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里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最近爆火的清宮劇裡,嫻妃這一角,很有爭議。

《延禧攻略》中,佘詩曼把嫻妃演得左右逢源,隱忍穩重。是僅有和魏瓔珞鬥到最終的人。

但《如懿傳》裡,周迅詮釋的嫻妃,絢麗單純,與乾隆早已立下“終身一世”的誓詞,終究因被人栽贓,灰心喪氣,才不得不走上權欲之巔。

一個是深藏不露的心計女,一個是因愛生恨的淒涼人。

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嫻妃?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皆是。

但也不是。

乾隆共有三位皇后,一是富察氏,二是輝發那拉氏,最終一任就是《延禧攻略》裡的魏瓔珞——令妃。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輝發那拉氏就是嫻妃。

她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也是下場最為慘痛的一個。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她的前半生可謂順風順水,父親是佐領納爾布,正黃旗。在大清算是名門。

雖比不上富察氏顯赫,沒有高貴妃後期被選拔的榮耀,但輝發那拉氏的方位仍是高於許多嬪妃的。

純惠皇貴妃無佈景,令妃是包衣出世,容妃為西域女子。

縱觀整個後宮,輝發那拉氏簡直方位愛崇。

她嫁給乾隆時,仍是雍合理朝 ,乾隆仍是寶親王。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但那時,紫禁城的人都知道,寶親王就是下一任君主。

他的府邸,自然佳人許多。

輝發那拉氏嫁進來時,府內早已有了嫡福晉富察氏,侍女高氏,侍妾蘇氏等。

專家考證,輝發那拉氏是雍正十二年十一月進的府,不到一月,便直接封了側福晉。

九月後,雍正駕崩,寶親王登基,成了大名鼎鼎的乾隆帝。

那些自幼跟從他的福晉們,進了後宮。

富察氏封后,高氏封貴妃,蘇氏封純嬪,而輝發那拉氏被封為嫻妃。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她位居妃位。直接跳過了常在、貴人、嬪。

那個時分,她還沒有子嗣。

方位比她略低的純嬪,現已生下了三阿哥永璋。

其時冊文寫的是“品性安和,恆謙順以存心”,讚譽輝發那拉氏性格很柔軟。

或許,乾隆就喜歡她的性質吧。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給她賜名“嫻”,在滿文裡,意思為恬然、安和的。

與令妃的“令”,純嬪的“純”大不相同,嫻妃是性格最為溫文。

但是,進宮十多年,她仍舊沒有子嗣。

純嬪在此期間,又生了皇子永瑢。

富察皇后已有幾個皇嗣。

這還不說,後宮新人不斷,大臣們為了高升,把一個個更年青更貌美的女子送進了後宮。

乾隆也是風流,納了好幾個。令妃就是那時進來的。

她入宮不過6年,便在同輩妃嬪裡鋒芒畢露,位列三嬪之一。

純嬪步步高昇,現已到了妃位。

她呢?

像個被忘記的舊人,無恩寵,無子嗣,無提升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大約,後宮佳人太多,乾隆忘了深宮裡還有個她吧。

她在乾隆心底,竟也比不上剛進宮的令妃。

怎麼辦?

熬。

不熬,又能怎麼。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乾隆娶她、封爵她,就是看中了她溫文的性質。

要想在深宮裡活下去,就必須持續堅持溫文。

那些年,她正值芳華絢麗的年紀,卻活得像個孤寡老人,看著新人來,舊人去。

只能縫縫補補,依託一針一線,打發被無視的日子。

她認為,自己會一向這樣。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不料沒多久,高貴妃逝世了。

高貴妃病重期間,皇帝為了寬慰她,將她封為皇貴妃。

可她沒享用幾天,仍是去了。

榮華富貴,瞬間化作一抔黃土。

這些,嫻妃都看在眼裡。

隨後,乾隆大舉封爵,將純妃、嫻妃一起封為貴妃。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一起封貴妃,這是孤例。過往,沒有這樣的比如。

已然長時間被無視,為何還會封爵?

根據大清封妃的習俗,提升無非兩種。

一,皇嗣,母憑子貴。

純貴妃封爵還能夠了解,此刻,她現已有了皇嗣。

但嫻妃,仍然被皇帝無視著,仍舊沒有子嗣。

二,資格。

論資格,嫻妃是最晚進府的。

皇帝封爵只要一種可能,憐惜。

對這位無子無恩寵的女性,產生了憐惜之情。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有史學家發現,在乾隆恩賜的西瓜燈名單上,嫻貴妃的姓名是僅次於皇后。

她排第二位。

即使升為了貴妃,皇帝對她仍是很冷漠。

對同是貴妃的純貴妃,卻很體貼。

她又生了下和碩和嘉公主。

而嫻貴妃,像個透明人。

雖位居高位,眼前卻是無盡的漆黑。

她又熬了三年。

直到富察皇后病逝。

結髮妻子病逝,乾隆哀痛不已,遲遲不肯立後。

後宮無首,豈不是亂了套。

在太后再三敦促下,乾隆下旨,“冊命嫻貴妃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

她成了後宮權勢最大的女性。

再也沒有人能欺壓她。但是為什麼,乾隆仍舊對她敬而遠之。

合理她憂慮煩悶時,家人來報,父親死了。

她沒有看到自己的榮光,就死了。

富察皇后喪期往後,她成了理直氣壯的皇后。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榮耀至極。

宮人見了她,愈加畢恭畢敬。妃嬪見了她,愈加趨炎附勢。

僅有皇帝見了她,仍舊無視。

不管她做什麼,乾隆像是在她身上尋覓先皇后的影子。

《百家講壇》介紹,乾隆很不喜歡這位皇后,總覺得她比先皇后差遠了。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許多時分,輝發那拉氏受了冤枉,只能躲在寢宮暗自哭泣。

日子久了,乾隆自己覺得過意不去,或許有些內疚。

他試著對輝發那拉氏好一些。

輝發那拉氏知道,皇帝俄然改變,不是由於愛,而是憐惜。

他在不幸自己。

大約她忘了,不管是否不幸,乾隆給她的“愛”,她都必須承受。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乾隆十七年,也就是封后後兩年,輝發那拉氏俄然有了身孕。

這一年,她35歲。

這個孩子,她足足等了17年。

她生下了十二阿哥永璂。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皇后產子,乾隆大悅。他對這個兒子非常器重。

賜名:

《康熙詞典》裡,璂有著美玉,寶貴的意思,“璂璂,玉屬也”。

他興奮得寫詩慶祝,“天恩時雨暘,慈壽寧溫清。湖上景愈佳,山水含明淨。”

又對大臣說:“今皇后已生皇子。一切順適吉利。卿其同此喜也。”

上一次讓他做出這般反響的,仍是富察皇后生永琮的時分。

純貴妃和令妃聖寵不斷,也沒見他如此激動。

他對這個孩子,給予了期望。

永璂不負眾望,才華橫溢。

他的詩,非常“清穩”,溫柔又敦厚。

教訓他的教師,對他非常心愛。

流傳下來最有名的,就是《木蘭秋夜》:

雲斂漫空素月圓,碧天秋色鎖寒煙。

不知雁響沉何處,古塞疏燈客未眠。

乾隆每年秋狩,都會帶著永璂隨行。

或許是愛屋及烏,他的皇額娘輝發那拉氏,漸漸有了恩寵。

一年後,她又生了個女兒。孩子還未長大,便不幸夭亡了。

女兒的逝世,讓她備受衝擊。

富察皇后從前連續夭亡兩子,乾隆知道那有多疼,他對輝發那拉氏更憐惜了。

不出2年,他們又有了第二個皇子——十三阿哥永璟

僅僅,還沒享用到天倫之樂,家裡俄然傳來凶訊,母親逝世了。

最初,她是皇貴妃,父親逝世。

現在,她是大清皇后,有了子嗣,母親也逝世。

那時她還不知道,這僅僅苦楚的初步。

永璟俄然夭亡。沒過幾年,他也離開了。

痛嗎?

痛。

十幾歲進王府時,所有人都說這是好福氣。只要她知道,這是深淵的開端。

後來寶親王稱帝,她相隨到了後宮,從一個不被人注重的妃子,到貴妃,到攝六宮事皇貴妃,一向走到現在大清皇后的方位。

但是為什麼?歷來得不到乾隆的寵愛。

十分困難有了恩寵,一切剛剛好轉,又莫名惡化。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父親死了,女兒死了,母親死了,連最小的兒子也死了。

她還剩餘什麼?只要十二阿哥了。

和皇帝虛無縹緲的愛。

可笑的是,由於親人離去,乾隆又莫名對她關懷起來。

她一向清醒,皇帝給的歷來不是愛,是內疚,是憐惜。

《穿衣檔》記載,乾隆外出歸來,對身邊人說“袍子領子小些!到家裡著皇后放樣。”

他稱宮裡為家裡,還特意讓皇后修正衣服。

那時,他對這個皇后,開端有了情意。

但輝發那拉氏的心,早已千瘡百孔。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她見過太多生死了。

乾隆二十五年,純貴妃逝世。

這個在深宮裡陪她最久的女性也死了。

她還活著。

翻閱史料發現,她很少參加大事了。只會偶然以見證者的身份做陪襯。

乾隆封妃,她是禮儀著。

太后誦經,她便抄佛經。

妃嬪生子,她便為庶子祈福。

又或許,為皇帝繡繡荷包,改改衣服。

她開端沉迷佛法,日復一復,年復一年。

好像對外界,失去了期望。

乾隆三十年,乾隆第4次南巡。

輝發那拉氏作為皇后隨行。

這一去,改變了她終身的命運。

南巡初期,皇帝為她慶祝了48歲生日,共處還算調和。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到了二月,他們用過早膳後,皇后俄然消失了。

她再也沒有出面。

乾隆命福康安(傅恆兒子)加急將皇后提前送回宮中。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其實,他們第二天就能夠歸航。

皇帝為什麼這麼做?

本來,輝發那拉氏讓宮女出去,自己一個人在房間,剪了發。

她要落髮。

她想在江南水鄉過終身。

斷髮,在大清是大忌。

沒有人敢這麼做。

這一行為,完全惹怒了乾隆。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輝發那拉氏自進府,一向非常溫文。

現在她剪髮,是“國俗所最忌者”

難道,她在咒罵?

他揚言要廢后,但是在福康安送皇后回來途中,乾隆又說“切莫急迫”

他在等,等輝發那拉氏垂頭認錯。

一向到回宮,輝發那拉氏從未垂頭。

他乾隆怒火中燒,命令回收皇后的四份冊寶。

並削減了她身邊的傭人,到最終,只剩餘兩位。

廢后之事傳到朝堂。皇帝廢后,關乎國家臉面,是大事啊。

大臣們活躍勸止。

皇帝仍然固執己見。

阿永阿刑部侍郎因竭力勸誡,被乾隆一氣之下貶到了新疆。

終究,因勸止太多,乾隆雖外表沒廢,但將令貴妃封為了皇貴妃。

讓她攝事後宮。像極最初的輝發那拉氏。

皇后孃家遭到拖累,被皇帝降為原旗,本來提升的侄子也被降級。

一樁樁一件件,讓輝發那拉氏的心更冷了。

沒多久,她死了。

死在了深宮裡。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乾隆仍舊不放過,沒有依照皇后禮儀下葬,雖下旨以皇貴妃禮葬。

但實際上,只要嬪的待遇。

將她隨意葬在了純惠皇貴妃墓穴內。不舉辦國孝。

後來回憶起輝發那拉氏,他說:“她素日恨我必深。”

怎會不恨?

她陪他從寶親王府走到皇宮,從未得到他一絲一毫的尊重。

她陪了他30多年,從閉月羞花比及青絲青絲,從未被善待過,就算有情,也是憐惜。

身在後宮,她眼睜睜看著親人、女兒、兒子、同輩的妃嬪,一個個死了,卻力不從心。

明知自己是傀儡,卻什麼都做不了。

她恨啊。

恨到想了卻紅塵,青燈作伴,孤寂到死。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關於皇后斷髮,還有一種說法,乾隆想立令貴妃為皇貴妃,輝發那拉氏不肯意,以斷髮抵抗。

不管哪種,她的心,仍是死了。

她的離去,讓一向深受乾隆喜歡的十二阿哥,被皇帝疏離。他整日惶惶不安,終究鬱悶而死。

有史學家估測,如若帝后未反目,十二阿哥身為嫡子,又甚得乾隆心愛,說不定前史又是一番容貌。

她留在世上最終的血脈,也飄然而去。

乾隆到死都沒有寬恕她。

一代皇后,香消玉殞,留在人世僅有的掛念,只剩餘仇恨。

家人埋怨她拖累宗族。兒子憎恨她,害自己被排擠。身為皇帝的丈夫,對她更是咬牙切齒。

從頭到尾,沒有一個人讀懂她的哀痛。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那些年,她站在後宮,從低端走向巔峰,看著爸爸媽媽、子女、鬥得有你沒我的妃嬪,一個個先行離去。

看著她們笑意盈盈,看著她們步步高昇,又看著她們慘烈而死。她自己,仍舊活著。

像木偶相同活著。

中年之前,從未得到皇帝的愛,十分困難熬到了,卻僅僅憐惜和悲愴。

她不過想要一盞青燈,脫去榮華,了卻餘生算了,也是白費。

也是徒然。

或許,從一開端,這一切就現已錯了。

她到死,都沒能活成自己的樣子。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如懿傳》中的如懿,《延禧》裡的嫻妃,那個才是輝發那拉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