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舊影:1888年的醇親王府,光緒帝誕生於此


醇親王府位於後海北沿。前身是清初大學士明珠的宅第。乾隆五十四年封其十一子永瑆為成親王,並將明珠府賜永瑆。隨即按王府規制改建。

王府坐北朝南,東起鮑家街及太平湖西岸及西城垣,南起今太平湖東里之南西向段,北至宗帽衚衕頭條。分中路和東、西路及花園。

中路是其主體建築,自南而北,街門5間。進入外院後有二門,此門才是王府正門,面闊5間。此後為正殿銀安殿,面闊5間,東西有配樓各5間。正殿後是一組自成院落的屋宇,自3間過廳入,正面是正房5間及其配房,按規制此處應屬後寢。最後為後罩樓,面闊9間,各種慶典時在此舉行儀式。後寢成為供奉神、佛和遠祖的神殿。

東路建築主要是家祠、佛堂及一些從屬建築。東牆外院落為王府馬號。

西路有兩組院落並列,是醇王府的活動中心。主要建築為寶翰堂,即大書房。其後的院落,正廳名九思堂,是太紀居處,再後名思謙堂,是王妃住所。另有兒輩讀書的小書房任真堂及其它從屬建築。

醇親王府一共有兩代醇親王。第一代醇親王奕繯,他是清朝道光皇帝的第七子,於咸豐十一年九月被封為醇親王,醇親王府由此而來。

第二代醇親王載灃,是第一代醇親王的兒子,光緒皇帝的弟弟,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宣統朝任攝政王。

醇親王府在清末有顯赫的地位。一手遮天的慈禧太后對醇親王府也禮讓三分,將自己的親妹妹許配給第一代醇親王奕繯。清末最後的兩個皇帝都出自醇親王府,可見醇親王府在清末的重要地位。

在醇親王老福晉的房子裡,掛了一幅"治家格言",這是第一代醇親王奕繯親自擬定並書寫的:"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兒孫禍也大。借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少,產也少,後來子孫禍也少。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財產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作為清末最顯赫的家族成員,奕繯有這樣清醒的認識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