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晚清驻外大使多是南方人?

文|陈卿美

如果把晚清的中国比作一个鸡蛋的话,那就是一个从外面打破的鸡蛋。蛋壳从内部打破是重生、是成长,而从外部打破则是一种屈辱,因为鸡蛋的命运往往就是被做成煎蛋。这种外部的力量就是来自世界的压力。纵观晚清的各种矛盾,基本都涉及外交问题,要解决这种矛盾,派出驻外使节是最好的方式。

自1876年起,清政府陆续向日本、欧美等各国派出驻外使节。截止1905年,清政府在15个国家设立了驻外大使馆。三十年间,向外派出各种正使、副使多达近百人次。这个驻外大使群体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大都为南方人。

卿美兄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驻美大使为何多是广东人?》。从1878年第一任驻美大使起,到1911年清朝灭亡,共有8位驻美大使,其中6人为广东人,分别是陈兰彬、郑藻如、张荫桓、伍廷芳、梁诚、张荫棠。在这6人中,除陈兰彬外,其他5人均为广东珠三角地区的人。

至于驻美大使多为广东人的原因,卿美兄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与广东的出洋传统有关。广东人下南洋、去美国做华工,长期出洋对海洋文化没有恐惧。二是粤语文化,美国大量的广东籍华工,自然需要一个懂粤语的大使。三是毗邻港澳的广东,较早接受了西方文化。很多大使都有在香港生活的经历,甚至还熟练掌握了英语。

驻美大使多为广东人,是不是当时的其他国家驻外大使也多是广东人呢?卿美兄查询相关史料后发现,答案是否定的。但又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驻外大使多是南方人。

首先以驻英国大使为例,根据《清季中外使领年表》记载,在1875-1911年间,驻英国大使正使共有10位,依次分别为郭嵩焘、曾纪泽、刘瑞芬、薛福成、龚照瑷、罗丰禄、张德彝、汪大夑、李经方、刘玉麟。在这10人中,除了张德彝的籍贯标注为镶黄旗汉军外,其他9人均为南方人。其中安徽3人,分别是贵池的刘瑞芬、合肥的龚照瑷、李经方。湖南2人,分别是湘阴的郭嵩焘、湘乡的曾纪泽。江苏1人,为无锡的薛福成。浙江1人,为钱塘的汪大夑。广东1人,为香山的刘玉麟。


为何晚清驻外大使多是南方人?

曾纪泽


其实不止驻英国大使,比如驻日本大使,第一任驻日本的的正使许钤身、副使何如璋,也同样是南方人。许钤身是浙江富阳人、何如璋是广东大浦人。同样是1876年到1911年止,驻日大使共有16人,依次分别为许钤身、何如璋、张斯桂、许景澄、黎庶昌、李兴锐、李经方、汪凤藻、裕庚、黄遵宪、李盛铎、蔡钧、杨枢、李家驹、胡惟德、汪大夑。

卿美兄不厌其烦,一一查询,结果不出意外,这16位驻日大使中,除裕庚籍贯不详外,其余15人均为南方人。特列表如下:

许钤身,浙江富阳人。

何如璋,广东大浦人。

张斯桂,浙江慈溪人。

许景澄,浙江嘉兴人。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

李兴锐,湖南浏阳人。

李经方,安徽合肥人。

汪凤藻,江苏元和人。

裕庚,籍贯不详,后加入汉军正白旗。

黄遵宪,广东梅州人。

李盛铎,江西九江人。

蔡钧, 浙江人和人。

杨枢, 广东广州人。

李家驹,广东广州人,汉军正黄旗人。

胡惟德,浙江吴兴人。

汪大夑,浙江杭州人。

不难发现,各国大使互有调任,比如李经方、汪大夑,既担任过驻英国大使,又担任过驻日本大使。这种现象在当时很普遍。比如驻英国副使刘锡鸿,后来就成了驻德国的首任大使。卿美兄又查询了晚清11位历任驻德国大使,除了与黄遵宪、许景澄与驻日本大使重复外,其余7位都是南方人。列表如下:

刘锡鸿,广东番禺人。

李凤苞,上海崇明人。

洪钧,江苏苏州人。

杨晟,广东东莞人。

曾广铨,湖南湘乡人。

孙宝琦,浙江杭州人。

梁诚,广东番禺人。

只有荫昌、吕海寰两人是北方人,其中荫昌是满洲人,吕海寰是山东莱州人。

样本已经足够丰富,仅从驻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大使来看,南方人则占据了绝对优势,北方人则是寥寥无几。相信驻其他国家的大使同样如此。

这就尴尬了,为何会出现如此极端不平衡的局面呢?卿美兄分析,应该大致有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南方科举人才更多。选拔驻外大使,不是一件小事。大使是国家的脸面,事关国家主权尊严与天朝形象。1876年时,选拔驻外大使采取保荐制,由总理衙门大臣、南北洋大臣推荐人选。经过激烈讨论,各方认为,驻外大使必须具备“志节坚定、才识通达或并能熟悉洋情边防者”、“才守兼优,识为俱卓,洞悉之员”、“为使臣者,非才德素者,胆识兼优,持大体而敦气节,达实务而谙西律者,断难胜任愉快”。总之,就是要德才兼备,懂洋务,识大体顾大局的优秀人才。

如何才算德才兼备呢?首先就是要科举正途出身,这就相当于学历保障。从这点来说,南方人占据很大优势,因为有清一代,南方的科举人才远远多于北方。这里边既有文化传承的原因,也有经济发达的原因。比如在传统富庶的江南地区,进士、状元的数量又居南方之冠。

至于北方就悲剧了,尤其是满洲地区,因受清廷优待,满洲多盛产纨绔子弟。血液里根本就没有读书的基因,更别提考什么进士、状元了。

另外一个原因,或许与开放程度有关。相比之下,北方更封闭,南方更开放。北方人重土安迁观念较深,思想保守,一辈子不愿意远离乡土,对海洋文化只有畏惧,更谈何出洋去外国。南方人则不同,广东珠三角一带开放最早,是对西方文明接触最久的地区。其次,东南沿海也有各种涉外贸易。另外还有上海的开埠,也让江浙地区受益于国际化。

1872年,清政府欲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招生就成了大问题。最后,还是广东人更愿意出洋赴美去留学。这些留美幼童中,有些人后来就成了外交家。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受曾国藩、李鸿章两大集团的影响。曾国藩、李鸿章两人首先都是南方人,各自的集团势力非常强大,人才颇多。最直接的人才便是两人的儿子,如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两人全部得益于老爹,既是官二代、又是富二代,均享受着良好的教育。平时学的文化,经史子集自不必说,英语都有专门老师教授。这种条件别人无法企及。

再者,1876年,清廷第一次选拔了20位驻外大使,其中有13位来自李鸿章的举荐,这13位大使全部为南方人,且以安徽与江浙人居多,安徽是李鸿章的老家,江浙是李鸿章淮军的势力范围。可见李鸿章集团的势力有多强大。

驻外大使无疑都是精英,晚清精英又多出南方,这让北方人情何以堪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