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元勛」臨終前要求去天安門看一次升國旗 名字家喻戶曉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連克千重關,群力奮戰君當先,捷音頻年傳。蔑視核訛詐,華夏創新篇。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山河。哀君早辭世,功勳澤人間。

“兩彈元勳”臨終前要求去天安門看一次升國旗 名字家喻戶曉

——1986年張愛萍上將痛悼鄧稼先同志

鄧稼先,安徽懷寧人,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的奠基人與開拓者之一他的父親鄧以蟄曾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所以他從小在清華園中長大,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在園子裡,他就立下了強國興邦的志向。

1941年夏,高中畢業的鄧稼先考入了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1948年到1950年赴美國普渡大學攻讀理論物理,不到兩年的時間便獲得博士學位,人稱“娃娃博士”。拿到學位後的第9天,他便啟程回國。這短短的9天中,既有其導師的真誠挽留,也有美國官方的重重阻撓,可這一切都沒有停下他歸國的腳步。鄧稼先滿懷著一腔報國的熱情,帶著滿腦袋核物理的知識,乘坐“威爾遜總統號”,重返祖國的懷抱。

“兩彈元勳”臨終前要求去天安門看一次升國旗 名字家喻戶曉

▲ 小學和初中一直在不斷的跳級,大學僅用兩年就修滿學分,26歲就獲得普渡大學的博士學位,人送綽號“娃娃博士”。

鄧稼先回到的,是一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不及舔舐內戰的傷痛,就飽受外患的威脅恫嚇。1953年1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他的競選演說中聲稱,美國必須用自己的核優勢對中國、蘇聯進行大規模的核報復。據資料顯示,當年美國國務院的一份絕密備忘錄記載了艾森豪威爾曾在會議上提出像對待日本一樣,用核武器結束朝鮮戰爭。

在嚴峻的國際形勢下,研製核武器迫在眉睫。毛主席明確指出:“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兩彈元勳”臨終前要求去天安門看一次升國旗 名字家喻戶曉

▲ 參加核武器研製的科技工作者們

1958年8月,時任二機部副部長、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告訴他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想請他參加這項工作。鄧稼先立刻明白了這個“大炮仗”的含義,雖心有忐忑,但仍臨危受命。第二天,鄧稼先就被調入二機部剛剛成立的核武器研究所,擔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研製的理論設計工作。那一年,他34歲。

“兩彈元勳”臨終前要求去天安門看一次升國旗 名字家喻戶曉

從此,鄧稼先隱姓埋名,為國家的核事業傾盡畢生心血。1964年10月16日,當新疆羅布泊的戈壁荒漠上升騰起那朵巨大的蘑菇雲時,沒有人知道簽署原子彈總體計劃書的,是當時年僅39歲的鄧稼先。

“兩彈元勳”臨終前要求去天安門看一次升國旗 名字家喻戶曉

為了中國核武器的研發,鄧稼先隱姓埋名二十年,親人都不知道他的蹤影,長時間接觸核能使得鄧稼先身體機能下降,得了癌症,病重期間,在美國工作的楊振寧特地回來探望這位老友,直到鄧稼先臨終前,楊振寧才問出心底的那個問題。

楊振寧說到,研究核武器的待遇如何,能讓你義無反顧的放棄美國回到中國,然而鄧稼先實話實說的告訴楊振寧,獎金津貼只有20塊,但是無論選擇多少次自己還是會回國,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奮鬥。

“兩彈元勳”臨終前要求去天安門看一次升國旗 名字家喻戶曉

鄧稼先在臨終前,和楊振寧說過的這一番話,一直縈繞心頭,楊振寧為之震撼,時刻謹記在心,也為這樣的愛國科研工作者感到自豪,無論身在何方,始終惦記著祖國,牢記自己是名中國人。

直至臨終前,身邊工作人員問他有什麼要求,他說:“去天安門看一次升國旗”

“兩彈元勳”臨終前要求去天安門看一次升國旗 名字家喻戶曉

“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但工作目標要奔世界先進水平。”三十年後的今天,中國這艘航船,在科技創新強大引擎的驅動下,正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