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永陵是如何解决频繁水患的?

永陵地处苏子河北岸,东有草仓河。西有月牙泡河,三面临水一面靠山。苏子河源出兴京东北四十五里的五凤楼山,其上游山峦起伏,河道纵横交错。五道河、马家沟河、照阳沟水、二道河、嘉哈河等等全部汇集于鼓子河。因此,每当雨水丰沛之年,往往山洪暴发,苏子河泛滥。对永陵造成危害,安全。对皇陵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所以为了防止水患,清代二百多年,对苏子河进行过大大小小的防御工程无计其数,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永陵水患。

永陵在建造之初,风水师和建造师们已首先考虑到陵寝的防水、排水问题。比如,从地势选择来说,陵寝高于地平面许多,而且后高前低。再有,还在宝城红墙之外设有七条排水井,总长度“一百三十六丈”,这些水井用青砖镶砌,上面盖有石板。这些措施是为了及时排除陵内积水,以免积水浸蚀建筑。但是,排除积水只解决了陵寝防水的一个问题,更重要的威胁则来自苏子河。

雍正七年(1729年)〕皇帝胤禛以永陵、福陵屡遭河水侵害,事关祖宗,关系重大,决心彻底治理二陵水患。于是他开始找寻通晓“地理之人”以便派往盛京永陵、福陵勘验,拿出有力的解患方案。胤禛为此多次向臣下咨询,一直未获满意结果。不久,胤禛得知福建总督高其倬‘精堪舆之学”。而且此人因述职正在京城。于是紧急召见高其倬,并钦派他和工部主事管志宁赴盛京“敬谨相度”。高其倬抵达永陵后,对这里的山水做了仔细踏察,并呈奏文与皇帝。以下是高其倬呈给胤禛的奏折全文:“钦遵圣旨,恭瞻永陵形势,其龙(即山)与长白分余。势由纳绿起祖,高冠群山,秀出天表,备尊雄颖。丽之观光,景耀目极,逶迤顿映之妙,气概惊人,苏子河当前绕抱,浑河巨浸在后潆环,口口大会之山作朝作护,万仞北辰之山巘,镇水镇垣。更有钦异者,宝城之内嘉树挺出,玉砌之旁灵根蟠结,状若旋龙,坚同磐石。所有陵所殿阕营建规模详细观瞻俱属妥合。惟前面左边厢房五间应行补盖,右边相配始为匀称。陵西小河一道,夏日水长,漫上行路,俱绕右手山脚而行,宜修一小堤拦水护路,再将此路修理增高,俾夏日可通。其山脚绕行之路禁止行走。方为妥协等因具奏。”

清永陵是如何解决频繁水患的?

清永陵

高其倬这份奏章,除了把永陵山川形势陵寝建筑做了一番恭维之外,在实质问题上仅提出二点有价值的建议,一是加盖“左边厢房五间”。二是在“陵西小河”上“修一小堤”,以“拦水护路”。所谓加盖左边厢房,即“大班房”。此前,右边(两)已有五间建筑(茶膳房),修大班房以便相配“匀称”;所谓“陵西小河”即月牙泡河,此河在永陵西堡。河泡形状如同“月牙”得名,月牙泡河南绕汇入苏子河。每到夏季,月牙泡河水出槽,行人只好从启运山“龙头”之下行走。因启运山神圣不可侵犯。所以高其倬建议在月牙泡上修石桥,两岸石堤路面加高,供东西行人往来行走。

其实,高其倬的奏议不过是无关宏旨的问题,因此也可以说他此行多少有负“世祖皇恩”。然而胤禛本人却未这样看,所以在批阅高其倬奏折之后不久,使派平郡王福彭赴盛京主持永陵河工。福彭带领钦天监博士刘毓圻等有关官员到达永陵,与盛京将军、盛京工部侍郎一起仔细相度,议定施工方案,画出图形,呈报皇帝胤禛。并经钦天监择定五月二十日为吉日开工。按高其倬奏议修建东配房小河石桥,石堤加高路基。竣工之日平郡王向胤禛上《永陵工程告竣疏》,向皇上交旨。

清永陵是如何解决频繁水患的?

永陵启运殿

由于高其倬对永陵河工的考察不甚合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在平郡王宣布河工“告竣”之后,苏子河水患依然不减。待别是雍正十三年六月“山洪暴发”,“永陵堤工”被洪水“冲刷”,福陵损失更为严重。同年八月胤禛派淳郡王弘暻带领工部侍郎陈树萱来盛京,解决永陵、福陵河工。大约此后不久又在陵前‘明堂”修筑“圆唇”,上面栽种护堤柳树,防止河水冲刷。但是此后的水患仍时断时续。尤其是嘉庆十五年(1810)水灾,永陵损失惨重,造成总管满福及全家水淹毙命,总管衙门大印丢失,陵前鹿角木被冲走,损失达三百七十二架,明堂树木冲走数百棵,东下马碑倒塌在地,面匠房、酒匠房、油匠房等严重冲毁。此后不久在明堂西段河岸设“笼石土堤”以拦挡洪水。

道光十四年(1834)永陵又被水淹,致使启运门、西配殿渗漏。方城西北角墙段膨闪,下马碑以南御路路面被冲出一条长达一百八十丈的水沟,鹿角木被冲走,损失五百八十余架,护堤柳林冲毁六百余裸,西泊岸笼石土堤彼冲刷一百七十丈。道光皇帝派大臣宝兴勘察后,命盛京将军、盛京工部从速将水毁工程修夏。同治七年(1868)又发生苏子河、草仓河水灾,草仓河又叫理发河、玉带河,源出甲里库山,经由草仓北构绕永陵东侧入苏子河,全程二十八里。大约道光末年或同治初年可能出于“风水”方面的考虑。将草仓河人水口堵塞,另修一条“引河”,让它从永陵前面的圆唇经过后,再入苏子河,这条“引河”叫草仓河新道。然而草仓河人为改道后需要转弯方可归人大河,影响它的畅通。

再有,草仓河居高临下,带有大量泥沙,久而久之泥沙将新开河道堵塞,而将原来的旧河道冲开。仍由旧水口入苏子河。同治七年的水患不仅使草仓河归并了原来的“水口”,而且使“泊岸”“柳林”、“鹿角”、“石堤。、“御路”等许多地方被水冲毁。皇帝同治派出宗室大臣奕榕、奕庆到永陵“详细履勘”,并将勘验情形以及如何办理,启奏皇上。同治派大臣单懋谦、恩承等人前往,会同盛京地方官修复,并再次将草仓河旧水口封堵,将新河道挑开,引河两岸以“桩笆”保护。可是,同治九年七月“山水骤涨”,再次“将新修草仓河东头南岸冲开,水口分流,归入苏子河”,两岸桩笆、泊岸、“全行冲刷”“漂失鹿角多架,石堤三空桥板、栏杆间有冲失,地面石条移动”。同治皇帝在谕旨中说:“草仓河近始兴修,乃甫经藏工即被冲塌,情形较前更重,是否原修工程偷减草率”所致?并叫盛京将军迅速查明,具奏,并派宗室大臣奕榕、奕庆亲往永凌查看确实。最后,仍责令原承修官单懋谦、恩承“赔修”。

同治十年六月,正当懋谦、恩承等人赔修工程刚刚交工,永陵再次暴发洪水,“草仓河与苏子旧河并新修河身漫成一片’,河岸、河堤再次受到冲刷。光绪七年(1881)和十七年(1891)又因洪水冲毁,在明堂“补栽树株”,修“明堂泊岸”,宣统元年(1909),宣统三年东三省总督锡良、赵尔巽均有请修永陵泊岸的记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