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清朝皇帝不管多麼繁忙 每年都要當一天農民 網友:超出常識

大家好,這裡是:小哥和你談歷史。

清朝初期,當雍正皇帝仍是一名親王時,曾命宮殿畫師精心繪製了一套《耕織圖》,送給父親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終身注重農耕,雍親王此舉自然是投其所好。

在這套由46張畫作組成的《耕織圖》裡,雍親王親身出馬充任“模特”,將自己打扮成辛苦勞動的農民,出現在每一張畫裡。妻子兒女也紛紛登場,參加耕織。不僅如此,雍親王還親筆題寫了46首五言律詩,並鈐上“雍親王寶”“破塵居士”二印。雍親王經過《耕織圖》,含蓄地向父親表達自己寄情田園、恬淡無為,一起又注視農桑、心繫蒼生。

為什麼清朝皇帝不管多麼繁忙 每年都要當一天農民 網友:超出常識

康熙皇帝見了,公然龍顏大悅。雍親王最終變成了雍正皇帝。

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有著長達數千年的農耕文明。清朝儘管興起於關外白山黑水之間,屬於遊牧民族。但他們入主中原後,深受農耕文明的影響,採取了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在近300年時間裡,農業都處於重中之重的位置。

清朝的歷代皇帝,都很注重農業生產。每年陰曆二月亥日,皇帝不論多麼繁忙,都要親身帶領文武百官來從深宮大院裡走出來,經過正陽門來到先農壇。首要,是宰殺家畜,祭祀先農神。隨後,皇帝就要到具服殿,脫下禮衣,換上親耕服。幹什麼?當然是親身播種啊。

在先農壇周圍,有一塊小小的農田,面積不大,剛好是“一畝三分”,叫“演耕田”。只見換好衣服的皇帝下到“演耕田”裡,一手扶著犁,一手舉著鞭,往復犁地三次,叫做“三推三返”。禮畢,收隊。皇帝隨即登上“觀耕臺”,興致勃勃地觀看王公大臣們持續播種。

為什麼清朝皇帝不管多麼繁忙 每年都要當一天農民 網友:超出常識

清朝皇帝下田當農民,始於順治皇帝。1654年陰曆二月,順治皇帝第一次到田裡親身播種。康熙皇帝則把皇帝親耕變成一種準則固化下來,每年春天都會身體力行地進行親耕,帶領一幫王公大臣扶犁犁地。

當然,經過多年的變遷,皇帝下田當農民現已典禮化了,並沒有實質性用途。皇帝經過這種播種典禮,標明皇帝心繫稼檣,尊重農耕,在全國農民面前起到表率作用。

為了給皇帝預備這套播種典禮,內務府和地方官員得提早預備一個月,從衣食住行方面考慮得八面玲瓏,不容一點點閃失。

雍正皇帝親耕時,除了自己一手扶犁,一手舉鞭外,身邊還有6名大臣扶著犁頭;別的,還有24個60歲以上的晚年農民,也穿戴蓑衣,扶犁而行。這24個晚年農民,便是請來協助雍正皇帝扶犁。為此,要提早從各地選取晚年農民,再對他們進行禮儀訓練,以免在皇帝面前失禮。

為什麼清朝皇帝不管多麼繁忙 每年都要當一天農民 網友:超出常識

“演耕田”裡的泥土,其實是事前打碎、挑選的細土,以便皇帝播種起來愈加輕鬆。

不過,儘管千算萬算、謀劃周全,但在實際操作中,仍是會發作這樣那樣的問題。

嘉慶二十年(1815年)三月初一,嘉慶皇帝前來先農壇播種時,就出了漏子。他所運用的耕牛底子就不合作嘉慶皇帝的作業,死活不願犁地。沒辦法,只好換一條耕牛,可換回來的耕牛仍然不聽話。最終,大臣、侍衛齊齊上場,硬拽著這條耕牛在田裡走了3圈,總算完成了播種使命。

脫離“演耕田”,嘉慶皇帝悻悻然走上“觀耕臺”,持續觀看王公大臣們播種。無法,耕牛仍然一點面子都不給他們。嘉慶皇帝耕田時,有人協助他;現在沒人協助王公大臣們,使得他們在田裡不知所措。有的耕牛乃至還四處奔逃。好端端的一場播種典禮,變成了一場鬧劇。

為什麼清朝皇帝不管多麼繁忙 每年都要當一天農民 網友:超出常識

嘉慶皇帝回到皇宮,越想越氣。他在當天就發出上諭,稱:“耕耤為劭農大典,順天府供備牛隻,平常不勤加演習,翫忽從事。著將專司供辦之大興縣知縣沈守恆、宛平縣知縣張洽俱先行革去頂戴,交部嚴加議處;順天府府尹費錫章系專轄之員,著交部嚴加議處……所有此次悉數例賞,概行停給。”

你看,本來是自己和耕牛的問題,嘉慶皇帝卻將責任悉數推給地方政府,處罰了一批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的官員。

與嘉慶皇帝比較,光緒皇帝就聰明多了。光緒皇帝也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他每次到先農壇播種之前,都會在中南海的豐澤園內操練犁地,將播種的程序弄熟後,才不至於弄出一場鬧劇。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顆糧食都值得咱們珍惜,你餓了嗎,要不要我給你煮一碗米飯?

想知道更多有趣的歷史秘聞嗎?關注小編,每日更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