朱仙鎮正好位於周口、賒店、北舞渡和周口等水運的中心,省內省外的貨物在地週轉,這成了朱仙鎮繁榮的基礎。

那時河南各個府州的人員,依靠水運網絡,到省城開封,是非常發方便的。

點擊延伸閱讀

南京為什麼被稱為“徽京”呢?

南京是江蘇的省會,但很多人把南京稱為“徽京”,戲謔南京基本是為安徽人服務,而不是為江蘇人服務。

同時,現在南京也有大量的安徽籍人員。

攤開地圖,可以看到南京西北、西和西南被安徽省的滁州、馬鞍山、蕪湖和宣城包圍,一大半的輻射區域都是安徽。

在普鐵時代,蕪湖長江公路鐵路大橋修建之前,在合肥讀書的皖南學生,每年放假回家,最經濟的方式,一定是繞不開南京的。他們從合肥乘坐火車北上到蚌埠,再從京滬線南下到南京,回家。

在馬鞍山、蕪湖、滁州等地的商務人士出差,一般也是到南京祿口機場,而不是合肥新橋機場乘坐飛機,因為前者比後者更近,更方便。

南京“徽京”的稱號是如何煉成的?

安徽和江蘇曾是一個省

元朝末年,各地紅巾軍起義風起雲湧,其中朱元璋領導的一支義軍,沒有向北發展,和元軍廝殺。卻南下,佔領集慶路,改為應天府,以南京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根據地和大本營。

朱元璋採納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針,在南京韜光養晦,聚集勢力。

朱升和朱元璋只是同姓,沒有血緣關係。但他的建議為朱元璋後來的成功起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想到宋朝開國皇帝趙光胤的重要謀士趙普,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也為趙光胤打天下出了汗馬功勞。

國人見面喜歡互問姓氏,攀親道故,從這兩個例子看出很有道理。多說了一句,跑題了。

等到北方起義軍已經和元軍拼的你死我活,兩敗俱傷,朱元璋在南方滅掉自己的競爭對手後,開始北伐,攻佔了元大都北京,把元朝末帝趕到漠北,建立明朝。

於是朱元璋以南京為京師,同時以自己的家鄉鳳陽為中心,建立轄地龐大的鳳陽府。把現在的安徽、江蘇、上海,江西和浙江一部,都劃到直隸的管轄範圍。

其中鳳陽府管轄範圍最大的時候,轄和州、滁州、壽州、六安州、泗州、虹州、宿州、潁州、亳州、邳州、徐州11州和若干縣。

這是第一次,朱元璋把兩淮和江南劃到一個行政區內。

朱棣遷都北京後,這裡被改為南直隸。

清朝基本繼承了明朝的行政劃分,把南直隸改為江南省。

南京“徽京”的稱號是如何煉成的?

南京曾經做過安徽的省會

經過兩宋的開發,到明清時期,江南的經濟已經十分發達,其中江南省是全國重要的賦稅貢獻區。作為一個省,江南省的影響力太大,清政府擔心尾大不掉,決定拆分江南省。

但如何拆分江南省,有兩種方案:一種是“橫切”,一種是“豎切”。

按照地理和風土人情,橫著劃分比較好。但如果這樣,南部的行省富裕,北部的行省貧窮。

最後決定豎著劃分,“肥瘦搭配”,同時還可以互相牽制。

順治十八年(1661),江南省一分為二,東稱“江南右布政使司”,西稱“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1667),改江南右布政使為江蘇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為安徽布政使司。

江蘇取江寧、蘇州二府首字而來;安徽取安慶、徽州二府首字而來。

從取名來看,兩省的經濟、政治中心還是偏重於江南。江寧、蘇州、徽州都位於江南,安慶雖位於江北,但也靠近長江。

江蘇和安徽分省後,但仍然“剪不斷理還亂”:

兩江總督駐地江寧,即南京;

江蘇巡撫、江蘇布政司駐地蘇州;

安徽巡撫駐地安慶,但安徽布政司卻駐地江寧。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遷到安慶,才正式確定安慶府為安徽省省會。

同年,確定江寧為江蘇省省會。

從江南左右布政司改名安徽、江蘇算起,江寧作為安徽的“準省會”將近百年。

南京“徽京”的稱號是如何煉成的?

南京為什麼能夠作為安徽的省會近百年?

是因為當時南京比較繁華,安徽布政司貪圖享受秦淮河畔的“燈紅酒綠”嗎?

還是因為安慶不具備安置大量官員的條件嗎?

都不是!

就像本文開頭就提到的,為什麼宋朝之後,開封一直是河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因為賈魯河的疏通,正好使開封位於河南的水運系統的中心,繁忙的水運系統帶來了大量的貨物,充足的客流和龐大的資金。朱仙鎮也是因為發達的水運而崛起,成為中州名鎮。

南京之於安徽,那時就像開封之於河南,安徽各個州府的人員往來南京,是非常方便的,而安慶,反倒不如南京便利。

在鐵路出現之間,中國主要的交通方式是水運和驛路。

相比驛路,水運能夠運送大量的貨物,並且成本很低。

聰明的中國人很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但我國的河流主要是東西流向的,南北流向很少。

於是很早很早,國家就動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人工挖掘南北向的運河,溝通東西向的河流,組成便捷的水運網絡。

那時,安徽北部的人,從密佈皖北的淮河干支流上船,向東,進入大運河再南下,從揚州入長江,再沿著長江向西逆行,就可以到南京;也可以從巢湖入長江,北上到南京。

安徽南部的人,可以從太平湖走青弋江,到達蕪湖,從蕪湖北上到南京;也可以走新安江到浙江(錢塘江),再從鎮江進入大運河,西行到達南京。

有沒有發現,那時從安徽去南京,是非常方便的。

這也是安徽布政司在南京辦公近百年的原因。

即使在普鐵時代,安徽的鐵路重鎮是真正的火車“拖來”的城市蚌埠,而不是省會合肥

而在蕪湖長江鐵路大橋修建前,皖南人坐火車到合肥,還要繞道南京,先到蚌埠,再折回合肥。

但是在高鐵時代來臨後,一切都變了:

合肥成了安徽真正的鐵路中心。

蚌埠的鐵路交通優勢被迫拱手相讓。

安徽人坐火車出行,經過南京的幾率開始大大減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