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負重的宋朝「叛徒」,放棄金朝高官厚祿,爲南宋血戰半生

忍辱負重的宋朝“叛徒”,放棄金朝高官厚祿,為南宋血戰半生

南宋建炎年間,是風雨飄搖的南宋王朝,最難熬的年頭。不單是在江南剛登基的宋高宗趙構,被金軍追的在海上亂竄,西北作為南宋屏障的陝西地區,也在志大才疏的張浚指揮下大敗虧輸。最厚實的西軍精銳連吃敗仗,陝西戰略要地陸續丟失,只能退守到川陝交界地苦苦支撐。

也就是在這段困難年月裡,作為昔日大宋西北屏障的延安府,也悲情淪陷了。延安府裡原大宋巡檢家庭,也在集體痛哭一場後,無奈向金軍投降。但在金人看來,這家運氣真不壞,他家那英氣勃發的兒子,竟很快得到了金朝大將完顏宗弼(金兀朮)的賞識,之後幾年官位節節高升,前途看上去好的很呢!

不過,就是這位“前途很好”的兒子,乃至這個痛哭後無奈投降的家庭,從“背叛”大宋的那一刻起,就從來沒有放棄過一個堅定信念:迴歸大宋,血戰報國。

而這家裡那位“好前途”的兒子,後來更有了一個叫金國軍將們膽戰心驚的名字:李顯忠。

忍辱負重的宋朝“叛徒”,放棄金朝高官厚祿,為南宋血戰半生

一、血海深仇

李顯忠,南宋抗金名將,當然此時的他,還叫李世輔。他是陝西清澗人,家族自唐朝起,就世襲“蘇尾九族巡檢”。出身將門的他,十七歲就跟隨父親上陣殺敵,上戰場的第一仗,就趁夜摸了金軍營帳,一口氣殺了十七個敵人。有勇有謀的風格不脛而走。這以後又屢建戰功,成了西北抗金戰場上的青年英雄。

可饒是李家全家奮戰,卻也架不住宋軍兵敗如山倒。延安淪陷後,李家全家做了俘虜。在決定投降金軍的前夜,父親李永奇特意把全家子侄叫來,流淚告誡他們莫忘自己是宋人。牢記父親叮嚀的李顯忠,後來也被金人徵調,去中原打了好幾仗。但他向南宋傳遞消息的蠟丸,也多次送到了南宋,為苦戰裡的南宋王朝送去寶貴情報。這艱難幾年,等於是在潛伏。

當然,除了傳送情報外,李顯忠也很想為南宋立個大功,他本想趁著完顏宗弼信任他的機會,把這個強敵劫持到南宋去,

卻總是沒找到好機會。苦等了沒幾年,一心栽培李顯忠的金兀朮,反而在紹興九年(1139)把李顯忠提成了陝西承宣使,負責陝西同州地區的防務,那恰好是當時宋金前線。恰好金軍元帥撒離赫也跑來巡視。李顯忠眼睛亮了:抓不著完顏宗弼,那就抓個撒離赫去大宋?

忍辱負重的宋朝“叛徒”,放棄金朝高官厚祿,為南宋血戰半生

於是,經過與全家人的仔細商議,且與宋軍一方約定好了聯絡接應事宜,李顯忠終於行動了,本來他計劃著,自己在驛路上打埋伏,先活捉撒離赫,然後搭上接應船隻去南宋。父親李永奇得到消息後就在延安起兵,趁亂光復延安。這樣父子合力,必能給驕橫金軍一個狠狠打擊。

行動開始了,李顯忠這邊很順利,輕鬆就把蒙圈的撒離赫抓了俘虜。然後金軍大部隊狂追,李顯忠帶著親兵且戰且退,好不容易來到約定的渡口,誰知說好的接應船隻,竟連影都沒見。眼看金軍黑壓壓撲來,急中生智的李顯忠,強令撒離赫折箭為誓:我現在放了你,但你不許傷害我,更不許傷害我在同州的親族。急於保命的撒離赫當然爽快答應。得到保證的李顯忠放了撒離赫,帶著在同州的親眷安然撤退。

但李顯忠萬萬沒想到的是,他這邊平安脫身了,身在延安的父親李永奇卻慘了。得知李顯忠“叛變”的延安金軍,竟殘忍抓捕了李永奇,把其全家二百多口人殺害。以《宋史》記載,李永奇遇害那天,延安當地大雪呼嘯,百姓聞聽噩耗,紛紛哭泣。

收到噩耗的李顯忠呢?他此時只剩下身邊26人,而且遠離宋境,正是走投無路的時候。但咬牙切齒的李顯忠,卻做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決定:去西夏。

忍辱負重的宋朝“叛徒”,放棄金朝高官厚祿,為南宋血戰半生

二、萬里歸國

宋金戰爭剛爆發時,作為北宋老對手的西夏,曾是金朝的堅定盟友,但北宋滅亡後,西夏與金朝,卻也摩擦越發多。野心勃勃的夏崇宗,對李顯忠一家的威名早有所聞,對陝西要地也垂涎三尺,結果李顯忠跑到夏崇宗面前一頓痛哭,哭完就求夏崇宗發兵為他報仇,夏崇宗就動了心了。為了驗證李顯忠的本事,他還叫李顯忠帶兵,去掃平西夏境內一個叛亂部落。沒想到李顯忠打了一晝夜,就把叛亂首領的腦袋提來了。夏崇宗這下拍了板:既能得個人才,還能擴張國土,幹!

於是,夏崇宗現場辦公,當即發兵二十萬,由文臣王樞和武將嘭訛統領,跟著李顯忠浩浩蕩蕩殺奔延安。正當眼睛噴火的李顯忠,準備為父報仇雪恨時,他卻頓時傻了眼:延安城頭飄揚的,竟不是金軍戰旗,相反是他盼了近十年的“宋”旗。原來,這正是宋金戰爭風雲再起時,西線展開反擊的宋軍,已經成功攻克了延安。這仗,打還是不打。

而此時守衛延安的宋將趙惟清,一聲喊話更讓李顯忠繃不住了:鄜延路今復歸宋矣,已有赦書——兄弟,回到大宋來吧,不管以前幹過什麼,我這裡有赦書,大宋都將既往不咎。我們一起抗金殺敵吧。

忍辱負重的宋朝“叛徒”,放棄金朝高官厚祿,為南宋血戰半生

聽完這話的李顯忠,當場跪倒在延安城下,一頓嚎啕大哭……

對於李顯忠來說,此時此刻,就是他人生裡重要的抉擇時刻:堅持站在西夏這邊?領著二十萬西夏軍攻打延安?此時宋軍人數極少,西夏軍勝算很大,自己也將士頭功,說不定可以從此在西夏高官厚祿。可李顯忠接下來的表現證明,經歷了這麼多風波後,他唯獨沒忘的,就是父親生前,那句擲地有聲的叮囑:

"我宋臣也,世襲國恩乃為彼用邪!“

於是,李顯忠鄭重來到西夏軍面前,先好言勸西夏人撤兵。可西夏人哪裡肯幹?到嘴的肥肉你讓我撤?敢攔著連你一起殺!但緊接著,李顯忠的爆表時刻來了,他先一刀砍向西夏主將嘭訛,接著又活捉了西夏招撫使王樞,氣瘋的西夏軍,集結了上萬騎兵猛撲過來。背城而戰的李顯忠,帶著親信部下迎了上去:死,我也要死在延安城下,死在大宋的軍旗下。

這場力量懸殊的血戰,頓時驚呆了城頭的宋軍。持刀殺紅眼的李顯忠,叫宋軍將士們頓時也燃了,憤怒的宋軍衝了出來,二十萬西夏軍隊當場大潰,四萬多人被斬。是為宋軍這次反擊戰裡,“順手”打的一場大捷。

忍辱負重的宋朝“叛徒”,放棄金朝高官厚祿,為南宋血戰半生

但更重要的是,李顯忠,終於回來了。

由於宋金雙方達成了和議,李顯忠跟隨宋軍撤到了河池縣,四川安撫使吳玠撫著李顯忠的背,發出一聲由衷歎服:忠義歸朝,惟君第一。

三、忠勇護國

李顯忠的事蹟,很快傳遍了南宋上下,南宋王朝有感於其滿門忠烈,賜其名為顯忠。

如願歸國的李顯忠,也踏上了他夢寐以求的抗金戰場,對上曾經對他賞識有加的完顏宗弼,也是毫不手軟。歸宋後的這一年(紹興九年),就在靈璧擊敗完顏宗弼。兩年以後又在合肥擊退金兵。但他真正大顯身手,還是在紹興二十九年(1160),宋金戰爭再度爆發後,他先是在安豐阻擊金軍,一雙大刀殺的金軍鐵騎大潰。兩年以後,面對完顏亮空前的南侵,在主帥王權跑路的危局下,臨危受命的李顯忠,一舉收復淮西失地,為大宋穩住戰線。

甚至在宋孝宗雷聲大雨點小的“隆興北伐”裡,面對南宋瞎指揮的戰局,也幸虧李顯忠在宿州浴血奮戰,才令陷入重圍的宋軍,總算能夠體面撤退

。到他六十九歲去世前,“哪裡有危險哪裡有李顯忠”,一直是南宋國防的常見劇情。

忍辱負重的宋朝“叛徒”,放棄金朝高官厚祿,為南宋血戰半生

甚至,就是在李顯忠去世近三百年後,以《安定縣誌》記載,土木堡慘案後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身陷草原時也曾做得一夢,夢見李顯忠一身金甲,下凡護其平安。歸國後的明英宗下令,明朝保安安定等軍寨,從此都要拜祭李顯忠的像。不管這個傳說是否是真,明代的北方軍鎮,敬奉祭祀李顯忠的風氣,也是非常普及。

因為英雄,總當得起超越時間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