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學溯源之八》閩學之路:從武夷山到福州,閩學傳播經歷了啥?

《閩學溯源之八》閩學之路:從武夷山到福州,閩學傳播經歷了啥?

原標題——《閩學溯源》之八(終結篇):閩學之路

相關閱讀:

1921年10月27日,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合上了雙眼,他把自己最後的靈魂安放在了一個安靜的小巷,這是福州三坊七巷中,最短的那個巷子---郎官巷。

《閩學溯源之八》閩學之路:從武夷山到福州,閩學傳播經歷了啥?

郎官巷

彼時,新文化運動還在如火如荼進行中,那一年,還誕生了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中國共產黨。但這位名叫嚴復的老者,離去時,想來,心情應該是悲涼與孤獨的。他從林則徐、梁章炬、沈葆楨那裡傳承而來閩學衣缽,在他所傾注的西學東漸理念裡,達到又一個高峰後,在新文化運動的潮流裡,漸漸落寞中,終於,在這樣一個寂靜的小巷裡,伴著他的離去,也在時代的舞臺中心,隨風而逝,不甘地落下了帷幕。

《閩學溯源之八》閩學之路:從武夷山到福州,閩學傳播經歷了啥?

嚴復

三千年變局,林少穆開眼立言;五千歲文明,嚴幾道西學東漸。可又有誰能想到,這引領了中國近千年文明的閩學,退出時代舞臺中心時,會是這樣的孤單?雖然,在嚴復去世前的半年,滿懷激情與理想的陳嘉庚,在八閩南邊的鷺島海邊,創辦了廈門大學。在教育理想的基礎上,他想來也是希望能為日漸衰竭的儒家閩學添一把薪火吧,那時代裡的廈大,在首任校長林文慶先生的帶領下,倒是儒風高懸,但在時代的洶湧浪潮裡,也只能是偏安一隅,低吟淺唱。無論如何,從朱熹到嚴復,從武夷山到三坊七巷, 閩學之路終於暫緩了步履艱辛、難以停歇之腳步。

《閩學溯源之八》閩學之路:從武夷山到福州,閩學傳播經歷了啥?

廈門大學老照片

從公元1081年,在流淌著華夏文明運脈的洛水河畔,遊酢楊時兩位青年才俊,依依惜別大儒師長程頤,踏上回程,將洛學之道南傳回建州老家那一刻起,到1921年嚴復的離世,900年儒道閩學之路時光漫漫,數萬裡荊棘叢生步履不息,不屈翻越之文化壯舉,信仰之光由多少血汗疊映前驅:

《閩學溯源之八》閩學之路:從武夷山到福州,閩學傳播經歷了啥?

朱熹雕像

那是朱熹心懷坦蕩,帶著一批弟子,從福建崇安啟程,走了一個多月,行程近2000公里,抵達其時由張栻正在主教的嶽麓書院,讓南宋的學者文人士大夫乃至許多普通民眾都趨之若鶩,蜂擁而至,以致嶽麓書院“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的“朱張會講”之謙卑;

《閩學溯源之八》閩學之路:從武夷山到福州,閩學傳播經歷了啥?

朱張會講

那是朱熹與東萊先生呂祖謙從武夷山一路跋涉至江西信州鵝湖寺(今鵝湖書院),同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展開激辯的“鵝湖之會”之堅守;

《閩學溯源之八》閩學之路:從武夷山到福州,閩學傳播經歷了啥?

鵝湖書院

那是黃幹,為了追尋理學道統,拜朱熹為師,從福州到建州,在大雪紛飛之武夷山中客棧,衣不解帶,恭候朱熹,直至開春後,方才等到朱熹的“候師三月”之求知;

那是慶元黨禁事發,為師長朱熹所牽連,蔡沈與父親蔡元定遭謫道州(大致為今湖南湘西一帶),朝廷催迫甚急,父子倆毫不動容,素履草鞋而往,徒步三千里,足淌血而無微言,聞雷霆而一笑之,艱辛而至,閉戶讀書,授徒講學,元定淡淡留下一句:“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之無畏與從容。

《閩學溯源之八》閩學之路:從武夷山到福州,閩學傳播經歷了啥?

林則徐雕像

那是青年中舉之林則徐於福州洪山橋登舟,溯閩江而上,經延平、建甌、水吉,過南浦溪的舊館、觀前,五、六日晝行夜泊,風雨行舟,終於浦城大西門碼頭登岸,首次踏上了八閩邊陲浦城之地,來看望福州鰲峰書院同窗好友坊人梁章鉅,並對古建州閩學首次朝聖的正心誠意。

那是陳文龍、黃道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立天地之心,迎時代而上,捨生取義,從容赴死,一門百指淪胥盡,惟有丹衷天地知的閩學時代最強音。

那是朱熹重修白鹿洞書院、黃乾重建石鼓書院、張伯行設鰲峰書院以成三坊七巷輝煌、沈葆楨創船政學堂以啟中國近代工業的傳承與探索。

《閩學溯源之八》閩學之路:從武夷山到福州,閩學傳播經歷了啥?

福州三坊七巷

然而,無論是多少的努力與積累,那些近千年來不停不息的一切腳步,都在嚴復離去前兩年的那場運動中,無奈地停下了。當孔夫子與儒學道統,從高高在上的廟堂之上,被無情地踐踏在腳底,閩學也無可避免地被趕下了舞臺,淪為了看客。

從遊酢、楊時、羅從彥、胡安國、李綱、李侗到朱熹,而至黃幹、陳淳、蔡沈、真德秀,及至蔡清、黃道周,面對這樣一個個配祀孔廟的閩學先賢,嚴復本來是信心滿滿,明白自己終究是可以列席其中的。但五四運動的“打到孔家店”,大概讓他開始有些迷茫了,在這之後的整整百年,配祀孔廟,作為一項傳統,被扔進了廢紙堆裡,沒有人再能夠配祀孔廟,哪怕偉大如他,如他的先輩林則徐。

《閩學溯源之八》閩學之路:從武夷山到福州,閩學傳播經歷了啥?

,閩學四賢(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

而閩學呢,百年來,我們再也聽不見它於時代浪尖的高歌猛進,時至今日,也只留下些餘韻尾音,隱約輕輕低語於鷺島廈門的白城海灘,默默誦讀於福州倉山的長安山下。落寞之餘,想起一位電視臺同仁和我說,前幾年,在韓國要打包申遺的那批書院裡,每個書院的門口都有一條小溪,溪前都立有一塊碑,碑上都無一例外地刻著三個字:九曲溪。這世人對閩學的尊敬與敬仰,原來卻已然生根發芽在那異域他鄉,也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至考亭朱子、勉齋黃氏,師弟之授受,朋友之講習,奮然興起者,如雲漢之昭回,如江河之莫御。理學名區,獨盛於閩,不惟比擬伊洛,直以並稱鄒魯……吾見閩學之盛行,且自南而北,而迄於東西,不拘於一方,不限於一時,源遠流長,汪洋澎湃。又想起張伯行的閩學鼎盛之表述,閩學,這曾經源遠流長,汪洋澎湃之閩學,在武夷中原、開元結社、三坊七巷後,還會有下一片熱土嗎?故里何處,會是它的安身立命之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