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臣」——陳雲曾用的筆名,也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

“廉臣”——陳雲曾用的筆名,也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

碑注 :

“廉臣”是陳雲1935年秋創作《隨軍西行見聞錄》時使用的筆名。

李金科書

雲棲居勒石

《隨軍西行見聞錄》是第一部向世人介紹紅軍長征的文獻,最早於1936年春公開發表在法國巴黎華僑組織主辦的《全民月刊》上。陳雲使用“廉臣”的筆名,以被紅軍俘虜的國民黨隨軍醫生的假託身份,敘述了紅軍從準備長征到出發,歷盡千難萬險到達四川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的情況。

陳雲假託軍醫身份用意深刻:一是醫生易接近紅軍各層次人物,便於敘述紅軍長征的全局情況;二是可站在中間立場客觀反映紅軍長征歷史,在與國民黨的對比中,宣傳共產黨得民心的事實,從而攻破國民黨反動派汙衊共產黨和紅軍的無恥讕言;三是以一個在國共兩黨軍隊中工作過的人員身份,在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國難當頭的情況下,呼籲國共再度合作抗日,有利於在國統區傳播,也有利於向世界上不同觀點的人進行宣傳。

陳雲使用“廉臣”筆名頗有淵源。陳雲2歲喪父,4歲喪母,只得與姐姐陳星跟著外祖母來到舅父家一起生活。1911年,外祖母臨終前叮囑舅父廖文光撫養陳雲姐弟,並要廖文光將陳雲立嗣為子。廖文光聽從母親的話,把陳雲作為自己的養子,改名廖陳雲。“廉”和“廖”為形旁相同、聲母相同、韻母相近的字,臣”與“陳”同音異形,《隨軍西行見聞錄》為“廉臣”所“雲”,暗示其作者是“廖陳雲”。

“廉臣”二字也寄託著陳雲對自己的定位與要求:“廉”者,正直、清廉之意;“臣”者,公僕之意,於黨為臣,於民為臣, 為黨獻身,為民服務。“廉臣”正是陳雲光輝燦爛一生的真實寫照。

陳雲的“正直”集中體現在“黨的事業重如山”上:“是則是!非則非!”是陳雲的性格;“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是陳雲的品質;“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是陳雲的原則;“錢是老百姓的,我們不能拿老百姓的錢開玩笑”是陳雲在長期主持全國財經工作中自始至終履行的諾言;“把一切獻給黨”是陳雲對組織做出的承諾。

陳雲的“清廉”集中體現在“個人名利淡如水”上:“不收禮、不吃請”是陳雲立的規矩;“不接不送,不請不到”是陳雲外出視察對地方提出的要求;“老漢不坐外國車,老漢就坐紅旗車”是陳雲給全黨幹部做出的表率;“不準搭乘他的車,不準接觸他的文件,子女不準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是陳雲給家裡親人定的紀律;“不要用公家的錢。自己花的錢,心裡踏實”是陳雲對子女的諄諄告誡;“有了成績,頭一個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黨的領導,第三才輪到個人”是為黨和人民做出了卓越貢獻的陳雲對於個人功勞的看法;“適合老百姓的要求,做了一點事,如此而已”是作為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的陳雲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無論在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還是在如火如荼的建設時期,無論在劍拔弩張的東北戰場,還是在雲譎波詭的經濟戰線,無論是延安時期的黨建工作,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紀檢工作,無論是面對“大躍進”中的激情與理性,還是面對“經濟體制改革”中的計劃和市場,陳雲始終以“廉臣”標準來要求自己,兌現了他對黨對人民做出的“廉臣”承諾。

(趙天元撰文並鐫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