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成爲兩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揭祕

陳雲成為兩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揭秘

文/劉明鋼

陳雲是黨和國家久經考驗的卓越領導人。他曾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擔任過中共中央副主席,又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中國共產黨內,除了鄧小平,只有陳雲居於這樣的領導地位。那麼,陳雲為什麼能夠成為兩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本文試圖從陳雲個人的素質、能力、品格和身體等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

勤於學習、善於學習

陳雲重視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講哲學、用哲學,在黨內是非常著名的。

大革命失敗後,陳雲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陳獨秀、瞿秋白都是有學問的人,李立三、王明唸的書也不少,為什麼這些人會犯錯誤呢?他縈思苦想,一直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到達延安以後,陳雲曾三次向毛澤東請教。毛澤東說,主要是馬列主義水平不高,思想方法不對頭。毛澤東還說,為了不犯與少犯錯誤,應該讀點哲學著作,學點唯物辯證法。

按照毛澤東的意見,陳雲在中央組織部組織了一個學習小組,潛心學習哲學,堅持了五年。當時,中央組織部的學習活動,多次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的表揚,在延安頗有名氣。中央總結推廣這個經驗,制定了關於幹部教育的決定,推動了全黨幹部的理論學習。經過五年持之以恆的學習,陳雲在理論上更加成熟,在延安整風中提出了蘊涵著哲理的15個字,即:“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覆”。後來,他把這段話寫成條幅贈送給別的同志,並精闢地指出:“怎樣才能做到實事求是?我的體會就是這十五個字。前九個字是唯物論,後六個字是辯證法,總起來就是唯物辯證法。”

陳雲強調:“要把我們的黨和國家領導好,最要緊的,是要使領導幹部的思想方法搞對頭,這就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哲學,可以使人開竅。學好哲學,終身受用。”

陳雲成為兩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揭秘

◆紅軍時期的陳雲。

勤於學習、善於學習,使陳雲成為解決複雜問題的行家裡手。1944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陳雲任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管西北的財政經濟工作。當時,由於抗戰支出很大,加上國民黨的封鎖,邊區對外貿易逆差嚴重,物資匱乏,物價猛漲。自稱“做生意外行”的陳雲在一次會議上表示,要“外行變內行”,“學會做共產黨的商人”。他強調既要懂得內外貿易,也要注意內部團結,並要求大家研究經濟規律,研究做生意的過程,商品的行市,學會精打細算。他經常虛心向內行人學習求教。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陳雲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迅速改善邊區財政經濟狀況。這一時期,陳雲積累了豐富的財經知識和經驗,為後來領導東北和全國財經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陳雲歷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特別是領導幹部。在社會主義改造期間,陳雲要求學習資本主義工業和手工業中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1957年1月,他對商業部門的領導說,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部長、副部長要領導學習”,“要把學習作為指導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為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這要成為一個章程。領導幹部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沒有盡到領導責任。”

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陳雲擔任過許多領導職務。他勤於學習、善於學習,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每到新的崗位,履行新的領導職責,面臨新的任務,他總是虛心向內行學習,向群眾學習,認真調查研究,因此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很快做出成績。正是在不斷學習的基礎上,陳雲成為成熟的中共主要領導人。

善於總結、真抓實幹

中國共產黨一貫高度重視總結經驗教訓。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部在應對困難和成績的考驗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不斷髮展壯大的歷史。陳雲善於總結經驗教訓,這也是他能成為黨的領導人的重要素養。

陳雲具體組織領導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一五”計劃的制定和經濟建設。在這個過程中,陳雲總結經驗教訓,較早發現我國經濟體制的一些弊端。在中共八大之前,陳雲就提出“蘇聯十月革命後,市場完全死了。我們今天也把市場搞得很死。若不注意解決這一問題,天下就會大亂”。“我們今天也把市場搞得很死”,這是陳雲針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得出的結論。他認為,對私人工商業改造中所採取的壟斷性統購包銷的辦法排斥了市場自由競爭,導致產品品種減少、質量下降和不講究經濟效益的情況,因此率先提出了克服統購包銷的弊病、改進經濟體制、搞活市場的問題。他提出:“蘇聯大小生產一律納入計劃,我們是否來個大計劃小自由,即主要方面有計劃,次要的方面來個自由市場。”同時,陳雲認為要吸收資本主義經營管理的合理因素,“資本主義生產是無政府狀態,在大範圍內不合理,在小範圍內是合理的。社會主義生產,在大範圍內合理,在小範圍內還有不合理。我們要做到在大範圍內合理和小範圍內(也)合理。”

陳雲成為兩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揭秘

◆陳雲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

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後,陳雲曾主持國民經濟調整工作。他系統總結我國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指出以往經濟建設方面錯誤的主要來源是“左”的指導思想。他明確提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只有有計劃按比例還不行,還必須有市場調節。他的這個重要認識,對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曾經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從這個基本國情出發,陳雲主張中國的改革開放必須穩步推進。他說:“做工作,不能只想快。慢一點,穩一點,少走彎路,走彎路的損失比慢一點的損失多。”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上,陳雲指出,我們要實施既要積極,又要穩妥的改革。只要這樣做了,這次改革就一定能夠成功。

在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過程中,能否及時總結經驗,能否善於總結經驗,從挫折中學習,從實踐中找規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黨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程度,決定著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陳雲善於總結經驗,善於從分析經驗教訓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認識,修正錯誤,開拓創新。

洞悉全局、抓住要害

領袖人物必須具有戰略眼光,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自覺認識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從方向、全局和長遠的觀點去思考問題,確立戰略觀念,進行戰略思考和研究。陳雲具有戰略眼光,注重研究和解決帶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

1937年底,陳雲接替博古出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

十年內戰時期,由於“左”傾錯誤路線的統治,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大大削弱了。七七事變後,長城內外抗戰的烽火如火如荼,但是中組部掌握的全國黨員只有區區3萬多人。這顯然滿足不了民族解放戰爭的需要。根據這種形勢,陳雲上任伊始就提出了“中央組織部要面向全國”的建議。

陳雲認為,中央組織部在黨的組織工作上,不能僅盯著延安、陝甘寧邊區,還要面向各個敵後根據地,面向國統區的黨組織、面向敵佔區的黨組織。他要求中央組織部要建立相應的機構,確定人員,來儘量瞭解各方面黨組織的工作情況,以便制訂不同的政策,進行有針對性的領導。這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建議,立即得到中央的批准,成為了中央組織部的指導方針。

陳雲還協助中央制定了一系列適用於不同地區又有可操作性的方針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各級黨組織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了黨組織的迅猛發展。到1945年黨的七大召開之時,黨員人數已從1937年的3萬多發展到121萬,中國共產黨真正成為一個群眾性大黨,成為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在這個過程中,陳雲所作的傑出貢獻得到了黨中央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的高度讚揚。

陳雲具有戰略眼光,注重發現、研究和解決主要矛盾,從而抓住關鍵,抓住根本。他把這種方法叫作“牽住牛鼻子”。

上海解放不久,投機商大量囤積糧食、棉紗、棉布、煤炭,哄抬物價,擾亂市場。國民黨特務叫囂:只要控制了兩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於死地。陳雲主持了平抑物價的鬥爭。在眾多的矛盾中,他牢牢地捉住主要矛盾。陳雲指出,穩定物價的關鍵是看我們掌握市場主要物資的多少。他說:“人心亂不亂,在城市中心是糧食,在農村主要靠棉布。”於是,人民政府在全國範圍內組織了糧食、棉花、煤炭的大規模調運和集中。11月25日,當物價上漲最猛的時候,全國各大城市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一致行動,敞開拋售,使物價迅速下跌,把投機商打了個落花流水。毛澤東高度讚揚這一勝利,指出“其意義不亞於淮海戰役。”

陳雲成為兩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揭秘

◆1949年10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成立。前排左六為陳雲。

1978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陳雲重新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並擔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

1980年11月,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召開第三次貫徹《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座談會。會上,陳雲以戰略眼光考慮問題,強調指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因此,黨風問題必須抓緊搞,永遠搞。”這一科學論斷猶如黃鐘大呂,振聾發聵,深刻揭示了黨風廉政建設的本質意義。

陳雲很早就看到了科學技術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極端重要性。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他通過研究國際科技發展趨勢,敏銳地意識到電子工業將在新科技革命中發揮關鍵作用。1984年3月,他約請當時任電子工業部部長的江澤民和該部幾位技術人員談話。陳雲在談話中指出:我國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的生產起步晚,進步快,但與國際先進水平比,差距還很大。我們一定要集中力量,就像當年搞原子彈、氫彈那樣,把電子工業搞上去,使電子技術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見到大成效。在電子技術已經深刻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今天,我們不能不說,陳雲在這一問題上是很有遠見的。

陳雲具有戰略眼光,站得高,看得遠,具備了領袖人物必須具有的素養。

實事求是、勇於進取

重視調查研究,堅持從實際出發,是陳雲的一貫作風,也是他成為中央領導人的重要條件。陳雲有一著名的論斷:“用百分之九十的時間去弄清情況,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決定政策。”他講:“所有正確的政策,都是根據對實際情況的科學分析而來的。有的同志卻反過來,天天忙於決定這個,決定那個,很少調查研究實際情況。這種工作方法必須改變。這樣看起來很快,但由於決策後不斷地改變,實際可能更慢。要看到,片面性總是來自於忙於決定政策而不研究實際情況。”

抗日戰爭爆發後,延安是革命的大熔爐,是進步青年嚮往的地方。對於大量湧入延安的各色人員,頭一件事就是進行審查。所以,中共中央組織部所擔負的任務非常繁重卻又異常重要。然而,當時審查干部難度極大。

首先,調查取證就十分困難。那時,全國被分成幾大區域,一種是解放區,主要指延安陝甘寧邊區和晉綏邊區;一種是國民黨統治區,這是一個很大的區域,也稱大後方;一種是日本侵略者佔領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大中城市,也稱敵佔區;一種是八路軍和新四軍深入敵後建立的根據地;還有一種就是在敵佔區與根據地之間的游擊區。審幹就離不開調查,然而,敵佔區、游擊區無法取證;國統區地下黨的活動受到限制,難以調查;根據地又受日寇與國民黨包圍封鎖,被分割成若干塊,派人調查也有難度。總之,調查取證困難,這是當時審幹工作不得不面對而又無法解決的難題。

陳雲成為兩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揭秘

◆抗日戰爭時期的陳雲。

審幹工作是由中組部負責的,身為部長的陳雲十分重視這項工作,把它當成黨建工作的一件大事來親自抓。他強調對幹部進行審查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實事求是。他有句名言,叫作:“實事求是的審查才是真正的嚴格。”

陳雲從實際出發,提出了儘可能在解放區內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其操作辦法是:對於進入延安與陝甘寧邊區的幹部,根據不同的情況,安排到學校學習或到某一崗位工作,通過學習或工作的表現慢慢了解與考驗;與此同時結合其他途徑,比如信函調查,同志提供證明,找本人談話,查閱材料等,逐漸把問題搞清楚。在此基礎上,再對被審查者進行處理,大致有三種情況:1、表現好並能找到證明人,證據充分,可以恢復黨籍;2、表現好但找不到證明人,可以重新入黨;3、表現不好就暫時不能入黨,至於以後能否入黨還要看其表現。

無論是哪種情況,都使當事人深切感受到黨的關懷,感到黨組織是高度負責的;即使那些問題暫時不能解決的同志也能心情愉快,沒有任何思想負擔,幹勁十足地投入到工作與學習中。實踐證明, 陳雲提出的實事求是的工作思路是正確的,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延安審幹工作是嚴格的,也是穩妥的。

自1949年初,陳雲從東北調到中央後,一直主持財經工作,陳雲從實際出發,具體部署和精心組織,全黨全國共同努力,只用不到一年時間,我們黨和政府就迅速實現了全國財政經濟統一,穩定了金融物價,扭轉了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經濟凋敝、物價飛漲、財經混亂的艱難局面。毛澤東曾讚賞地說:陳雲同志所管的財經工作不是教條主義的,是按照中國情況辦事的,有創造性的。

無私無畏、堅持真理

在中共領導人當中,陳雲是勇敢地堅持真理的典範。他有一句名言:“我們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為了人民的利益,他敢於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各種風險,包括政治上的風險。對認準了的,就堅決“咬定青山不放鬆”,絕不隨“風”搖擺,見“機”行事。這種無私無畏的政治風格,充分展示了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膽識和氣魄,也是他成為中共領袖的重要條件之一。

作為國家經濟工作的領導人,陳雲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1956年,他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主張“反冒進”,卻被批為“非馬克思主義”。1962年,陳雲受命於危難之際。他沒有任何要求,沒有任何抱怨,立即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大刀闊斧地進行調整。對於農業問題,他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認為只有分田到戶或包產到戶,才能較快改變農業連年大幅度減產的局面,並準備向毛主席提出這個意見。有的同志聽說後,勸他要慎重,要三思而行。對大家的好意,陳雲斬釘截鐵地講:“不能患得患失!我擔負全國經濟工作的領導任務。要對黨對人民負責。遇到大事,既然看準了,找到了辦法,就要儘快提。這關係到黨的事業的成敗,關係到人心向背,怎能延誤時機?”

陳雲成為兩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揭秘

◆1955年7月21日,陳雲在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上作關於糧食統購統銷的報告。

7月初,一向深思熟慮不隨便講話的陳雲,先後向毛澤東和其他幾位中央常委提出自己的想法。令人遺憾的是,他的建議被否決,而且還受到不點名的批判,並又一次離開了黨中央領導核心。

從1957年9月中共八屆三中全會至1962年9月中共八屆十中全會,陳雲三起三落。他的妻子回憶說:“我與他風雨同舟幾十載,其間有革命征途上的急流險灘,也有革命隊伍內的風雲變幻,無論遇到哪種情況,我從來沒見他慌張過。正如他自己常說的:‘我是經過大風大浪的過來人。’如果不是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做到這一點是不可能的。”

無私者無畏。只要對黨和人民有利,不論情況多麼複雜,也不論形勢多麼險峻,陳雲都會不計個人榮辱和得失,下定決心,毫不動搖地幹下去。

廉潔奉公、以身作則

打鐵還得自身硬。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陳雲要求自己非常嚴格,從不搞特殊化,始終與群眾打成一片,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本色。

1939年,陳雲在《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一文中,根據黨的性質和任務,比較完整地提出了共產黨員的六條標準:即終生為共產主義奮鬥;革命的利益高於一切;遵守黨的紀律,嚴守黨的秘密;百折不撓地執行決議;在各方面成為群眾模範;努力學習革命理論和各種知識。陳雲不但提出做一個好黨員的六條具體標準,而且身體力行,自覺以這六條標準要求自己。

“不受禮,不吃請”,這是陳雲立下的一條規矩,身邊的工作人員也不得違反。

陳雲外出視察和進行調查研究的次數很多,下級各部門的同志前來向他彙報的時候也很多。對此,他定有“規矩”:“不迎不送,不請不到”。“不迎不送”是對地方同志提出的要求,意在不打擾他們,讓他們集中精力抓工作。陳雲外出視察或休養,總是輕裝簡從,反對一切形式主義的東西,更不許搞迎來送往或者吃喝宴請之類的繁文縟節。下級同志向他彙報時,陳雲則要求“不請不到”,“沒事別來,有事說事。如果能在電話中把事辦了,就別跑腿了。”

陳雲成為兩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揭秘

◆陳雲(左三)與鄧小平、賀龍等人在延安合影。

“不居功,不自恃”,這是陳雲為人處事的準則。建國初期,陳雲就是黨中央的五大書記之一(1950年10月任弼時逝世後,陳雲遞補為書記處書記),但他始終要求有關部門在待遇上、宣傳上不能把他和毛劉周朱並列。蘇聯政府贈送汽車,給五大書記一人一輛,陳雲堅持把自己的那輛退回去。實行工資制,有關部門給五大書記定為一級,陳雲把自己的改為二級。解放戰爭時期,陳雲等領導南滿根據地軍民取得了四保臨江戰役的勝利,但當有人寫回憶錄提到他在四保臨江戰役中的作用時,他卻大筆一揮,把送審稿中有關內容全部刪掉了。黨的八大以後,《紅旗飄飄》叢書要給每個政治局常委都登一個小傳,他始終不同意登他的傳。不僅如此,陳雲對家裡的親人也同樣嚴格要求。陳雲給家裡親人定下的“三不準”曾經被廣為傳頌。這“三不準”就是:不準搭乘他的車;不準接觸他的文件;子女不準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

領導幹部只有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才有資格規範和約束別人,實施有效的領導。陳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因此在黨內有極高的威望。

處事謹慎、多謀善斷

處事謹慎,多謀善斷,是陳雲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他成為黨的重要領導人的最重要的條件。

陳雲處理問題,特別是決策重大問題,十分慎重,部署周密,表現出極強的責任感。

1953年,我國糧食麵臨嚴重的困難,購銷缺口很大,城市供應緊張,糧商投機猖獗,不少地方開始發生混亂。陳雲經過大量的調查,摸實情,算細賬,提出了八個解決方案。反覆權衡八種方案的利弊,陳雲終於決定採取在農村徵購糧食、在城市配售糧食的辦法。對這一選擇的“危險”,陳雲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他說:“我這個人不屬於‘激烈派’,總希望抵抗少一點。我現在是挑著一擔‘炸藥’,前面是‘黑色炸藥’,後面是‘黃色炸藥’。如果搞不到糧食,整個市場就要波動;如果採取徵購的辦法,農民又可能反對。兩個中間要選擇一個,都是危險的傢伙。”

實踐證明,陳雲得出的正確結論,經受住了歷史的檢驗。

陳雲成為兩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揭秘

◆1958年6月8日,陳雲在北京聽取關於石油工業發展情況的彙報。

1958年,在全國都頭腦發熱的“大躍進”年代,陳雲頂著巨大的壓力,一次又一次向毛澤東陳述自己的意見,要求把過高的鋼產量指標降下來。歷史最終證明了他的正確性。毛澤東在事實面前也承認,陳雲的意見是正確的。1964年5月,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他對陳雲同志很懷念,在“大躍進”時,大家頭腦發熱,陳雲同志在壓低指標上提過多次意見。高指標、高徵購、浮誇風,這個教訓永遠不能忘記,永遠也不能再幹了。

粉碎“四人幫”後,人們將參加政治運動的熱情轉到經濟建設上來,恨不得一口氣把耽誤的時光彌補回來,儘快改變落後面貌,縮小與周邊發達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差距。一些偏高的、不切國情的口號和計劃被制定出來,各部門將基本建設規模進一步擴大,並不得不採取財政赤字預算,加大貨幣發行量的辦法。對此,陳雲一直持反對態度。他曾經在《經濟建設要腳踏實地》一文中寫到,可否發票子來彌補基建投資赤字?不可能,而且決不能這樣做。因為這將無以為繼。基建投資年年有赤字是不行的。因為年年用發票子來搞建設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爆炸”。你們不怕通貨膨脹,我給你們講,我害怕,我害怕,我害怕!

戰爭年代,鬥爭再殘酷,敵人再兇惡,陳雲從未皺過眉頭、從未言過“怕”字;革命勝利後的今天,陳雲連發三聲“我害怕”,真是動之於情,發乎於心。這三聲,向世人展現出一顆對國家、對人民高度負責之心!

寬容豁達、仁者多壽

陳雲和鄧小平有著十分相似的經歷:鄧小平生於1904年,逝世於1997年,陳雲生於1905年,逝世於1995年;兩人很早就參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中共八大確立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中最年輕的兩位,被毛澤東稱為“少壯派”;兩人都長壽並能健康地工作,這是民族之幸,國家之幸,人民之幸,也是他們成為兩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員的重要條件。

陳雲出身貧苦,從小體質就很弱。陳雲身體這麼差,但能在革命隊伍中闖過那麼多難關,長期擔負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工作,而且活到90歲,自然有其符合長壽客觀規律的地方。

陳雲和于若木一起共同生活了58年,夫妻恩愛,融洽和諧。在這漫長的歲月裡,除了抗戰勝利後的一年和“文革”中的幾年外,從沒有分開過。他們心心相印,相濡以沫,攜手走過半個多世紀。所以有人說,陳雲之所以長壽與婚姻幸福美滿有直接的關係,與于若木的體貼入微的照料有直接的關係。

陳雲成為兩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揭秘

1987年陳雲在杭州。

“仁者多壽”。陳雲淡泊名利,心胸開闊,把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泰山重,這是共產黨人的美德,天下第一大德。從新中國建立到“文革”開始前的十幾年中,陳雲歷經坎坷,几上幾下,但他開朗豁達,寬容大度,想得開,看得穿,拿得起,放得下,這種良好的心態,是他長壽的另一秘訣。

陳雲對養生之道頗有心得,他的基本觀點就是講究平衡。關於工作與休息之間的關係,他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多做就是少做,少做就是多做。”因為,“注意勞逸結合,細水長流,就能多做工作,不顧勞逸結合,傷了身體,就不能多做。”

陳雲步入晚年後,堅持練書法,每天寫十幾字或幾十字,寫多寫少,完全根據身體狀況。他認為作書臨帖,要端坐凝神,專心致志,精神集中,心無雜念,就像練氣功,做到絕對的寧靜。而執筆寫大字時候,又須站立作騎馬之勢,彷佛是作一種運動。書法藝術運動量不強、不急、不大,經常而不斷,正適於老年人。陳雲常年練習書法,實是一種腦體結合的健身方法,一方面鍛鍊身體,一方面陶冶性情。陳雲的長壽與每天練字不無關係。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