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类型的整体概念分析

人格类型的整体概念分析

一、荣格对人格类型两种倾向、四种功能的划分

人格类型并非对人格做简单的分类,而是进行自我探索的重要模型,是从显意识跨入潜意识,再步入自我思想殿堂的实用工具,因而无法用简单测验来判断,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荣格结合精神学、神学、哲学成果以及心理学实务经验,归纳出人性心理的两种人格倾向(内倾型、外倾型)、四种功能(思考型、感官型、直觉型和情感型),并进一步形成荣格类型学体系。荣格类型学模型,并非性格分析的体系,而是心理定向的工具,其重点关注心理适应的方式和心理能量的流动。

在两种倾向当中,以内在世界的主体为导向而形成内倾人格,以外在世界的客体为导向而形成外倾人格。在四种功能当中,划分出依靠判断的理性功能和依靠知觉的感性功能,理性功能再分为思考和情感,感性功能再分为感官和直觉。达瑞尔·夏普在《荣格人格类型》一书中以简明扼要方式,描述了两种倾向和四种功能的真实涵义,并对优势功能、劣势功能、阴影、人格面具等做了清晰陈述。

人格类型的整体概念分析

二、内倾、外倾人格的特征所在

荣格注意到,弗洛伊德对精神官能症的看法与阿德勒迥然相异。弗洛伊德认为病人极度依赖重要客体,特别是父母,根据自己与重要客体的关系来界定自我。阿德勒认为,病人应该在自己身上寻求安全感和优势感,根据自己与主体的关系来界定自我。荣格则认为,弗洛伊德的体系是外倾性的,而阿德勒的体系是内倾性的,两者的差异就是类型的差异,两者应当统一起来。

相反倾向的类型普遍见于社会各个阶层,它们不是来自于后天的选择和教育,而是取决于先天的本能和气质,这种人格倾向的先天性,可以确保群体生命进化的持续存在以及个体生命发展的简单清晰。

内倾人格以内在世界的主体为导向,能量流动朝向内在世界,通常具有自我防卫、沉思内省、腼腆犹豫、保守离群的特征。内倾人格远离外在、捍卫自我、保存能量、稳固守成的倾向,体现了群体生命低繁殖以及个体生命多固我的进化方式。对外倾人格而言,内倾人格多半墨守成规、落伍扫兴、乏味无趣。

外倾人格以外在世界的客体为导向,能量流动朝向外在世界,通常具有果断自信、坦率诚恳、易于相处、乐于助人的特征。外倾人格亲近外在、传播自我、消耗能量、放胆进取的倾向,体现了群体生命高繁殖以及个体生命多耗我的进化方式。对内倾人格而言,外倾人格多半轻浮肤浅、草率冲动、耽于享受。

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必然会发展出某种顺应天生气质的优势倾向,如果受到环境压迫,采取了违背天生气质的倾向就会产生类型扭曲,严重时会带来神经官能症,这种症状只能通过发展符合天性的倾向来治愈。即使个体一如既往地采取优势倾向,而与之相反的倾向仍是存在的,只是对反倾向未能得到发展,只能作为劣势倾向潜伏在潜意识当中,而成为阴影的一部分。当这种劣势倾向以不受控的方式被激发浮现,容易呈现出不良的情绪化碎片,使个体陷入到反向情结当中,并表现为社交上的劣势。

人格类型的整体概念分析

三、四种功能的真实涵义

理性功能分为思考和情感,严重依赖于规则推理和脉络论证,依靠逻辑判断和共蕴评估去看待事物。思考型功能通过逻辑思维来判断和认知事物,其解决了事物是什么的问题,向我们传达了概念世界中所反映的分类性。情感型功能通过共蕴类情来评议和估测事物,其解决了事物价值的问题,向我们传达了交互世界中所体现的重要性。在荣格的体系中,情感(feeling)不同于感情(affect)和情绪(emotion),感情和情绪几乎是同义词,两者区分并不明显,而情感与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情感是通过稳定的共蕴类情来评估事物,而感情和情绪是通过容易激发波动的感官知觉来感知事物,感情和情绪属于感官的非理性范畴。

感性功能分为感官和直觉,严重依赖于教条经验和体悟通感,依靠感官知觉和意象观照去看待事物。感官型功能通过感官知觉来认识和确认事物,其解决了事物存在的问题,向我们传达了具体世界中所呈现的现实性。直觉型功能通过意象比附来观照和推测事物,其解决了事物用途的问题,向我们传达了背景世界中所隐藏的可能性。

现实情况中四种功能并非均等配置,社会竞争会迫使个体致力于优先发展天生具有的最佳功能,个体的性格喜好也会使个体倾向于发展自己所认可的功能。在任何个体身上,四种功能并没有得到一致的发展和分化,总有某个功能因个体擅长、受到重视,而得到较多发展,成为优势功能,也总有某个功能因个体不喜、受到忽视,而没有得到发展,成为劣势功能。优势和劣势的划分并没有价值判断的意含,优势功能只是个体常用的功能,而劣势功能并不意味着病态,只是未被使用或使用得较少,没有哪一种功能可以独自胜过另外一种功能。

意志对功能的运用具有绝对的控制,但理性或感性功能均等而独立的介入,会对意志的导向产生决定性影响。由于意识的适应过程具有清楚明确的目标,两种功能不能同时在意识中占据同等重要的位置,两者之间必然会出现分化。若两种功能同为理性或同为感性,主流的留在意识成为优势功能,非主流的压入潜意识成为劣势功能。若一种为理性、另一种为感性的两种功能,两者之间并非同性,也没有根本的对立,若一种功能留在意识成为优势功能,另一种功能则会盘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成为补充功能。

例如思考型人格,其优势功能是思维,其劣势功能是情感,其补充功能是感官或直觉,思考和情感的互相对立表明逻辑和艺术不能同时在意识中占据重要位置,占据主动性位置的思考功能只要还具有内省能力就可能会知道情感的价值,但却并不会重视它,思考经常会使用想法和反应来代替艺术感受。思考和感官的互相补充表明可以形成务实性思维,感官可以为思考服务,而思考的目的要通过物质获取来体现。思考和直觉的相互补充表明可以形成哲思性思维,直觉可以为思考服务,而思考的目的要通过意象观照来体现。

人格类型的整体概念分析

四、潜意识的角色作用

潜意识属于休眠、幽暗、混沌、未分化的意识地带,它对显意识具有平衡补偿或负面干扰的作用。如果没有潜意识对显意识进行对反立场的正面补偿,个体就会丧失心灵的平衡。

荣格的异性原型概念表明,阿尼玛(anima)是男人内心当中的完美女性形象,阿尼姆斯(animus)是女人内心当中的完美男性形象。内心的完美形象为了寻找完好的对称互补,通常会选择与正向优势功能相反的倾向功能,而对反倾向功能通常隐藏在潜意识当中,受到适当激发,这种潜意识渴求会投射到相反倾向的个体身上,某种倾向功能的男人渴望遇上相反倾向功能的阿尼玛,某种倾向功能的女人渴望遇上相反倾向功能的阿尼姆斯。

两种类型的个体共生互补,可以展现出完美的结合,但是这种完美的结合,大多受限于双方需要背靠背共同面对适应外在需求时才会被顺畅地使用。当外在需求不再紧迫时,双方势必要转向面对面互动了解,而基由激发从潜意识进入显意识的这种渴求,由于外境的变化而不再热切如初时,很可能会跌落回潜意识,重新陷入混沌模糊的状态,再加上双方显意识的的价值观原本就是不一致、对立的,如今又缺乏潜意识渴求的对称互补,冲突就会由此产生。

内倾或外倾特质,能够成为典型的倾向,这本身就表明任何一种倾向都是片面的,都本质上存在其固有的制约心理历程的偏见。任何一种倾向的惯常运作,均会伴随着潜意识对反倾向的自动补偿,只是这种补偿作用到底是积极还是消极,需要具体而论。与倾向相类似,四种功能在个体蕴含分化的过程当中,通常只有一种会显化出来而被显意识自由运用,其他三种功能由于未分化完全则会部分或全部残留在潜意识,处于对立、缺失、补充、转向、残化等状态,等待着对显意识进行平衡补偿或负面干扰,而劣势功能最是如此。

对反劣势功能未被有意识地带入日常生活而进行应用,由于没有得到充分激发与发展,它们或多或少地会停留在原始而幼稚的潜意识状态,这是原始心智的标志。正常情况下,对反劣势功能大部分位于潜意识之中,小部分处于显意识之中,处于显意识的对反劣势功能可以被个体所意识到,但是患有严重精神官能症的个体,对反劣势功能全部滞留在潜意识,个体可能对此毫无觉察能力。

即使对反劣势功能大部分复苏,进入显意识当中,其状态也可能是不稳定的,正向优势功能所需要的心理能量,可能会把显意识内对反劣势功能中的能量抽离,使之跌落回潜意识,而对反劣势功能重新回归于潜意识状态,将恢复其性质缓慢、独立自主的特性,渴望得到各方承认,若是违背其意愿,被显意识以不寻常的方式激发,就会挤压个体产生幼稚的幻想和人格的困扰。个体通常会把这种幻想和困扰的原因投射到他人身上,但如果能够进行一段时间的自省和心理分析,就可能会发觉潜意识抗拒的原因,并使之恢复平衡,因此对反劣势功能所隐含的潜在危机的爆发,也可能是其面临着被转化的契机。

由于对反劣势功能特别抗拒没有经过其允许而强行被整合到显意识当中,因此发展对反劣势功能时,切勿简单粗暴地将其强行拉出潜意识,又鲁莽大意地压入显意识,这种强制性会被潜意识认为是一种巨大的侵犯。不合规范的侵犯大多以不利的结局而归于失败,即便侥幸成功也会付出惨痛的代价,病人会对心理分析师产生强迫性的移情依赖,将心理分析师当成自我的唯一立足点,从而成为丧失自我的漂游物。此外,拉高对反劣势功能进入显意识,也会伴随着正向优势功能的降低。外倾思考型人格的个体专注于内倾情感功能的艺术世界时,就难以对客观事物进行逻辑思考,撰写文章也会发生困难。外倾情感型人格的个体专注于内倾思考功能的观念世界时,社交生活就会受到破坏。将对反劣势功能由潜意识吸收转入显意识的过程当中,为了缓和潜意识的冲击,以及优势功能的下降,一方面要缓慢地进行转化,另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其他补充功能以作为过渡。

个体潜意识的独立性会排斥自己的对反劣势人格被他人以共生的方式照顾,因为个体会觉得让他人长期盘踞在自己的潜意识当中,哪怕是对称互补,也始终会是一个威胁。此外,如果长期忽视冷落潜意识对反劣势人格,不允许其做出适当的表现,个体就会对人生缺乏应有的感觉和热情,良好平衡的人格就无法实现。基于个体安全和发展的需要,如果存在相应的机会,个体通常会努力把两种倾向都同时发展到某种程度,这纯粹属于个性范畴。但由于社会是一个规模浩大的整体,共性要求始终要先于个性而存在,如果不基于共性信任,而以团队所信赖的亲人朋友来背负个体的对反劣势功能,个体就难以在广泛的社会分工中契合共同性要求而立足,这种超越个性所在的共同性要求,反映出个体人格应当如何在集体人格的约束当中,更好地进行定位发展。

人格类型的整体概念分析

五、人格类型的判断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个体大多遵循显意识的自发本性与外环境的他定规则之间相互协调融合的行为方式,这种情况下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就大致可以判断出个体的人格类型。但是更多的情况是,显意识和外环境之间平衡协调并非呈现一个简单的静态,而是充满复杂波动的动态过程,同时显意识和外环境自身也会发生着变化,这些状态的存在就会使两者之间的匹配融合,在实际过程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问题可能过于尖锐突出,会造成意识的困扰,并激发出潜意识的阴影,使潜意识中的对反倾向和劣势功能,以某种可控或不可控的方式进入到显意识,最终使个体的行为表现异于寻常。如果此时外在观察者仅仅依据个体的行为活动,来判断个体的人格类型,就有可能会受到个体潜意识的诱导而造成误判。这种情况不仅在心理分析师确认他人的人格类型时存在,就是分析师在确认自己的人格类型时也同样存在。

由于显意识和潜意识的不同自我,以及这些不同自我所呈现的不同倾向和不同功能,在不同状态下进行着永不休止的争夺,每一种不同自我都会向个体施加压力,让个体觉得该种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并通过某些内在暗示和外在活动,使个体和外在观察者判断个体属于与某种自我相匹配的某种人格类型。而这种依靠重要性和行为活动来判断人格类型的方式,在某种异常情况下,可能会造成极大的误判。

人格倾向的判断不能完全以重要程度和社会活动来决定。耽迷于外在物欲和感官享受的人,不一定非是外倾感官型,也有可能是因为内在情感的失序,而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来的物质宣泄和缓释;宴会中的灵魂人物可能确实是外倾情感型,却也不必然如此,社交常客可能就是尝试走出阴影而去拥抱新式人生的内倾思维型;同样,长期独居存在梦想的人也不见得就是内倾直觉型,独居隐士也可能是被环境逼迫得精疲力竭的外倾感官型。

荣格人格类型学模型简单明洁、优雅对称,但要把它当成诊断工具,甚至作为自我认识的指南,却一点也不简单。判断个体人格类型的关键,不在于个体认为什么是重要的,不在于个体在做什么,而在于个体行为的动机及习惯,也就是个体意识所确立的稳定而持久的自我目标,以及内部能量所发动的自然而惯常的流动方向。

荣格自己指出,“根据内倾、外倾和四种基本功能所作的类型分类,并不是唯一可能的分类。四种功能有点像罗盘的四个方位,它们是武断的,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心理探索的航程里,我绝不会舍弃这个罗盘。”至于荣格本人是内倾或外倾的人,荣格在《荣格自传—回忆·梦·省思》 ​的开场白中写道:“当人生的问题和复杂性没有得到来自内在的答案,那么它们终究不会有什么意义。外在事件根本无法取代内在经验。所以我的人生在外在事件一直格外贫乏,我对它们没有多少话可说,因为对我而言,说这种事是空洞的、不具体的。我只能从内在事件的亮光来了解自己,正是这些事件组成了我独特的人生。”

人格类型的整体概念分析

【参考资料】《荣格人格类型-达瑞尔·夏普》,本文立意基础在于参考资料,深入阐述乃原创,图片源于书籍、网络、影视,著作权归原创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