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普遍貧困的原因

中國古代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農業文明之一,這是無可置疑的,但中國的強大是相對的,中國古代其實是很貧困的,而且是普遍性的貧困。貧困到什麼地步呢,基本連溫飽都不能解決,就算是強大的唐朝,一旦發生災荒就會餓死許許多多的人。中國徹底解決溫飽也就是二三十年的事。農業文明下,我們號稱自給自足,其實還真的不能自給自足,平常年份沒問題,可一旦發生天災人禍就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即使有國家機器的救助,仍然有許多人餓死。這說明了一個問題,中國古代的貧困是整體的,是整個國家的貧困,而非地域性的。

中國古代普遍貧困的原因

貧困的原因是生產力低下,生產力低則說明科技水平的欠發達,追根溯源,中國古代科技水平低的原因是什麼呢?這就是制度層面的東西了。中國古代的制度基礎是以農業為根本的農業文明,其最典型的政策體現為重農抑商。

中國古代普遍貧困的原因

農業文明下的國度。自李悝提出“盡地力之教”的重農抑商理論,後世的封建王朝延續了這一經濟政策。首先一點是堅決抑制土地兼併,將全國大部分農民栓在土地上,也就是自耕農, 自耕農一直是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為了維護自耕農,各朝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北魏實行的均田制,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等都是為了抑制土地兼併。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觀念上對工商業的歧視。管仲提出了“士農工商”的四民學說,初衷並沒有歧視手工業者和商人的意思,可後世卻貼上了等級標籤。整個封建社會,工商業者和商人地位都及其低下。而以農民為主體的社會天然缺乏創新的動力,中國的農民只關注土地,而除農業之外的科技發明則被視為奇技淫巧,所以中國古代內部就缺乏科技進步的推動力,而諸如水車之類的農業工具的改進創新也是為了服務農業。在整個封建時期都沒有出現較大的科技進步,一直到改革開放前,甚至是現在某些地區,農民使用的工具還是幾千年前的耕牛和曲轅梨。重農抑商政策嚴重阻礙了科技的進步,整個封建社會科技基本都在原地踏步,沒有科技的進步,農業不可能進步,生產力水平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一遇到天災人禍則缺乏自救能力。重農抑商除了抑制了科技的進步也抑制了商業的發展,商業的發展是刺激科技進步的主要推動力。因為商人地位的低下,富商大賈缺乏改進技術的動力。

中國古代普遍貧困的原因

一直到了晚清,西方工業文明衝擊了農耕文明,中國才逐漸走上了工業文明,改進技術,終於徹底擺脫了溫飽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