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近三十年的不上朝,爲明亡埋下了兩個惡果,一個讓明朝滅亡

萬曆近三十年的不上朝,為明亡埋下了兩個惡果,一個讓明朝滅亡

萬曆皇帝,是為明神宗。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統治中國長達四十八年。但是就是一個這樣超長在位的皇帝,竟然其中有長達二十八年地時間不上朝。在這將近三十年的時間裡,他不上朝,不祭祀,不見官,不批閱,不講話。頂多通過諭旨的形式發告聖旨。

明朝有一個著名的機構,叫做內閣。現代社會,也有內閣。但此內閣非彼內閣。但是很多人以為,明朝萬曆年間有內閣在,所以好像皇帝上不上朝無所謂。

萬曆近三十年的不上朝,為明亡埋下了兩個惡果,一個讓明朝滅亡

明朝的正常情況下,皇上上朝,官員上奏摺,然後奏摺報給內閣,皇帝看了以後就進行批閱,感到不滿意的就讓內閣重新商定。如果沒有皇帝的批覆,那麼內閣就幾乎不起作用。而全國的行事機構集中於六部,自從丞相廢除以後,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並且內閣不能擅自處理奏摺併發給六部執行命令,因為這是逾越權力的重罪,可以直接被滅族。

在高度集中的皇權面前,內閣的權力根本就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內閣很多方面都受制於皇權,所以說明朝這三十年,幾乎是處於停滯狀態,並沒有安然無恙一說。

萬曆近三十年的不上朝,為明亡埋下了兩個惡果,一個讓明朝滅亡

而萬曆皇帝的不上朝,還造成兩大惡果。首先是官員的奇缺,其次是大規模的怠政。

首先是官員的奇缺

為什麼官員奇缺呢?因為所有升遷的奏摺全部都積在朝廷大殿的門口,萬曆皇帝根本就不看一眼,所以,所有的官員的正常的升遷也就停止。但是這樣一做就是二十多年,很多官員死後的位置沒有人才可以得到補充,人員得不到補充,國家機器不能正常運轉。

萬曆近三十年的不上朝,為明亡埋下了兩個惡果,一個讓明朝滅亡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萬曆四十年,內閣只剩下一個人,六部僅剩刑部尚書,都御史已經連續很多年沒人做了,六科御史缺人達到了30人以上,十三道正常的時候應該是150人,萬曆四十年,僅剩下五人。更別說地方州縣,幾乎是缺了一半以上的官員。這樣的朝廷行政效率能高到哪裡去?

萬曆近三十年的不上朝,為明亡埋下了兩個惡果,一個讓明朝滅亡

第二就是大規模的怠政

因為官員得不到升遷或者彈劾,獎懲制度就失效了,很多人貪贓枉法根本就得不到有效的管理,甚至出現很多官員想幹活就幹,不想幹活就乾脆回家的現象。大量的官員幾十年不變的官職,甚至培養起了自己的一個圈子,使得中央行政機關的政令很難得到實施。這樣一來,就為明朝日後各種黨爭和內訌埋下了禍患,而明末的黨爭,可謂是為明朝的滅亡敲響了喪鐘。

萬曆近三十年的不上朝,為明亡埋下了兩個惡果,一個讓明朝滅亡

後來的萬曆三大徵,其實主要是武官的功勞,但是這三大徵,更進一步掏空了明朝的國力,使得日後明朝無糧可用,無兵可派。而萬曆年間的薩爾滸之戰,十一萬明軍大敗僅五萬的後金軍。努爾哈赤的崛起,讓明朝在東北僅剩下遼寧以西的寧遠一座孤城可守。所以說古語說得好:明亡,實亡於萬曆。


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