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灣張莊之變:從治沙到致富 變“水患”為“水益”


我和我的黃河 | 黃河灣張莊之變:從治沙到致富 變“水患”為“水益”


我和我的黃河 | 黃河灣張莊之變:從治沙到致富 變“水患”為“水益”

“恁看看我們村種的‘裕祿紅’,蘭考‘新三寶’之一,熟吃更面更甜,還沒絲!”

10月18日下午,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北2公里黃河灘地,55歲的村支書申學風手提一棵剛拔出土的溜光滾圓紅薯。他的腳下,綠瑩瑩的紅薯地像一張巨大畫卷向遠處延伸。

申學風身後西約3公里,即為“九曲黃河十八彎”最後一彎。

一個半世紀前的1855年,滔滔黃河在蘭考縣銅瓦廂決口改道,最後一道折成“U”字形彎,泥沙沉積、河道風勁,84個風口,吹得最兇的就在張莊。

1952年、1958年,毛澤東主席兩次到此視察,發出響徹歷史的號召“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1963年,時任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受村民魏鐸彬捧泥抹墳啟發,創造“貼膏藥”(翻淤壓沙)、“扎針”(種槐樹)治沙法,降住“黃龍”。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張莊村考察,彼時,張莊村還是一個國家級貧困村。

2017年3月,張莊村隨蘭考縣整體脫貧。2018年人均純收入超萬元,相比2014年翻倍。

今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再提張莊:“我一直很關心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多次就三江源、祁連山、秦嶺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建設提出要求。2014年3月,我到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程前往東壩頭鄉張莊村考察,那裡也是焦裕祿同志當年找到防治風沙良策並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據《求是》雜誌)

黃河灣一座小村的發展,映照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治沙樣本】

習總書記調研5年後 張莊鄉親人均產值翻倍

“冬春風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攜幼去逃荒。”提起新中國成立前張莊村的模樣,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黨支部書記申學風說,鄉親們都編成了順口溜。

“黃河在這裡決口143次,大的改道8次,100多年被風沙埋住的村有63個。”新中國成立前,張莊村的苦日子,全都記在蘭考縣誌上。

1963年,時任蘭考縣委書記的焦裕祿,來到張莊。他看到村民捧泥抹墳防沙,遂創造出“貼膏藥扎針”治沙法。46歲的張莊村委會計遊國標說,他的父親遊孟昌,當年在張莊村當村支書時,恰好是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來張莊治沙。遊國標聽父親說,1965年風沙治住後,麥子當年就豐收了,以前一畝地打50斤,當年畝產增加到200斤。

申學風說,張莊村的土地屬黃河灘地,想要更好地傍河而居,長久生活,就得學會和黃河“和諧相處”,“想要富,先引黃河水,把害河變成利河,用黃河水澆地”。

咋能用上黃河水?

張莊村西北有條軍程河,因為地勢高,河水一流到東壩頭鄉就拐彎了。2014年3月下旬,東壩頭鄉組織群眾,將軍程河又下挖2米,疏通了“腸梗阻”,黃河水自然就來了。接著,又打通多條支渠,使得黃河水暢通無阻抵達東壩頭鄉15個行政村,其中的一支渠,直接將黃河水引到了張莊村。

我和我的黃河 | 黃河灣張莊之變:從治沙到致富 變“水患”為“水益”

張莊村流轉土地750餘畝,來培植用於城市綠化的草坪

有了黃河的源頭活水,種莊稼就不愁了,但如何從人均1.6畝的黃河灘地淘得更多金子?土地流轉,連片經營!“村裡總共4820畝耕地,目前已流轉近3000畝”,大塊地種植,好管理,又省錢。

快速摘掉張莊“窮帽”的另一個關鍵動作,是調整產業結構。申學風介紹,張莊村的黃河灘地,沙土質,漏墒漏肥,他們就因地制宜,打造出“紅薯、花生、蜜瓜”三大品牌農產品,人稱蘭考“新三寶”。

蜜瓜裝箱直髮北京新發地農產品集散中心,一件能賣200多元;種植的200畝“裕祿紅”紅薯,味更甜,皮更薄,大小適中,還沒絲,“畝產能達4000斤到6000斤,春節時超市裡每斤賣到三五元”。

據人民日報2019年9月18日報道,201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4900元增加到11600元,村集體收入從零增長到40餘萬元。

【河水調控】

“有多少湯泡多少饃” 黃河20年不斷流背後有何故事?

站在輸送黃河水的一支渠旁,申學風書記看到黃河水源源不斷地流進來,他身後3公里,來自青藏高原的黃河水,已經連續20年沒有斷流過。

滾滾黃河也斷流?是的!1972年至1999年,黃河有22年河干斷流,平均每4年斷流3次。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簡稱黃委會)水文局副局長袁東良告訴記者。

黃河為啥斷流?

黃委會成立項目組分析得到結論是:降雨量小、人類用水增多和缺科學管理。

黃河,用全國2%的水資源,供養著12%的人口、15%的耕地以及幾十座大中城市。黃委會水資源管理與調度局高級工程師周康軍介紹,位處歐亞大陸的乾旱半乾旱地區,降水本來就稀少,再加之黃河流域及下游引黃灌區農業灌溉面積和耗水量迅速增加,使本來就水量貧乏的黃河水資源“不夠用了”。

2000年,黃河實現1991年以來首次全年不斷流。2008年冬至2009年春,黃河發生流域性特大幹旱,小浪底水庫6次洩水,為3708萬畝冬小麥解渴,當年夏糧豐收;2014年,河南遭遇63年來的嚴重“夏旱”,黃河水再出馬,為國家糧食安全立大功。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意指自古黃河氾濫,只有河套受益。但這句“老理兒”也有被改寫的時候。

1952年,黃河下游首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在河南建成通水。隨後,鄭州東風渠、蘭考三義寨人民躍進渠、新鄉共產主義渠、封丘紅旗渠等4處大型引黃灌溉工程和濮陽渠村引黃灌區相繼建成。

“黃河水資源量就這麼多。‘有多少湯泡多少饃’。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今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做出指示。(據《求是》雜誌)

黃委會規計局局長王煜說,以黃河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推進流域高質量發展,必須按照節水優先的原則,以水而定,量水而行。

【生態屏障】

生態黃河 滋養美麗中原

我和我的黃河 | 黃河灣張莊之變:從治沙到致富 變“水患”為“水益”

10月18日,夕陽下流經張莊村的黃河河道,美景如畫

剛剛過去的十一,41歲的朱先生沒出遠門,領著妻子兒子來到家門口的鄭州市花園口鎮黃河大堤上,沿河種植的楊樹有的已長到成人腰粗,一眼望不到邊的綠色長廊,翠色慾滴,遠處滾滾東流的黃河水如金色錦緞,河堤下的林間,不少人三五成群,搭吊床,鋪地毯,或眯眼小憩,或談笑風生。阻擋風沙的林海,成了都市人的“詩和遠方”。

沿朱先生一家三口遊玩的花園口往東,約170公里,是黃河故道商丘民權段,這裡,有上世紀50年代建起的6.9萬畝申甘林。

林場600多名職工中,有不少都是兩代、三代人連續奮鬥。84歲的翟際法,領著兒子翟魯民、孫子翟文傑,一家三代人在國營民權林場工作。

刺槐、楊樹、旱柳、泡桐……如今,民權林場主林帶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鎮沙鎖風,為黃河故道築起 “綠色長城”。

黃委會資料顯示,在黃河河南段全長711公里大堤兩岸及河道工程上,已種植各類林木1500多萬棵,一道綠色生態屏障築牢在黃河大堤兩岸。

【國家戰略】

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


我和我的黃河 | 黃河灣張莊之變:從治沙到致富 變“水患”為“水益”

河南官渡黃河大橋通車 據國資委網站

今年10月16日上午,官渡黃河大橋通車,被譽為“黃河第一跨”,自此,鄭新兩地間黃河公路大橋增至4座,這也為促進鄭州和新鄉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在原陽縣經商的張先生說,官渡黃河大橋讓他少繞四五十公里,省了不少物流的錢。延津縣委宣傳部認為,官渡黃河大橋的通車對區域交通壓力的緩解,黃河兩岸人流、物流的通行便捷,加快以鄭州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設,加深鄭新深度融合,帶動整個新鄉和黃河沿岸經濟升級蝶變,對促進河南乃至全國經濟發展都意義重大。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認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的提出,將有利於黃河流域的生態建設,從而保證黃河造福於民,變“水患”為“水益”。“利用黃河生態建設可以實現通航、養殖,包括水利等產業的打造。”宋向清介紹,這些產業對於河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焦裕祿帶咱治了沙,習總書記領咱脫了貧!”

黃河灘地,夕陽西下,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黨支部書記申學風,一邊在快收穫的 “裕祿紅”紅薯地裡徘徊,一邊笑著說,訂購今年紅薯的電話,他已接了4撥,“看看誰出的價最合理,再決定!”申學風說這話時,秋日的落陽,掠過黃河灘,在他的身上鍍上了一層暖暖的金色。


後記


我和我的黃河 | 黃河灣張莊之變:從治沙到致富 變“水患”為“水益”

為感謝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黨支部書記申學風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所作的貢獻,河南青年時報社評選申學風為河南青年時報榮譽讀者。

記者 趙穎 楊軍強 彎文奎/文 趙墨波/圖

審核 田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