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常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這到底有何具體依據?

貴州百姓關注


農村常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這到底有何根據?

在農村我們日常生活中出門遠行的話,可能常常會聽到這句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的俗語,但是很多人只知道意思,卻不知道這句俗語到底是有什麼依據?那麼下面我就說下我的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為什麼要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

在古代因為科技不發達,人們對很多解釋不了的東西會產生恐懼心理,所以就有了很多忌諱,比如在出門辦事,婚喪嫁娶還是開業典禮等等總喜歡挑個黃道吉日,吉日良辰,以圖個平安,美好的意願,而這個七不出門,八不回家就是我們古代出門遠行遠日子的一些禁忌說法。就像出門餃子回家面一樣,都是為了一個美好的意願。


七不出殯,八不下葬。

在古代古人認為七和八這兩個數字不吉利,尤其是生意人出門經商歸家,都要有所禁忌和避諱的。逢七不出門,逢八不回家,這只是一種民俗傳統,並沒有多大的科學依據。就像我們民間喪葬文化常說的七不出殯,八不下葬的說法一樣,都是有異曲同工的道理。這都是傳統封建思想的迷信!沒有多少科學道理的!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這樣的封建思想也早已沒有了市場,人們對這樣的說法也沒有了忌諱,啥時候出行啥時候回家,那都是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安排的。誰還會選日子出門和歸家啊?條友們,你們認為呢?


賣柚子的小夥子


農村人們在生活上面有著非常多的講究和風俗,這不僅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期望,也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其中有些風俗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失去了其原有的一些意義。“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就是這樣的一種風俗!

“七不出門,八不歸家”

七不出門:在現在的大多數人們看來,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在逢七的日子(比如農曆初七、十七、二十七)不能外出,因為這時候出去不吉利,容易發生禍事。其實真正的意思不是這樣,古人真正要說的是必須把家中“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件事解決好之後才能沒有後顧之憂的外出。

八不歸家:而“八不歸家”的意思則是在外面如果違反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種品性,犯了錯誤的話,則愧對列祖列宗,沒有臉面回家。不過現在的“八不歸家”也被認為和“七不出門”一樣:如果逢八的日子回家,就會給家裡帶來不好的事情,影響家族氣運!

所以說在現在看來,人們對於“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的理解是已經有些迷信的色彩了,而不是原本該有的意思。可是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這句話都包含了人們對生活的一種美好向往,大家繼續遵守就是!

駿景——殷


駿景農業


農村常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到底有何具體依據,能否給出祥細的回答?

早前,農村人出門首先要按排好七件事,否則你不好出門,那七件事呢?“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無小事,這吃飯的問題是一件大事,民以食為天,一家之長要外出,上有老,下有小,在外出辦事之前,起碼要將“天大的小事”弄理順了,才能出門,否則你就背上了“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不知廉恥”之徒的惡名,會被眾鄉親們,或族人們看不起,或遭到譴責!



“八不歸是什麼”?八不歸是八條做人的基本原則,是八條做人的道德規範,也是做人的底線,觸犯八條,你就無臉見“江東父老”,別回來了,否則鄉親們不待見!


那八條呢?“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共八個字,此八條,出自《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本與”。這話是孔子的學生有若說的,孝是指孝敬父母,悌(古時悌、弟相通用)是指兄弟友愛,其孝悌是仁的根本。總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孔子儒家思想德育內容的全部精髓。如果做不到這八個字,說明你出門後變心了,或經不起“糖衣炮彈”的襲出,或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迷惑,喪失了做人的道德準則,踐蹈了做人的道德底線,實是: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無禮無信,無廉無恥”。

蛻化變質的人,就不要回來了,鄉親們瞧不起你,不歡迎你!


老蛇正宗


農村常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這到底有何根據?

在我國古代的時候,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往往會以道德倫理來控制人們。從國家到省縣形成了行政秩序,從國家到宗族形成了倫理秩序,曾有一本書這樣寫道“國權不下縣,縣下唯宗族”,足以見得到宗族的勢力有多強大了。有了宗族關係,就會有綱常倫理和道德體系出來,它是控制人們日常生活的文化枷鎖。“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就是這樣一句俗語,經常會有人說是因為出門和回家的時候要挑選好日子,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它實際也是和封建綱常倫理有關。


“七不出門”指的是在沒有處理好家裡七件事的時候不要外出,即“柴米油鹽醬醋茶”,婦女離家,若不處理好這七件事,則家中吃食困難,生活無法繼續,男性離家,若不處理好這七件事,則家中一片混亂;“八不歸家”指的是在外面違背了八件事中的任何一件都不允許回家,即禮、義、廉、恥、忠、信、孝、剃,如果違背了這八樣東西,即使回到家,也會受到族人的辱罵,所以才會有了“八不歸家”。

“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是我國傳統道德體系衍生出的東西,對現在的我們而言,仍然應該遵守。“七不出門”告訴我們要準備好所有事情,方可去處理其它事情,而不要虎頭蛇尾,不做準備的去做事;“八不歸家”告訴我們,要遵守倫理道德規範,不要觸碰不該觸碰的東西。


老農民說事


農村常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這到底有何具體依據?

在當地農村的說法是“七不出八不歸”,說的是農曆逢七(初七、十七、廿七)不出遠門,逢八(初八、十八、廿八)不回家。出門說的是不出遠門並不是說不能出門一直呆在家裡,“不歸家”指的是長期不在家不能在逢八的日子回家。“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有依據嗎?在我們當地縣城就有兩種不同的風俗習慣。

1、當地的客家人非常講究“七不出門,八不歸家”。

在我們當地縣城,有大部分是原住民,但也有些是從廣東梅州等地遷移到這裡,我們叫“移民戶”,他們都是客家人。客家人對“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非常講究。上次有個朋友就帶著小孩回孃家住了一段時間,因為要馬上過中秋節了,按照當地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中秋節一般不能在孃家過,必須帶小孩回婆家過節。特別是帶了小孩的女人,是非常講究“七不出門,八不歸家”,認為對小孩不吉利。要趕在中秋節前回婆家過節,不能在初七在孃家出門回婆家,也不能在初八回婆家。一個是婆家一個是孃家,初七初八是不能帶小孩出門的。在當地主要是指農曆逢七不能出遠門,逢八不能回家,特別是帶了小孩的女人非常忌諱在這兩個日子走動。當地的客家人還非常講究,逢七不能外出打工,也就是不能出遠門,逢八從外地回來。

2、當地的原住民不太講究這些習俗。

當地的原住民是不太講究了,但如果是帶了小孩的女人,部分人還會講究這些東西。有人認為帶小孩在逢七逢八的日子走動,容易給小孩帶來不乾淨的東西,但是現在大部分人都不講究這些東西。現在已經不講究逢七不能外出打工,逢八不能從外地回家。上次也特意問了這些農村老人,為什麼又會有這種說法,他們也說不出什麼道理,只是覺得不吉利,特別是帶了小孩的人容易沾上不乾淨的東西。

結語:在當地“七不出門,八不歸家”主要指的是農曆逢七不出遠門,農曆逢八不回家。


昕瑞生態


其實七不出門,八不歸家不是指初七不出門,初八不回家!

而是指沒有做好這七件事情之前不要出門,以前古代的時候,要出門的一般都是一家之主,所以這七件事情在出門前一定要辦妥當方可出門。這七件事情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都是家人生活不能缺少的,柴不夠了得上山砍夠柴,還有其他生活常用的也得置辦好,這樣就可以安心出門了。



而八不歸家指沒有做好這八件事情就不要回家了,就是萬恪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畢竟如果做了有違這八個字的事情,回來只會拖累家族名聲,這些都是以前儒家文化下的生活常態。


小農拾遺


每年春節過後,就會有些年輕人要反回遠方的新家或工作或做生意。此時,老父老母就會叫他們不要在正月初七的天和初八的天離開老家。然後,年輕人因為不知道就問為什麼?於是,父母親就會笑著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但是,至於為什麼要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呢?許多老父老母也只會說這是老規矩,根本也講不出依據和道理。實際上依據是這樣的:老古人們在新年期間(正月十五以前),把各個日子對應的定給了家庭中的人畜和五穀雜糧為靈魂日,比如:人們正月忌諱的“七不出們,八不歸家”。就是因為古人把正月初七天定為人的靈魂節日的一天,這一天,人的靈魂會放鬆遊玩。正月初八的夭,是穀神玩耍的節日,正月初九的天是豆類神玩耍的節日……在農村有許多老年人都會說:“七人,八谷,九豆子……”只因古人有這些認為,所以正月初幾齣門或回家就有忌諱,因為怕衝撞這些動植物的靈魂。如果說你初七出門,那麼,今天靈魂都放鬆遊玩了,你光是一個空殼之身,不行,怕出事。如果說你初八歸家的話,今天是穀神遊玩的日子,你會容易與穀神相撞,所以,八不歸家。


山葉葉


農村常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這到底有何具體依據?

首先從字面上理解“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逢“七”數的日子不出門遠行,逢“八”數的日子不歸家。(這是大家都以為的字面意思。)其實這種說法現在看來是不對的。我來給大家說說。

數字化吉凶

“7”逢七不出門。這個數字在農村來說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而七又像一把刀子一樣,所以逢七不出門;

“8”逢八不進門從外形來看8確實夠彎彎繞的,在逢八的日子不好回家。

其實這種說法在很多農村也有,不過還不是大家最認可的一種解釋。還有下面這種解釋是大家普遍認可並且傳承的。

“七”是什麼?為什麼不出呢?

是指“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一個家庭生活的最基本的需要。至於為什麼不出,那就是當你在出遠門的時候,一定要把這七樣(事事)安排妥當,才可以安心的出行,以免在心中有所牽掛。

小時候媽媽去外公的時候,一連出去好幾天,給我做好吃的,她就放心的轉親戚去了。

“八”是什麼?為什麼不歸家?

“八”就是孔聖人說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樣品德。

為什麼不歸呢?人在外面,一定要學好這八個做人的道德準則,不管在什麼時候任何情況之下都不要去違背,幹出大逆不道和違法的事情。如果違法了其中一個,那就沒有臉面再去見人。就不要回家了。


老祖先留下的教誨一定要聽,現在工作生活忙,壓力大,房價這麼高,大部分人都出門在外。常回家看看,在外做好事,言好話,做好人!

這就是我的回答!我是萬寧寧,喜歡和你一起說說三農的那些事兒!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寧寧說的話


我們古鄴地區講的七不出門,是指農曆初七、十七、二十七是忌日,七數不吉利,男人一般不願意外出打工掙錢!現在有人死後,還有一七、三七、五七、百日、一年、二年、三年親戚團聚上墳的紀念!三年辦的規模要特大!


講的八不回家,是指在農曆初八、十八、二十八這天,在外的男人不願意在這天回家和家人相聚,認為這時八不吉利!家人相聚應該高興!八這時講是不不徹徹,辦事不順利!

我看了別人的回答,說是七不出門是指“柴米油鹽醬醋茶”這7樣東西備不齊,男子難於出門,於心不安。 八不回家是指男人在外未把“孝悌仁義忠信廉恥”做好,不敢回家。這似乎也有道理。好似這個傳說在前。也許原來是這樣解釋,時間長了,出現了現在的演義。這個演義估計也有幾百上千年的歷史!大家可以討論,留下恁的神回覆!


苗萬平談情感


問:農村常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到底有何具體依據,能否給出詳細答案?

以前我對“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的理解是7號不出門,8號不歸家,講的可能是圖吉利,求平安而形成的民間習俗,具體原因是七如匕首,其含兇險,八如人分,不太吉利,這兩天不是出門與回家的黃道吉日。

根據您的提問,我查了下資料,覺得另一種說法更在情理之中,道理更充分,即七不出門不是指7號不出門,而是做好七件事才能出門,人們常說“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出門之前,要將這七件事辦妥,不處理好出門不放心,辦好後出門心裡就沒牽掛了。

而八不歸家,也不是8號不能回家,而是指出門的人在外要循規蹈矩,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修養點上都沒有閒言碎語被別人說,如果在外面,這八個字不能做到清清白白,就沒有顏面回家。我覺得含義這種說法比日期說法更有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