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湾张庄之变:从治沙到致富 变“水患”为“水益”


我和我的黄河 | 黄河湾张庄之变:从治沙到致富 变“水患”为“水益”


我和我的黄河 | 黄河湾张庄之变:从治沙到致富 变“水患”为“水益”

“恁看看我们村种的‘裕禄红’,兰考‘新三宝’之一,熟吃更面更甜,还没丝!”

10月18日下午,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北2公里黄河滩地,55岁的村支书申学风手提一棵刚拔出土的溜光滚圆红薯。他的脚下,绿莹莹的红薯地像一张巨大画卷向远处延伸。

申学风身后西约3公里,即为“九曲黄河十八弯”最后一弯。

一个半世纪前的1855年,滔滔黄河在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最后一道折成“U”字形弯,泥沙沉积、河道风劲,84个风口,吹得最凶的就在张庄。

1952年、1958年,毛泽东主席两次到此视察,发出响彻历史的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1963年,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受村民魏铎彬捧泥抹坟启发,创造“贴膏药”(翻淤压沙)、“扎针”(种槐树)治沙法,降住“黄龙”。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庄村考察,彼时,张庄村还是一个国家级贫困村。

2017年3月,张庄村随兰考县整体脱贫。2018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相比2014年翻倍。

今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再提张庄:“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2014年3月,我到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程前往东坝头乡张庄村考察,那里也是焦裕禄同志当年找到防治风沙良策并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据《求是》杂志)

黄河湾一座小村的发展,映照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治沙样本】

习总书记调研5年后 张庄乡亲人均产值翻倍

“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提起新中国成立前张庄村的模样,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说,乡亲们都编成了顺口溜。

“黄河在这里决口143次,大的改道8次,100多年被风沙埋住的村有63个。”新中国成立前,张庄村的苦日子,全都记在兰考县志上。

1963年,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来到张庄。他看到村民捧泥抹坟防沙,遂创造出“贴膏药扎针”治沙法。46岁的张庄村委会计游国标说,他的父亲游孟昌,当年在张庄村当村支书时,恰好是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来张庄治沙。游国标听父亲说,1965年风沙治住后,麦子当年就丰收了,以前一亩地打50斤,当年亩产增加到200斤。

申学风说,张庄村的土地属黄河滩地,想要更好地傍河而居,长久生活,就得学会和黄河“和谐相处”,“想要富,先引黄河水,把害河变成利河,用黄河水浇地”。

咋能用上黄河水?

张庄村西北有条军程河,因为地势高,河水一流到东坝头乡就拐弯了。2014年3月下旬,东坝头乡组织群众,将军程河又下挖2米,疏通了“肠梗阻”,黄河水自然就来了。接着,又打通多条支渠,使得黄河水畅通无阻抵达东坝头乡15个行政村,其中的一支渠,直接将黄河水引到了张庄村。

我和我的黄河 | 黄河湾张庄之变:从治沙到致富 变“水患”为“水益”

张庄村流转土地750余亩,来培植用于城市绿化的草坪

有了黄河的源头活水,种庄稼就不愁了,但如何从人均1.6亩的黄河滩地淘得更多金子?土地流转,连片经营!“村里总共4820亩耕地,目前已流转近3000亩”,大块地种植,好管理,又省钱。

快速摘掉张庄“穷帽”的另一个关键动作,是调整产业结构。申学风介绍,张庄村的黄河滩地,沙土质,漏墒漏肥,他们就因地制宜,打造出“红薯、花生、蜜瓜”三大品牌农产品,人称兰考“新三宝”。

蜜瓜装箱直发北京新发地农产品集散中心,一件能卖200多元;种植的200亩“裕禄红”红薯,味更甜,皮更薄,大小适中,还没丝,“亩产能达4000斤到6000斤,春节时超市里每斤卖到三五元”。

据人民日报2019年9月18日报道,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4900元增加到11600元,村集体收入从零增长到40余万元。

【河水调控】

“有多少汤泡多少馍” 黄河20年不断流背后有何故事?

站在输送黄河水的一支渠旁,申学风书记看到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进来,他身后3公里,来自青藏高原的黄河水,已经连续20年没有断流过。

滚滚黄河也断流?是的!1972年至1999年,黄河有22年河干断流,平均每4年断流3次。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水文局副局长袁东良告诉记者。

黄河为啥断流?

黄委会成立项目组分析得到结论是:降雨量小、人类用水增多和缺科学管理。

黄河,用全国2%的水资源,供养着12%的人口、15%的耕地以及几十座大中城市。黄委会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局高级工程师周康军介绍,位处欧亚大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本来就稀少,再加之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农业灌溉面积和耗水量迅速增加,使本来就水量贫乏的黄河水资源“不够用了”。

2000年,黄河实现1991年以来首次全年不断流。2008年冬至2009年春,黄河发生流域性特大干旱,小浪底水库6次泄水,为3708万亩冬小麦解渴,当年夏粮丰收;2014年,河南遭遇63年来的严重“夏旱”,黄河水再出马,为国家粮食安全立大功。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意指自古黄河泛滥,只有河套受益。但这句“老理儿”也有被改写的时候。

1952年,黄河下游首座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在河南建成通水。随后,郑州东风渠、兰考三义寨人民跃进渠、新乡共产主义渠、封丘红旗渠等4处大型引黄灌溉工程和濮阳渠村引黄灌区相继建成。

“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今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做出指示。(据《求是》杂志)

黄委会规计局局长王煜说,以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按照节水优先的原则,以水而定,量水而行。

【生态屏障】

生态黄河 滋养美丽中原

我和我的黄河 | 黄河湾张庄之变:从治沙到致富 变“水患”为“水益”

10月18日,夕阳下流经张庄村的黄河河道,美景如画

刚刚过去的十一,41岁的朱先生没出远门,领着妻子儿子来到家门口的郑州市花园口镇黄河大堤上,沿河种植的杨树有的已长到成人腰粗,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长廊,翠色欲滴,远处滚滚东流的黄河水如金色锦缎,河堤下的林间,不少人三五成群,搭吊床,铺地毯,或眯眼小憩,或谈笑风生。阻挡风沙的林海,成了都市人的“诗和远方”。

沿朱先生一家三口游玩的花园口往东,约170公里,是黄河故道商丘民权段,这里,有上世纪50年代建起的6.9万亩申甘林。

林场600多名职工中,有不少都是两代、三代人连续奋斗。84岁的翟际法,领着儿子翟鲁民、孙子翟文杰,一家三代人在国营民权林场工作。

刺槐、杨树、旱柳、泡桐……如今,民权林场主林带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镇沙锁风,为黄河故道筑起 “绿色长城”。

黄委会资料显示,在黄河河南段全长711公里大堤两岸及河道工程上,已种植各类林木1500多万棵,一道绿色生态屏障筑牢在黄河大堤两岸。

【国家战略】

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


我和我的黄河 | 黄河湾张庄之变:从治沙到致富 变“水患”为“水益”

河南官渡黄河大桥通车 据国资委网站

今年10月16日上午,官渡黄河大桥通车,被誉为“黄河第一跨”,自此,郑新两地间黄河公路大桥增至4座,这也为促进郑州和新乡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原阳县经商的张先生说,官渡黄河大桥让他少绕四五十公里,省了不少物流的钱。延津县委宣传部认为,官渡黄河大桥的通车对区域交通压力的缓解,黄河两岸人流、物流的通行便捷,加快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设,加深郑新深度融合,带动整个新乡和黄河沿岸经济升级蝶变,对促进河南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意义重大。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认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提出,将有利于黄河流域的生态建设,从而保证黄河造福于民,变“水患”为“水益”。“利用黄河生态建设可以实现通航、养殖,包括水利等产业的打造。”宋向清介绍,这些产业对于河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焦裕禄带咱治了沙,习总书记领咱脱了贫!”

黄河滩地,夕阳西下,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一边在快收获的 “裕禄红”红薯地里徘徊,一边笑着说,订购今年红薯的电话,他已接了4拨,“看看谁出的价最合理,再决定!”申学风说这话时,秋日的落阳,掠过黄河滩,在他的身上镀上了一层暖暖的金色。


后记


我和我的黄河 | 黄河湾张庄之变:从治沙到致富 变“水患”为“水益”

为感谢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所作的贡献,河南青年时报社评选申学风为河南青年时报荣誉读者。

记者 赵颖 杨军强 弯文奎/文 赵墨波/图

审核 田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