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学溯源之八》闽学之路:从武夷山到福州,闽学传播经历了啥?

《闽学溯源之八》闽学之路:从武夷山到福州,闽学传播经历了啥?

原标题——《闽学溯源》之八(终结篇):闽学之路

相关阅读:

1921年10月27日,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合上了双眼,他把自己最后的灵魂安放在了一个安静的小巷,这是福州三坊七巷中,最短的那个巷子---郎官巷。

《闽学溯源之八》闽学之路:从武夷山到福州,闽学传播经历了啥?

郎官巷

彼时,新文化运动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中,那一年,还诞生了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中国共产党。但这位名叫严复的老者,离去时,想来,心情应该是悲凉与孤独的。他从林则徐、梁章炬、沈葆桢那里传承而来闽学衣钵,在他所倾注的西学东渐理念里,达到又一个高峰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潮流里,渐渐落寞中,终于,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小巷里,伴着他的离去,也在时代的舞台中心,随风而逝,不甘地落下了帷幕。

《闽学溯源之八》闽学之路:从武夷山到福州,闽学传播经历了啥?

严复

三千年变局,林少穆开眼立言;五千岁文明,严几道西学东渐。可又有谁能想到,这引领了中国近千年文明的闽学,退出时代舞台中心时,会是这样的孤单?虽然,在严复去世前的半年,满怀激情与理想的陈嘉庚,在八闽南边的鹭岛海边,创办了厦门大学。在教育理想的基础上,他想来也是希望能为日渐衰竭的儒家闽学添一把薪火吧,那时代里的厦大,在首任校长林文庆先生的带领下,倒是儒风高悬,但在时代的汹涌浪潮里,也只能是偏安一隅,低吟浅唱。无论如何,从朱熹到严复,从武夷山到三坊七巷, 闽学之路终于暂缓了步履艰辛、难以停歇之脚步。

《闽学溯源之八》闽学之路:从武夷山到福州,闽学传播经历了啥?

厦门大学老照片

从公元1081年,在流淌着华夏文明运脉的洛水河畔,游酢杨时两位青年才俊,依依惜别大儒师长程颐,踏上回程,将洛学之道南传回建州老家那一刻起,到1921年严复的离世,900年儒道闽学之路时光漫漫,数万里荆棘丛生步履不息,不屈翻越之文化壮举,信仰之光由多少血汗叠映前驱:

《闽学溯源之八》闽学之路:从武夷山到福州,闽学传播经历了啥?

朱熹雕像

那是朱熹心怀坦荡,带着一批弟子,从福建崇安启程,走了一个多月,行程近2000公里,抵达其时由张栻正在主教的岳麓书院,让南宋的学者文人士大夫乃至许多普通民众都趋之若鹜,蜂拥而至,以致岳麓书院“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的“朱张会讲”之谦卑;

《闽学溯源之八》闽学之路:从武夷山到福州,闽学传播经历了啥?

朱张会讲

那是朱熹与东莱先生吕祖谦从武夷山一路跋涉至江西信州鹅湖寺(今鹅湖书院),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展开激辩的“鹅湖之会”之坚守;

《闽学溯源之八》闽学之路:从武夷山到福州,闽学传播经历了啥?

鹅湖书院

那是黄干,为了追寻理学道统,拜朱熹为师,从福州到建州,在大雪纷飞之武夷山中客栈,衣不解带,恭候朱熹,直至开春后,方才等到朱熹的“候师三月”之求知;

那是庆元党禁事发,为师长朱熹所牵连,蔡沈与父亲蔡元定遭谪道州(大致为今湖南湘西一带),朝廷催迫甚急,父子俩毫不动容,素履草鞋而往,徒步三千里,足淌血而无微言,闻雷霆而一笑之,艰辛而至,闭户读书,授徒讲学,元定淡淡留下一句:“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之无畏与从容。

《闽学溯源之八》闽学之路:从武夷山到福州,闽学传播经历了啥?

林则徐雕像

那是青年中举之林则徐于福州洪山桥登舟,溯闽江而上,经延平、建瓯、水吉,过南浦溪的旧馆、观前,五、六日昼行夜泊,风雨行舟,终于浦城大西门码头登岸,首次踏上了八闽边陲浦城之地,来看望福州鳌峰书院同窗好友坊人梁章钜,并对古建州闽学首次朝圣的正心诚意。

那是陈文龙、黄道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立天地之心,迎时代而上,舍生取义,从容赴死,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的闽学时代最强音。

那是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黄干重建石鼓书院、张伯行设鳌峰书院以成三坊七巷辉煌、沈葆桢创船政学堂以启中国近代工业的传承与探索。

《闽学溯源之八》闽学之路:从武夷山到福州,闽学传播经历了啥?

福州三坊七巷

然而,无论是多少的努力与积累,那些近千年来不停不息的一切脚步,都在严复离去前两年的那场运动中,无奈地停下了。当孔夫子与儒学道统,从高高在上的庙堂之上,被无情地践踏在脚底,闽学也无可避免地被赶下了舞台,沦为了看客。

从游酢、杨时、罗从彦、胡安国、李纲、李侗到朱熹,而至黄干、陈淳、蔡沈、真德秀,及至蔡清、黄道周,面对这样一个个配祀孔庙的闽学先贤,严复本来是信心满满,明白自己终究是可以列席其中的。但五四运动的“打到孔家店”,大概让他开始有些迷茫了,在这之后的整整百年,配祀孔庙,作为一项传统,被扔进了废纸堆里,没有人再能够配祀孔庙,哪怕伟大如他,如他的先辈林则徐。

《闽学溯源之八》闽学之路:从武夷山到福州,闽学传播经历了啥?

,闽学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

而闽学呢,百年来,我们再也听不见它于时代浪尖的高歌猛进,时至今日,也只留下些余韵尾音,隐约轻轻低语于鹭岛厦门的白城海滩,默默诵读于福州仓山的长安山下。落寞之余,想起一位电视台同仁和我说,前几年,在韩国要打包申遗的那批书院里,每个书院的门口都有一条小溪,溪前都立有一块碑,碑上都无一例外地刻着三个字:九曲溪。这世人对闽学的尊敬与敬仰,原来却已然生根发芽在那异域他乡,也真是令人不胜唏嘘。

至考亭朱子、勉斋黄氏,师弟之授受,朋友之讲习,奋然兴起者,如云汉之昭回,如江河之莫御。理学名区,独盛于闽,不惟比拟伊洛,直以并称邹鲁……吾见闽学之盛行,且自南而北,而迄于东西,不拘于一方,不限于一时,源远流长,汪洋澎湃。又想起张伯行的闽学鼎盛之表述,闽学,这曾经源远流长,汪洋澎湃之闽学,在武夷中原、开元结社、三坊七巷后,还会有下一片热土吗?故里何处,会是它的安身立命之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