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所見到的乾隆盛世:貧困,冷漠,一直在倒退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到達中國。英國人對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好奇。他們相信,中國就像馬可波羅遊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然而,一登上中國的土地,他們馬上發現了觸目驚心的貧困。清王朝僱傭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為英國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英國人注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

英國人所見到的乾隆盛世:貧困,冷漠,一直在倒退

這些普通中國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說:“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裡,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除了村莊周圍,難得有樹,且形狀醜陋。房屋通常都是泥牆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決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邊的兩個城鎮)相提並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英國人所見到的乾隆盛世:貧困,冷漠,一直在倒退

毫無疑問,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有的評論者甚至還去掉“之一”二字。確實,乾隆統治下的中國,縱向比,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人口最多、國力最盛的時期。橫向比,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為過。何以我們五千年文化結出的總結性的盛世在英國人眼中居然如此黯淡?原因是,乾隆時代的普通中國人與英國人生活水平差距實在太大了。十四世紀,歐洲人並不中國人富裕多少。

英國人所見到的乾隆盛世:貧困,冷漠,一直在倒退

他們的食物中肉食比重並不算高,一大塊麵包加一碗濃湯就已經讓辛苦了一天的英國農夫心滿意足。但是隨著經濟的質變,歐洲人與中國人生活水平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前期,英國漢普郡農場的一個普通僱工,一日三餐的食譜如下:早餐是牛奶、麵包和前一天剩下的鹹豬肉;午飯是麵包、奶酪、少量的啤酒、醃豬肉、馬鈴薯、白菜或蘿蔔;晚飯是麵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鮮豬肉。工業革命後,英國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國普通農民家庭的消費清單上還要加上2.3加侖脫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脫淡啤酒,黃油和糖各半磅,還有1英兩茶。

英國人所見到的乾隆盛世:貧困,冷漠,一直在倒退

乾隆年間的中國人吃的是什麼呢?幾千年來,中國農民主要食物是粗糧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憐,通常情況下,在春荒之際,都要採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時代,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筆筆皆是。據《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業卷》介紹,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後,可剩餘11鎊,約合33-44兩白銀。而一箇中等中國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年支出為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根本沒有生產剩餘。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家會立刻破產,賣兒賣女十分普遍。

英國人所見到的乾隆盛世:貧困,冷漠,一直在倒退

乾隆盛世的貧困,不僅僅體現在物質上,更主要的是體現在精神上。到達浙江沿海後,因為不熟悉中國航線,英國人請求當地總兵幫他們找一個領航員。總兵痛快地應答了。英國人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總兵的辦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從海路去過天津的百姓都找來。使團成員巴羅說:“他們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帶回了一群人。他們是我平生所見神情最悲慘的傢伙了,一個個雙膝跪地,接受詢問。他們徒勞地哀告道,離家遠行會壞了他們的生意,給妻子兒女和家庭帶來痛苦,總兵不為所動,命令他們一小時後準備妥當。”

英國人所見到的乾隆盛世:貧困,冷漠,一直在倒退

中國人司空見慣的一幕讓英國人不寒而慄,在歐洲這是不可想象的。英國人說:“總兵的專斷反映了該朝廷的法制或給予百姓的保護都不怎麼美妙。迫使一個誠實而勤勞的公民,事業有成的商人拋家離子,從事於己有害無益的勞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為。”這僅僅是英國人一連串吃驚的一個開始,比這更讓他們震驚的事還在後面。在船隻行使於內河時,英國人注意到,官員們強迫大批百姓來拉縴,拉一天“約有六便士的工資”,但是不給回家的路費。這顯然是不合算的,許多百姓並不想要這份工資,拉到一半往往連夜逃跑。“為了找到替手,官員們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莊,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從床上拉出來加入民夫隊。兵丁鞭打試圖逃跑,或以年老體弱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幾乎沒有一夜不發生。看到他們當中一些人的悲慘狀況,真令人痛苦。他們明顯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們總是被兵丁或什麼小官吏的隨從監督著,其手中的長鞭會毫不猶豫地抽向他們的身子,彷彿他們就是一隊馬匹似的。”

英國人所見到的乾隆盛世:貧困,冷漠,一直在倒退

英國人一到中國,馬上發現中國人遠不是傳說中的那樣,是“全世界最聰明最禮貌的一個民族”。他們發現中國人普遍缺乏自尊心、自私、冷漠、對公眾事物漠不關心。英國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接觸過中國人,那些人看起來都很正常。在菲律賓群島、巴達維亞、檳榔嶼,“和其他我們東印度公司屬地”,中國移民的“誠實跟他們的溫順和勤奮一樣出色。在那些地方,他們的發明創造和聰敏似乎也跟學習模仿的精確一樣出色”。然而,生活在自己國家中的中國人,卻遠沒有海外中國人那樣活潑自然,也缺乏創造力。他們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更膽小,同時也更冷漠、麻木和殘酷。使團的船經過運河時,一夥看熱鬧的人壓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許多人掉進河中。

英國人所見到的乾隆盛世:貧困,冷漠,一直在倒退

巴羅說,“雖然這一帶有不少船隻在行駛,卻沒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裡掙扎的人。勸說我們船上的人開過去援救也得不到響應。不錯,我們當時船速是一小時七英里,這居然就成了他們不肯停船的理由。我確信這些不幸的傢伙中有幾個一定是喪命了。”英國人分析說,這是中國統治者精心塑造的結果:“就現政權(滿清)而言,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其高壓手段完全馴服了這個民族,並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這個民族的性格。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完全由朝廷的意識形態所左右,幾乎完全處在朝廷的控制之下。”馬戛爾尼對中國政權的結論更廣為人知:“這個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狀況,嚴格地說是一小撮韃靼人對億萬漢人的專制統治。”這種專制統治有著災難性的影響。“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的一百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他時,他們實際上正在成為半野蠻人。”

英國人所見到的乾隆盛世:貧困,冷漠,一直在倒退

雖然登峰造極,但乾隆的統治並沒有任何新意。乾隆盛世不過是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大總結和大重複。不幸的是,這個盛世出現在不應該出現的時候,因此其成就如同燭火遇到了太陽,一下子黯淡無光。面對幾千年未有之世界大變局,如果中國的專制統治不那麼密不透風,中國社會不那麼鐵板一塊,西方湧來的文明新潮才有可能自然地浸潤這片古老的土地。可惜,中國恰逢了一個執政能力空前提高的“盛世”。以乾隆為代表的專制精神造成的中華民族精神上的孱弱、保守、僵化,不但是鴉片戰爭中中國失敗的原因,更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現代化路上走得如此跌跌撞撞、艱難曲折的原因之一。在乾隆死去二百多年後,仍然有人連篇累牘地歌頌乾隆盛世的穩定和偉大,研究揣摩乾隆治術的高深。許多人仍堅定地認為,只有乾隆的風格和方法才適合這片獨特的土地。

只有透徹瞭解了乾隆時代的另一面,對這個時代的得與失進行一個全面準確的評估,我們這個民族才算沒有白白經歷“乾隆盛世”。

如果你在傳統文化方面有什麼問題,關注我留言就可以,我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看完記得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喜歡也可以收藏哦!


點擊右上方,關注我,每天都會分享一些經典知識,更多好文章等你來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