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熱搜到熱議,《加油!向未來》這檔科普節目是如何做到的?

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

微博熱搜榜,是網絡熱點的風向標。熱搜是通過一系列算法,以此客觀反映新聞事件在網絡熱度的呈現方式。一檔節目如若能夠登陸熱搜榜,說明其在網絡上具有一定影響力;並在一段時間內具有相當高的討論熱度。有意思的是,在各類節目“熱切”關注熱搜榜的同時,央視一檔科普節目《加油!向未來》第三季成為了榜單常客。

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
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

截至《加油》第五期節目播出,這檔科普節目總計登陸12次熱搜榜單,從人物到實驗到話題,節目內容全面成為網絡熱點。網友們一路跟著新媒體話題#21天無殼小雞孵化記#“雲養雞”,觀看節目內容後再創作#撒貝寧是迪士尼公主#,再粉上節目選手“鯤神”陳鯤羽,圍繞“鯤神”展開大討論。熱搜不少,熱議紛紛,《加油!向未來》是如何做到如此火熱?

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

熱門性質實驗題材,多維度呈現人物閃光點

內容製作上,從設計上就注意了新媒體話題的設置;提煉節目內容與受眾之間的關聯點,才有機會獲得網友的“芳心”。科普節目與受眾的關聯點,唯有生活的方方面面。於是,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大國重器,這些都成為《加油》節目所涉及的內容。

夏季多暴雨,駕車不慎入水如何自救?“山竹”颱風來襲,“定樓神針”阻尼器放在超高層建築的什麼位置,才能有效穩定樓體?常用的呆萌動物表情包,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戰狼2》裡水下槍戰的鏡頭,是真是假?中國首例無殼孵化小雞是如何誕生的?能夠讓陸戰之王坦克懼怕的存在,是何方大神?正是與生活息息相關,《加油》這些實驗題才能成為熱門題材。

瞄準了受眾的“小心思”後,就是電視語言表達的事了。科普知識場景化、生活化,才能讓網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何將汽車水下自救實驗場景化?便是驚心動魄的真人下水實驗。有著專業潛水經驗的強子一身日常裝扮,坐進汽車內,車內玻璃封死,汽車下降墜入水中。水位漫過車門時,強子嘗試打開車門,驗證失敗;當水位漫過車頂時,強子繼續嘗試打開車門,經過40秒的時間才成功推開;最後他再示例如何以破窗錘進行水下逃生,整個過程真實可感,以科學驗證告訴觀眾科學自救的正確方法。穿甲彈擊穿十層鋼板的瞬間,如何呈現震撼場面?節目組輾轉借來超高速攝像機記錄擊穿瞬間,以便科普。

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

實驗項目做到“身臨其境”,節目裡的人物則是讓網友愛不釋手。賽制上的升級,讓24位選手都有了展現自我的機會。選手們通過答題準確率與時效,公平競爭後站上1V1對戰臺。從開播到第五期,已經有凌然、徐晨閣、陳鯤羽、王雯萱等15位選手站上對戰臺。不少選手也是“臨時”實驗員,參與實驗項目的驗證。每一位選手座位上的小型攝像機,也實時捕捉下他們的真實反應。

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

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現選手,才有了站在對戰臺上侃侃而談的陳鯤羽,坐在選手席講題的陳鯤羽;才有了凡事都想要補充科普下的12歲少年徐晨閣,以及有顏值有腦的長腿小姐姐王雯萱等等。

線上線下全面開花,融合傳播助推熱度

有人物、有趣味科普故事做基礎,《加油!向未來》如何在吸引網友後進而增強黏性?通過節目的融媒體傳播手段,便可略知一二。以科普大事件全國首隻無殼孵化小雞為例,在節目尚未開播時,小茶缸便與網友打了照面。節目聯合央視新聞等多平臺以漫畫、視頻、圖文方式全程聚焦實驗,千萬網友在線“圍觀”小茶缸每日變化。從給小茶缸徵名到撒貝寧與小茶缸對話內容登陸熱搜,再到小茶缸成長為“大茶壺”,無數網友參與其中,樂此不疲。

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

同樣在開播前,節目組也發佈新一季將向太空發射一枚科學遙感和科學實驗公益科普衛星的消息,並聯合多家科普、教育、媒體單位,面向全民徵集空間科學實驗創意;並在微博端發起#我為中國航天添燃料#活動,號召網友說出自己的太空夢想。而在每期節目片尾,所徵集的優秀空間科學實驗也會播出。比如來自山東臨沂的劉光陽同學,因自己喜愛的食物饅頭不能帶上太空,發明了太空離心蒸饃器;而山東青島的王一帆同學,則因自己喜歡冰雪奇緣,而發明了太空雪花機……

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

從線上到線下,節目在各個陣地全面開花。節目同名小程序直播答題互動人次期期600萬;官方微博通過發起活動,花式科學撩粉,一躍成為日閱讀數為10w+的大號。官方抖音結合熱點,挖掘節目內容進行二次發酵,不僅成為媒體號影響力榜單中的TOP9,更在首播後佔據過媒體抖音號粉絲榜TOP1。

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

線下,節目實驗亮相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愛迪生留聲機”實驗項目成為當天科普日熱門互動項目。在即將到來的十一假期,節目衍生科學實驗秀《加油!向未來》之“明日星辰”將在北京喜劇院與觀眾見面。空氣炮實驗、大象牙膏實驗、氣球圈實驗等電視節目裡的場景,均會被搬上舞臺。以舞臺劇的形式將節目IP化運營,真真切切地將科普產品落地。

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

環環相扣的活動化設計,製造了新聞熱點事件。先網後臺、網臺互動,以網絡吸引關注,用電視釋放爆點,同時配合多平臺、多渠道融合傳播,力求將科學知識傳的更遠、輻射更多人群。

新時代的青少年偶像,持續深耕的科普節目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科學素質已經成為當代人基本素養的一個標誌,科學也成為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點方向。教育部推動科學教育讓科學節目有了用武之地,科學節目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於是,科學人也成為青少年新的偶像。《加油》的科學青少年正是其中的新興代表,正在以優秀品質樹立新時代新偶像的典範。

《加油》的青年對待科學是執著的,00後清華學霸陳鯤羽一人之力單挑23人科學團,在關於引力透鏡的天文題中,他說起類星體、前景星系等名詞時毫不含糊,侃侃而談;面對主持人撒貝寧對於選項C時空扭曲的“語言干擾”,有理有據堅持自己的答案,更直言如果答錯就要找科學顧問聊一聊。《加油》的青年亦是溫暖的,“鯤神”陳鯤羽面對小妹妹趙晨羽,風度翩翩,紳士“送分”安慰對方;認真致學,友善待人,青年當如此。

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
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

《加油》的青年亦是勇敢明智的,陳鯤羽在閃電浴缸實驗項目中,淡定坐進鹽水池,指尖“玩”閃電;上過T臺的王雯萱站在3.5米高的橋板驗證實驗選項時,絲毫沒有流露出任何畏懼,身高183的她沉穩從容地走過高空“木橋”,令人驚歎,更憑藉自己先前開視頻後期工作室、當模特走秀的生活工作經驗,輕鬆解答線索題。成長比輸贏重要,王雯萱說:“我不在乎那個盛放的結果,而我更注重參與和認真對待的整個過程。”相信科學,享受過程,青年亦當如此。

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

《加油》的青少年亦是積極向上的,16歲已做出幾十首詩詞的李翛然,惜別對站臺,以杜牧的“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詩句來勉勵自己;年僅12歲的徐晨閣,臺上屢次舉手發言,補充各種科學知識,臺下默默研讀書籍,《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一念非凡》等均在他的書單上。勇敢無畏,向上前行,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加油選手的優良品質是青少年應有的樣子,也讓網友直言從他們身上看到未來的希望。

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

縱然信息爆炸,熱點轉瞬即逝,也需要留下點有意義的事,比如堅持做科學普及。從熱搜到熱議,《加油!向未來》想要做到的遠不止這些。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孩子們尊崇嚮往的職業,給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未來祖國的科技天地群英薈萃,讓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群星閃耀,這將是《加油!向未來》與眾科普節目共同奮鬥的目標。

从热搜到热议,《加油!向未来》这档科普节目是如何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