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間的這個大案,朱元璋處理嚴苛,以儆效尤!

明朝建國初年,各個地區都要拍專屬管地方,前兩盒穀物的管理,到南京的互補,承保,當地的錢糧數量和收支詳細數目,如果與互補所記錄的數字出現出入,就必須回到地方,官府重新造冊。然後再蓋好地方官府的官印,重新呈遞到戶部。

明朝年間的這個大案,朱元璋處理嚴苛,以儆效尤!

明朝初年的時候都曾在南京,當時交通並不發達,所以從很多地方前去對賬的官員往往要經過長途跋涉,但是無論怎麼說,這種對賬的要求就是不合理,既然是皇帝定的也得執行。為了省事有官員就想出了一個方便又快捷的辦法,在到南京報賬的同時順便帶上一些由地方政府加蓋官印的空白賬單,如果出錯,按照戶部提供的正確的數字抄寫一遍,這樣不但可以避免長途跋涉的顛簸,又能節省大量的辦公時間,這就叫做空印,而這種辦法很快便在全國上下流行了起來。

明朝年間的這個大案,朱元璋處理嚴苛,以儆效尤!

沒過幾年,當朝的皇帝便發現了這個每年對賬期間存在的小秘密,因此他大發雷霆,讓相應部門進行追查,結果導致上千人牽涉在這個案件之中。最後導致戶部尚書各級衙門的主管人員和掌印官全部以欺詐罪被處死。

明朝年間的這個大案,朱元璋處理嚴苛,以儆效尤!

這件事情轟動朝野。當事件爆發之後,從當朝的宰相到御史言官,誰都清楚,空印本來沒有任何的大問題,但是卻沒有人敢進諫,這個時候有一個人還是站了出來。他是一位湖北官員的弟弟,當時這位湖北官員名叫鄭士元,在空印案中受了牽連鋃鐺入獄!他的弟弟寫了很多的文章,上書給朱元璋,為當時的空印案辯白,其中有三個主要的內容,首先皇帝要懲治涉及空印案的人,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其次,對於當時錢財和穀物數字必須與審計部門結合,然後省級部門入冊互補結合,所以在地方上造冊的時候,官員們很難預先確定好正確的數字,只有到戶部對賬之後才能完整地確定下來,可是三地相距較遠,使用空印只是一個省事的辦法,而且時間延續已久,根本沒有什麼可以重重加罪的理由。最後國家應該就這樣的事情,立法明示天下,如果有人犯錯,就應該依法論罪,但是明朝開國以來,並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案件,所以法律上還處於空白,而皇帝您要殺的這些人裡,很多人都是正直的官員。

明朝年間的這個大案,朱元璋處理嚴苛,以儆效尤!

不得不說這個人寫得頭頭是道,可是朱元璋看到這封奏疏之後,十分生氣,便將他們全家貶到了江浦一帶,罰作終身勞役。

明朝年間的這個大案,朱元璋處理嚴苛,以儆效尤!

的確,從這件事情的本質來看,不過是一個上下級部門圖省事而耍的小花招,這跟朝廷的貪汙腐化,沒有絲毫的聯繫,可是朱元璋為什麼要如此的動怒,進行嚴懲和深究呢?首先對於這個案件的研判,朱元璋可以說是以儆效尤,挑戰當時官場的一些潛規則,雖然昆明和腐敗沒有任何的聯繫,但是早已經成為了官場之中通行的潛規則,而朱元璋偏偏是一個十分強勢的君主,所以在成就自己事業和大明江山的時候,力求做到盡善盡美。因此眼中容不下一點沙子,自然會進行嚴懲。

明朝年間的這個大案,朱元璋處理嚴苛,以儆效尤!

其次,朱元璋大權在握,江山還在穩固期間,凡事不論大小,事無鉅細,他都會精心處理。而對於這樣的事情,也必須是要經過他的同意才可以執行的,可是官員們居然敢私底下違揹他的旨意去做事,所以後果自然不堪設想。最後明朝的江山本來就是得來不易的,如果不對這些小的潛規則加以打擊,長此以往,國家的章法必然會亂。這樣的弊端和潛規則自然是不能助長的。所以朱元璋採用瞭如此強烈的鐵腕手段處理空印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