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變遷——泉河渡口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系列之一


泉河的擺渡船曾經是老阜陽人重要的出行工具,歷史上的泉河橋也是一代人最深刻的記憶,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今天,多座大橋貫通南北,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郡樓斜依夕陽開,

合流汝潁抱城來。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這是清代詩人黃景仁

描寫阜陽地形的詩句,

詩中的“汝”指的就是

今天的泉河。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泉河,對於阜城人來說是母親河一般的存在,在自來水出現之前,這是阜陽城人主要的飲水來源,過去的老城北門又被稱為水門口,是人們取水的必經之路。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在此處還有一些渡口,方便人們乘船過河。在1998年我臺播出的紀錄片《阜城春秋——泉北古渡》中,拍攝的就是一條來往於水門口和泉河北的渡船以及在渡船上所發生的故事。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阜城春秋》配音:阜陽城北關外舊稱水門口,自古以來就有個有名的渡口,至今還沒有人考究過這個渡口的歷史,只是聽上輩子人稱它為劉家花園渡口。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尋找到了當年渡口所屬的西順河居委會主任——張鳳蘭。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據張鳳蘭介紹,在他們轄區有兩個渡口,一個是大石橋渡口,另一個就是水門口渡口,也稱劉家花園渡口,正是現在解放北路泉河橋的位置所在。兩個渡口當年都十分熱鬧。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就是河北農村人來做生意的,賣紅薯的,賣蘿蔔,買青菜的,要供這邊的居民生活,他們早晨起來就挑著挑子,來上這兒賣菜,賣東西。都是從這過。

原西順河居委會主任 張鳳蘭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今年78歲的趙潤才是土生土長的老北關人,當年在北關的國營照相館工作,在他的記憶裡,二十多年前,渡船一直是附近居民重要的交通工具。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有過河北里的,在這邊河沿上等著,有走親戚的,有賣菜的,騎腳踏車的,有時候還有拉小板車的,他都等著過這個渡口。

老北關居民 趙潤才

當時位於潁州北路上的泉河大橋

是阜陽城唯一一座連接泉河南、北兩岸的橋樑。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這座橋初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這座老泉河橋也被重新修建成為了一座現代化的公路大橋,老阜陽人都稱它做“洋橋”。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泉河橋最早的橋老阜陽人都叫它洋橋,為什麼叫它洋橋呢,就是當時它的設計圖紙是由外國人參與的,所以老阜陽人到現在為止,還習慣稱為洋橋,當然現在我們稱它為泉河大橋。

阜陽市歷史文化研究會 理事 張傑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當年無論是渡船,還是洋橋,作為南北交通的重要工具,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67歲的退休職工陳雲還清晰記得當時熱鬧的場景。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光一個洋橋, 上午到下午 ,一到星期天啥的,晚上上班下班堵得你半個小時都過不去,甚至你一個小時都過不去這個洋橋,兩頭能幾里地長。坐船,擺船那船坐的滿滿的,價格最貴就是五毛。

老北關居民 陳雲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當年渡口雖然熱鬧,但泉河壩子卻是十分破舊,全部由黃土堆成,寬約三米,僅僅發揮著防洪作用。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老百姓出行都非常難,尤其是下雨下雪的時候,一上凍,一化凍,整個一個冬天這上面都不管走人。

原西順河居委會主任 張鳳蘭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西二環路泉河橋建成並投入使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過橋,泉河上的渡船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渡口的熱鬧景象從此不再,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又一座泉河大橋橫跨南北,潁上路泉河橋、南京路泉河橋、給更多的阜陽市民出行帶來了安全與方便。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不久的將來,解放北路泉河橋、潁柳路泉河橋也即將投入使用。而隨著2008年以來泉河風景帶的建設,整個城市因綠而美、因水而靈,這裡也成為人們健身休閒的勝地。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老百姓確實高興,老百姓說現在生活真幸福。

原西順河居委會主任 張鳳蘭

四十年變化是天翻地覆的變化了 沒有改革開放根本沒有現在好的生活。

老北關居民 趙潤才


40年變遷——泉河渡口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泉河的變遷印刻的也是阜陽城市的變遷,從簡陋的小船,到唯一的橋樑,再到今天,一座又一座雄偉壯觀的泉河大橋聳立在古老而又年輕的泉河之上,讓阜城百姓體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便利、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記者:趙輝 董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