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梁漱溟:中国文化的五大毛病

中国最后的儒家,梁漱溟

荐书|梁漱溟:中国文化的五大毛病

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开始了自强运动,推行约三十五年,最后以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终止。

这场洋务运动的实际运作者是官员,他们吸收了一些西方知识,一开始是先附会到中国古代经典,为的是要证明经典上曾经出现过,所以是可行方案。后来他们慢慢察觉中西文化之差别,逐渐改变完全以中国思维去审视世界的思维。

到了民初,满清被推翻,知识分子励精图治地想让中国奋起,于是开始检讨中国文明出了什么问题。在这场运动中,出于实用的立场而采用西学是当时主流。但是,对于中西文化思维之评判仍一直被知识分子所重视。

在众多知识分子当中,梁漱溟是对东西方文化有过严肃分析的一位。其对于中西文化的很多观点在今天仍具有不少启示意义。

中国文化的五大毛病

高喊“救救中国”的口号下,梁漱溟归纳出了中国文化五大毛病。分别是幼稚、老衰、不落实、落于消极后亦再没前途和暧昧而不明爽

他指出,中国古代施行家族制,虽摆脱了宗法封建社会,然而依稀影子却一直挥之不去。家族制度下个人的想法不被重视,塑造了个人无须要思考的环境与封闭型社会,这样的环境容易使迷信与盲从孳生,久之流俗诟病特多。梁漱溟批判此现状特征,是“幼稚”的特色,而单纯非尚未进步的情况。

造成现象的根源在哪呢?梁漱溟认为中国思维比起西方早熟而老衰,评判标准为两个文化下的“理智”与“理性”特长不同。他这样定义这两个名词的:

“人类理智有二大见征:一征于其有语言;二征于其儿童期之特长。语言即代表观念者,实大有助于知识之产生。儿童期之延长,则一面锻炼官体习惯,以代本能;一面师取前人经验,丰富知识。故依理智以为生活者,即是倚重于后天学习。……盖理智必造乎(无所为)的冷静地步,而后得尽其用;就从这里不期而开出了无所私的感情——这便是理性。理性、理智为心思作用之两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二者本来密切相连不离

。譬如计算数目,计算之心是理智,而求正确之心便是理性。”

梁漱溟看待理智与理性的角度是以中国文化脉络去看待。他认为理性最高表现是达到儒家精神境界。儒家精神早已存在,故梁认为中国理性早启,却没有好好发展,久之原初精神丧失,不许怀疑改变。只要触犯了便受到严厉制裁,使整体落入“老衰”。

中国古代追求维持社会和谐,在资源分配与文化背景影响下维持了家族制。儒家思想的笼罩下,中国只重视伦理;古人把精力放在伦理社会的平衡稳定上,其他则不重视,造成经济政治发展停碍不前,而没有现实基础,理想社会变成眼高手低,成为“不落实”的半套政治现况。

梁提到根据“天演”的角度,提出文化发展应该是力量求得利益,利益则培养拓大其力量,力量又求利益,如是回圈推进不已,利与力二者互通为一。而中国只积极伦理,其经济政治“落后之后,不再积极”,导致如此的态度是“暧昧而不明爽”,千年来朝代更替看似好像有进步,实则又无什么明确实绩,维持老一套。

引进西方思想后,中国好像处处皆有西方的概念原型,然观其脉络变化,又不同于西方,结果就是事事而非,模糊不清对待事务之态度。

中西文化发展之不同

反观西方,由于中世纪过分压制人的自由遂产生反动,则影响了近世自由观念之确立。而西方中世纪走向了集体生活,在近现代由集体转为国家;中国却是社会与国家相融,导致只有社会有没有国家。梁漱溟认为西洋中古社会靠宗教,近代社会靠法律;宗教自来为集团形成之本,而集团内部组织秩序之厘定,即是法律。如此,西方符合了力(国家)、益(法律)和理(科学)三者积极向上的方式

而中国社会却是以道德代宗教,以礼俗代法律。此即是说:在文化比较上,西洋走宗教法律之路,中国走道德礼俗之路。漫长时间在礼俗之中因人情说情导致道德礼俗败坏以及法律不张。加上

中国把农渔牧矿等知识划在学问之外,理性早熟反而压缩了理智,使得沉浸在自然境界中,无法成就出科学来

这个世界会好吗?

1918年11月7日,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正准备出门,遇到漱溟,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世界会好吗?”父亲最后问道。儿子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父亲说罢就离开了家。三天之后,梁济投敬业湖(今北京积水潭)自尽。

数十年后,梁漱溟父亲那饱含哲学意味的一问,成为一个本书的的名字——《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此书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艾恺在写作《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后,为印证事实,于1980年8月来华专访梁漱溟的访谈记录。

谈话中,梁漱溟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也谈及与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的交往经历,并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等

阅读这部书对更加深入地理解梁漱溟的思想大有裨益。

梁漱溟一生历经许多中国重要转折,从早年在北大任教影响学子到在文革时反抗不合理。

在思想上,梁坚信儒家思想之价值,使得儒家思想不被绝迹,且增进后学对于儒家思想之信心——即使在避讳谈孔子的伟大官方会议上,梁依然不卑不亢地论述孔子思想。

在行为实践上,他也为学习中国儒家思想的后世给予了实践上的示范。曾经的乡村建设,由地方官员与农民等的互动当中,他施行道德教化,构成了以伦理思想为主轴的新团体,减少政治阶级化的恶况。

从思想到实践,儒家在逆境之中仍不屈不饶的精神在梁漱溟身上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梁真正展现了一代大儒的风范。

荐书|梁漱溟:中国文化的五大毛病

《这个世界会好吗》一书内容丰富,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对读者修身处世亦不乏启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