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不要把你的焦慮傳給下一代

吳軍:不要把你的焦慮傳給下一代

上期回顧

上週和大家分享了吳軍老師從計算機中的“遞歸原理”談到“生活中的死循環”的觀點。

當面對這種困境,該怎樣走出這種死循環,獲得幸福呢?本週繼續和大家分享吳軍老師的觀點:我們應如何走出生活中的死循環。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本文同樣整理自吳軍老師得到APP專欄《谷歌方法論》。

吳軍:不要把你的焦慮傳給下一代

1 不要讓孩子繼承自己的焦慮

焦慮成為了今天很多人的一個共同的心理障礙。

人為什麼會焦慮?因為他得不到想要得到的,而且對未來感覺一點把控都沒有。你可以看出焦慮的兩個根本原因,一是有追求、有慾望,卻實現不了,二是凡事都想自己把控。解決的辦法無非兩個,一個是放棄一些妄念,包括覺得自己應該把控未來的妄念,二是提高成功率。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很好,巧者勞而智者憂,無為者無所求。真的要是能做到無欲則剛,他也不會焦慮了。但是大部分人不可能做到像哲學家一樣無欲則剛。不過保留慾望,放棄妄念還是可以做到的。很多人覺得對未來不可控,希望能由自己控制。

其實未來從來就不太可控,因為有很多隨機的因素,我喜歡把它叫做天命,或者上帝的安排。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喜歡被人說成迷信,但是承認天命,承認自己不能控制一切,反而是不迷信的表現;不承認這一點,

覺得凡事人定勝天,從本質上講反而是迷信的表現。既然我們不能控制未來,就不要指望自己實現不了的願望都由下一代來實現,趕快自己行動起來,能做到多好算多好。這是消除妄念

再說提高成功率。

首先,我們必須清楚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能保證成功的因果關係,只是成功率高低不同而已,否則也是妄念。比如我之前說過,從統計上講,學位越高,收入越高,但並非你讀了大學一定就比不讀大學的收入多,只是可能性很大而已。如果一定要較這個真,你的思維方式就有問題。

成功率高的最好辦法,除了少做事情,降低分母之外,就是儘可能地從成功中學習。一些讀者問我,失敗者給的建議難道都沒有道理麼?你當然能找到一些可能合理的建議,但是這種概率極低。從邏輯上講,如果他們的建議很管用,他們自己就未必是失敗者了,因此他們的建議,就如同噪音,或者像莎士比亞講的,一堆麥糠中的兩粒穀子,不聽可能反而好些。

特別要說的是,和上一次錯誤不同的答案,也未必是正確的答案,因此不要迷信吃一塹就一定能長一智。如果一個人,曾經把2+2算成了5,即便他告訴你2+2不等於5,你也少聽他的建議,因為和5不同的數字千千萬,但絕大部分都不是這個簡單問題的答案。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找一個知道2+2=4的人直接問問就好。

因此,如果不知道孩子將來該怎麼發展,不如直接放手讓他們去發展,而不是傳授不管用的經驗,或者雖然曾經管用但是已經過時的經驗。給後代傳遞的經驗越多,越讓後代繼承了自己的焦慮心理。當然,如果你有辦法在他的周圍聚集起優秀的人,那就相當於給他輸入高質量的訓練數據。

美國著名政治家,《獨立宣言》的起草者傑斐遜,和我多次提到的富蘭克林,都強調一個觀點,就是相信年輕人,相信未來。作為共和民主黨(即民主黨的前身)的創始人,傑斐遜在任上培養了小夥伴麥迪遜和更小的夥伴門羅等人,8年後退休時才65歲,當時他人望極高,大家挽留他再幹一屆,傑斐遜謝絕了眾人的挽留,表示要遵循華盛頓留下的任期不超過兩屆的傳統,同時表示後面的人一定做得比他們那一代人要好,要有這個自信。

要防止一代一代步入死循環,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每一代人之間有一些隔斷,以至於以新的方式開始新的生活。

在美國有一個怪現象,很多藝術家的孩子學工程,而很多工程師和企業高管的孩子卻學藝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交叉呢?很大程度上就是每一代人將生活相對隔斷後,以新的方式過自己的生活的結果。藝術家通常比較窮,他們的孩子看到老爸只會搞設計,不會做東西,賺不到錢,而鄰居老王家是工程師,掙錢多,於是就要當工程師,把設計出來的東西做出來。

而工程師的孩子,覺得自己老爸的藝術細胞不夠,做出來的東西太難看,就要學藝術

最後,無論是從小有工程薰陶的藝術家,還是有藝術薰陶的工程師,做東西都能做得比較好,用今天的話說,叫做T型人才,但是這有一個前提,就是下一代要從上一代的生活中走出來。相反,如果上一代用下面一種態度給下一代傳遞想法,就會適得其反。比如,老一輩講,你千萬不要搞藝術,藝術不掙錢,我這輩子不懂工程,總是被工程師掙到了大錢,你一定要學工程,像誰誰的爸爸,到處接項目。孩子最後就算是學了工程,也是為父母學的。

2不要把上名校當成中進士

今天媒體上常常用“高考狀元”四個字來吸引讀者,比如某某省高考狀元如何如何,把升學完全當成了科舉。而那些真得了所謂省市狀元的人,有些真把自己當成明清時代的狀元了,殊不知兩者有天壤之別。

古代每兩三年全國才能出一個狀元,今天中國每年每個省都有高考第一名,而且常常有四個,文理科分開就有兩個,算上加分和不算加分的第一名通常不是同一個人,於是又多出來兩個,這麼算下來,一年所謂的省一級的狀元有一百多。這些人如果真放到明清,未必能中得了進士,更不要說狀元了。

清代是中進士最多的朝代,267年產生了26800名,大約一年100名。至於所謂縣的高考狀元,放到古代連個舉人都不如,清代每兩三年不過產生1000~1500名舉人,而中國今天有4000個縣。我講這些,倒不是打擊那些高考不錯的同學,而是覺得今天大家把高考和過去科舉等同起來後,誤解了學習的目的。更何況即便當上了省一級的狀元,也沒有什麼了不起。

過去中進士這件事,除了可以成為官員,還可以光耀門楣,但是它是對過去成就的總結,或者說對會考試的褒獎。過去只要中了進士,國家就把你的一生包下來了,今天,社會不會對那些高考狀元們負責到底,這是有很大差別的。

高考考得好,進入名校,只是進了門而已,以後事情還得自己一件件地做,這是今天和過去的不同。一個人進入名校讀書,只是一個新的開始,當然最好是成為一個年輕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開始,而不是吹牛的開始,更不要成為一種負擔。

如果一個縣裡所謂的狀元,都要讓小編搞一個“標題黨”吸引一下眼睛,這或許是小編太沒有見過世面,或許是低估了讀者的見識。毛澤東主席在延安和斯諾講,他到了湘潭縣城,才知道韶山沖小,看到了世界地圖,才知道中國小。

因此,高考考得好一點,沒有什麼值得沾沾自喜的,年輕人和父母都應該對此有清醒的認識。我在清華讀書時,按照今天的標準,班上有兩個省一級的狀元,幾年後我當班主任,帶的班也有兩個這樣級別的狀元。在這樣的環境裡算是見識到學霸了吧,其實放到更大的環境中都算不上什麼。我到美國後,見到的聰明人和學霸比這高出一個量級,那感覺真像毛主席說的“到了湘潭,瞭解到世界之大才知道韶山沖小”一樣。

明確讀書在一生中作用的人,會把各級學校,特別是大學當成登山的階梯。

不知道為什麼要上大學的人,會把四年讀書生涯當作很不情願的3000米長跑,每過一個學期,就如同咬著牙跑了一圈,心裡就在想還剩5圈,還剩3圈,每一步都是痛苦。等到了畢業,拿到了那張紙,恨不能把所有的書都燒了。因此,對讀書這件事不同的看法,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幾個月前國內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覺得事業遇到天花板,想到美國來充電,讀一個MBA,之前他其實在國內一所很知名的商學院已經有一個MBA學位了。我問他放棄一年的工作,企業交給別人管,到美國來讀一年書,目的是什麼?為什麼還要讀MBA?他說MBA容易讀,他只想要一個美國名校的頭銜,就選了MBA。先不管他理解的MBA容易讀這件事對不對,其實對他來講,那個虛頭銜真沒有用,何況他將來也不在美國發展,讀MBA混的圈子也用不上。而他過去從來沒有好好學過經濟學理論,對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都不清楚,做生意完全是野路子,在過去請人吃吃喝喝能做生意。照說這種情況下,應該踏踏實實學點新東西,提高一下自己的專業水平,但是他看到的只是一張文憑。你能想得出,這樣的人進入大學的第一天,就在想著最後一天。

其實,從大學裡走出來,拿到那張文憑,並不是終點,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很多人把大學畢業當成終點,以至於拿到名校畢業證的時刻,成為了人生的最高點。當然,這樣用不了幾年就會遇到職業天花板,然後寄希望於下一代。

所謂終身學習,是不斷超越自己,超越別人,而不是比誰的學位高,誰的學位多,誰上了多少門課,誰多讀幾本書。搞不清這一點,任何在學業上的成就,只是終點不是起點。任何是終點的事情,就不可能有未來。

3 多瞭解孩子,樹立榜樣

“常青藤爸爸”的創始人黃任有一次和我講了他觀察到的一個現象。

週末的時候,一群媽媽開著車,把孩子送到一家很貴的補習班補習功課,然後這一群媽媽就在樓下車裡坐著,每個人都在玩手機。據說,那個補習班收的費用,比那些媽媽們同樣時間掙的錢,應該高出四、五倍。他就覺得,這些媽媽們,自己也都是大學畢業,還都不到40歲,小學數學和語文應該還是輔導得了的,與其將孩子甩給補習班,為什麼不自己在家輔導孩子,又省時間又省錢。

我對他講,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家長自己的懶惰,另一個是孩子只聽老師的,不聽家長的。不過,有一個看法我們倆是一致的,

如果家長真的不願意瞭解一下孩子的功課,而是簡單甩給補習班,其實補習的效率是極低的。今天,大部分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分數,如果孩子某一次拿回一個滿分的卷子,他們想當然地就認為孩子是完美的。如果拿回一個80分的卷子,常常是一頓數落後,給孩子定一個更高的目標,不管能不能達到,怎麼達到,僅此而已。

通常,從小學開始,低年級的時候大家都能考比較好的分數。然後,彼此的成績就拉開了。照說拉開了完全應該能趕回來,但對大部分人來講,差距只會越拉越大。這裡面,家長對孩子不瞭解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不瞭解,也就難以想出改進的方法。於是寧願相信那些“摸得著、看得見、花了錢、費了事”的教育方式。實際上,他們只要多陪陪孩子,多瞭解孩子的具體情況,看看有什麼問題,多和孩子一起看看書,就可以取得比培訓班有效得多的結果。

清華企業家協會的金學成博士,成功地創辦了兩家公司,他自己非常忙,但是孩子培養得非常好,曾經獲得全美少年組花樣滑冰的第一名,後來上了哈佛。我們有次聚會問他怎麼會有時間管孩子。他講,平時拉著孩子一起做事情就可以了。他自己創業,就讓孩子照貓畫虎也創業,孩子於是就創立了一個慈善機構,後來發展的規模還不小,靠著這些社會工作,被哈佛錄取了。我們問他孩子怎麼有時間練滑冰,金學成講,他自己創業很忙,鍛鍊都在晚上,孩子看他這麼抓緊時間鍛鍊,自己就也擠時間訓練。很多時候,孩子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我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時候,那裡的公共衛生學院正在幫助美國政府和菸草公司打官司,因此作了很多關於吸菸的研究。後來那些專家和我講,孩子染上吸菸毛病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家長當著孩子的面抽菸。因此今天美國影視作品中是限制吸菸的鏡頭的。美國在最近的20年裡,吸菸的比例下降了1/3,其原因不是治療,不是宣傳吸菸危害,只是限制了在公共場所吸菸,而且允許吸菸的場所越來越少。這說明,吸菸並非很多人所說的,是非吸不可的事情,但是卻是能傳染的事情

類似地,我不知道有多少家庭中,家長回家後除了必要的家務事,晚上會讀書學習,大部分家長恐怕都是在各種娛樂中度過的,這些家長即使能要求孩子讀書到半夜,效果也好不了。

4 學習不是中彩票

世界上買彩票的主力軍是窮人,因為稍微有點數學頭腦的人都能算清楚,買彩票的收益相比支出是小於一的。但是,窮人們為什麼願意買彩票呢,真是算不清楚麼?其實不然,他們大多數知道買彩票賠錢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依然想買彩票,主要是出於兩個原因:

首先,指望自己運氣比別人好。

其次,懶得花時間通過努力來獲得財富,而買彩票最省事。

在美國,窮人懶得攢錢,因為那樣積累財富要花時間。窮人總的來講不注重保健,懶得鍛鍊,因為鍛鍊效果來得慢,他們寧可得了病吃藥,因為吃藥省事,效果還來得快。

中國家庭普遍有存錢的習慣,這一點比美國父母強。但是在教育上卻急功近利。對於升學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大家就趨之若鶩地去學,對長遠有好處的,在短期出不了成績的,大家就沒有興趣。不僅如此,很多成年人對自己也是如此。

一些年輕人對我講,能否教他們一些編程的捷徑。我說,編程比你好的人多的是,你就算趕上他們,也不過是數不清會編程的人之一。如果指望掌握這門手藝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不妨慢慢來,假以時日,一定會見效。但如果指望半年就能超過別人,那還不如去買彩票。

很多的家庭,今天依然是將教育當作一種彩票,而不是人生的必需品。孩子去上學,自己把補習班的錢花出去,萬一學得好,考入了名校,就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會改變全家的命運。當然,如果沒有考上,就認命了,錢就算打水漂了,因為鄰居老王的孩子也沒有考上,不中彩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把教育當成人生的必需品,做法就不一樣了,就如同昨天吃了飯,今天還要吃一樣,會不斷繼續下去,如果想到學習是學不完的,也就不用著急半年把兩年的內容囫圇吞棗般地學完,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一點點學下去。這樣,教育就不再是買彩票,而是投資,時間越長回報越高。

5 學會生活,學會花錢

一個人有多大出息,你看他把錢,特別是閒錢和閒暇時間花在哪裡就知道了。

著名記者、政治幻想小說《1984》的作者喬治·奧威爾在描述英國窮人的生活時這樣說:

特別遺憾的一點,(他們)手裡的錢越少,就越不願意購買健康食品……當(他們)陷入失業狀態,並不想吃口味清淡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便宜而味道卻很重的食品。

美國不少調查顯示,越是窮人,越是會把錢用在阻礙他們上升的地方。比如,他們很少去購買書籍,獲取信息,學習技能,也很少參加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豐富生活。一旦有一點閒錢,多用於購買糖、菸草、酒精上。即使有一些文化生活,他們會選擇最偷懶的方式,比如看肥皂劇和電視上的球賽,同時喝掉很多的啤酒,吃掉很多的零食。中學輟學的孩子,書包裡沒有書本紙筆,卻有廉價的手機。

美國2008年大選時,兩黨為了拉選票,一致批准過兩次給每一箇中產和中產以下的家庭現金補助,每一次補助發放之後,從Google上可以發現,賭博和色情的流量劇增。幾年前出現中東難民潮時,波蘭人驚訝地發現,從中東步行走到那裡的難民,遇到救助人員後的第一件事,不是要吃的,而是問手機在哪裡能充電。

今天,女孩會為iPhone去抵押自己的裸照借高利貸,甚至有人會為了買iPhone而賣腎,但是你從來沒有聽說過誰抵押裸照借錢買書。

錢花在上述地方,不僅對自己無益,反而妨礙自己進步。

類似地,走不出貧困的人常常不知道該把時間花在哪裡。

其實,判斷該怎麼花錢,往哪裡花時間並不是難事。錢和時間都是資源,可以投入到自己身上,讓自己增值,也可以浪費掉,甚至可以作為妨礙自己成長的工具。

花錢之前,問自己一句,這錢花出去,一個月後的我,是否比今天更好就可以了。同樣地,花時間做一件事情,問問自己,

是否和自己的人生目標更接近了?我過去的老闆諾威格博士講,有一個五年的目標(算是長期目標)是件好事,但接下來,一年後它應該變成四年的目標。如果一年後還是五年的目標,要麼目標設置錯了,要麼自己做錯了。你看到很多人試圖戒菸或者減肥,任何時候,他們距離自己的目標都還有兩年時間。

6不要迷戀公務員

世界不少研究機構對全球各國窮人的調查,有一個驚人相似的結論,就是窮人最常見的夢想就是成為政府職員。比如,在非常貧窮的馬達加斯加,70%的家長認為,一名中學畢業生會得到一份政府工作。對“政府工作”的憧憬,表明窮人對於穩定的一種渴望,在他們看來,這類工作雖然不那麼激動人心,但一般都很穩定。這種想法很容易理解,窮人往往沒有一個固定收入的工作,因此,他們對孩子的未來進行設想的時候,公務員就是他們理想的“好工作”。

中國大部分家庭其實已經脫離了貧困,超越了需要當公務員才能體面生存的階段,但是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後依然選擇去考公務員。或許是大家看到某些公務員得到了人生中不應得到的灰色收入,可是他們並沒有看到現實的環境已經不會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了。

回顧改革開放之初的歷史,中國第一批成功的企業家,恰恰是那時從體制內走出來的,而他們絕大部分的同事,早在幾年前或者十幾年前就悄無聲息地從崗位上退下來,成為了諸多精力依然充沛但無所事事大軍中的一員了。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清楚回報和風險是共存的,高風險未必有高回報,但是低風險一定沒有高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