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第一大冤案:全家三代盡被誅滅

魏延,是繼“五虎將”之後勇謀雙全的蜀漢大將,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這個人物在《三國演義》中一登場,就被諸葛亮定為“頭生反骨”“日後必反”。而他最後的結局,似乎也驗證了諸葛亮的“識人之能”:魏延揹負“謀反”罪名被斬於馬下,全家三代也盡被誅滅。

但是,歷史上的魏延真有謀反之心嗎?曾為諸葛亮左膀右臂的他因何被質疑?他那悲慘的人生結局究竟是什麼導致的?

蜀漢第一大冤案:全家三代盡被誅滅

魏延,字文長,河南桐柏人,這個地方後來被稱為“中國盤古之鄉”。

魏延頭生反骨,是羅貫中在演義中所寫,史無記載。書中,諸葛亮說魏延頭生反骨,但這“反骨”表現的,卻是魏延對劉備的忠誠,具體表現在魏延所做的兩件事上:第一,劉備與曹操大戰,被追得妻死子失,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意欲到襄陽一避。

但襄陽守將文聘拒不開門,他早就與劉琮投降了曹操。而此時正在襄陽的魏延久慕劉備仁德大名,因此私開城門,並與文聘大戰,打算放劉備進城。功高莫過救駕,劉備此時並未稱帝,且被曹操的虎豹騎兵追得四散而逃,魏延在劉備最落魄時慧眼識主,這份真誠應該是相當值得讚賞的。

在敵我不明的情況下,當時劉備並未進城,與魏延失之交臂。魏延無奈,轉而投奔了長沙太守韓玄。赤壁之戰後,劉備派關羽進攻長沙,韓玄派部將黃忠迎戰。二人本是敵手,卻英雄相見,惺惺相惜。黃忠馬失前蹄,關羽不忍乘人之危殺之;黃忠有百步穿楊的箭術,卻為報恩放棄射殺關羽。對於韓玄來說,黃忠有通敵之嫌,於是被判斬立決。此時,魏延正在長沙,聽說劉備大軍前來,想到此乃第二次投效明主的機會,便斬了韓玄,救了黃忠,獻城投降。

然而,魏延對於劉備的這份忠心,卻被諸葛亮汙為“頭生反骨”。按諸葛亮的邏輯,魏延既便伺侯的是一個昏君、暴君,是一個國家蠹蟲,也應盡“死忠”“愚忠”,否則就是“頭生反骨”,此中天理何在?自古以來,良禽擇木而棲,臣擇主而事,為選擇明主幾次背叛的戰將謀士比比皆是。就按照三國演義中劉備本人來說,先後歸順過公孫瓚、袁紹和曹操等;忠義如關羽,也曾身在曹營,趙雲更是幾易其主。由此看來,“反骨之說”實在是心存成見,有失偏頗。

蜀漢第一大冤案:全家三代盡被誅滅

以上是按《三國演義》來分析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

事實上,在正史記載中,劉備大軍一到,太守韓玄就獻城歸降。韓玄並非“平生性急,輕於殺戮,眾皆惡之”的昏庸殘暴之主,反而“威信智略,足以服人”。他是看到寬厚愛人的劉皇叔,便主動歸順,因此關羽與黃忠從未交戰,魏延也並未斬殺韓玄。說他“頭生反骨”,實則是小說的藝術效果。

諸葛亮死後,魏延與楊儀爭權,率兵將劍閣古道燒燬,阻斷北伐大軍南撤之路。也因此,“火燒棧道”成為判定魏延“謀反”的最大罪證之一。

不過,劉備確實是慧眼識人、用盡其才的一代名主。早在魏延還是區區部曲(私家兵馬)的時候,劉備就認為他能堪大用,因此破格提拔。在選派漢中太守之時,人們皆認為此職必屬張飛,派忠誠無二、本領高強的三弟鎮守漢中要地看起來是合情合理,但劉備卻不這麼想,張飛貪酒,酒後又愛鞭打士卒,豈是守城之才?

更鑑於張飛早有酒醉丟徐州下邳之過,所以不是最佳的太守人選。最後,劉備委任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史載“一軍盡驚”。劉備問魏延:“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答:“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此語氣壯山河,眾人皆驚。事實上,魏延也確實兌現了他的承諾,他如“蜀漢長城”,堅守漢中十餘年。劉備稱帝后,遂加封他為鎮北將軍。

在北伐期間,他更成了諸葛亮的左臂右膀,晉升為督前部、丞相司馬,兼任涼州刺史。司馬在三國時,為公府、將軍或校尉主軍事的屬官。諸葛亮作為丞相,把丞相府主管軍事的重任交給魏延,足見對他的倚重。

而魏延也不負所托,在陽谿大破曹魏後將軍費瑤和雍州刺史郭淮所率領的敵軍。因此,他又升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晉封為南鄭侯,被授予假節大權。假節代表一種權力與名望,蜀漢前期只有關羽、張飛和馬超擁有,而魏延得以成為第四位獲得主君“假節大權”的臣子,也是首位在建興年代,由後主劉禪授予“假節”的高級官員。這說明不管是後主劉禪,還是丞相諸葛亮,都在相當一段時期內非常信任他。

但遺憾的是,魏延與諸葛亮在北伐的策略戰術上產生分歧,漸行漸遠。

史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魏延想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由軍師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和潼關,以此掩敵人耳目,聲東擊西。

自己則親率萬餘精兵從子午谷突襲長安,兩軍會師於潼關。然而,他只是諸葛亮的參謀長,諸葛亮才是掌握軍事大權的前敵司令員。主張謹慎穩重用兵的諸葛亮否決了魏延的“合理化建議”,魏延非常生氣,深以為恨。他恨自己雖是韓信式的不世之材,卻身居人後,沒有獨立指揮權,無法發揮自己專長和施展平生報負。此後,二人的矛盾不斷激化,直至諸葛亮病逝前的“五丈原會議”,徹底分裂了這對蜀漢將相之間的關係。

蜀漢第一大冤案:全家三代盡被誅滅

魏延的性格,頗像關羽。關羽是“為世虎臣,剛而自矜”,魏延則“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兩人的最後結局其實同敗在“自矜和矜高”上。因為這個性格缺陷,關羽在朝中除了劉備、張飛以外,基本沒有知己好友,所以他敗走麥城時,糜芳、傅士仁投降東吳,劉封、孟達見死不救,諸葛亮竟也未發一兵。

魏延在他的人生結局上同樣如此。不僅在事關蜀漢前途命運的“五丈原會議”上,身為北伐“二把手”、掌握軍事大權的他未能參加,而且在他與楊儀發生分歧,各自上表狀告對方謀反之時,無論是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還是後起之秀姜維,滿朝文武竟無一人替他辯言。這使得形勢快速向一邊傾倒。

在魏延與長史楊儀“爭權”的過程中,矜高的性格讓他失去了理智。楊儀遵從諸葛亮遺命率領北伐大軍撤退,魏延卻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

”他不但不服從楊儀的命令,而且公開蔑視主帥:“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魏延趁著北伐大軍還未出發,就先率領本部兵馬南歸劍門關,燒燬棧道,從而阻斷了北伐大軍的南歸之路,並在南谷口截擊楊儀。楊儀部將王平對魏延及其先行部隊罵道:“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

此時,魏延部下軍心大亂,眾多兵士也都認為主將理屈,於是紛紛倒戈潰散。堂堂大將魏延,最後竟然成了孤家寡人,被馬岱所斬殺。楊儀將魏延首級踩在腳下並說道:“庸奴!復能作惡不?”並以“謀反”罪名將魏延三族一一誅滅。至此,蜀漢繼“五虎將”之後聲名最大、最有希望擔起北伐大業的魏延早早殞命,不但如此,他還揹負著“叛蜀造反”的千年罵名。

其實,魏延哪裡有什麼謀反之心?《三國志·魏延傳》中寫到:“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說到底,還是魏延居功自傲和性自矜高的性格缺陷害了自己,致使滿朝文武竟無一人替他說話,如此蒙受了莫大的冤屈,鑄成了蜀漢第一大冤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