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和陸小曼都是富養的女兒,差別在哪?

林徽因和陸小曼都是富養的女兒,差別在哪?

文/Lindsay語絮

民國時期著名的女郎,她們都是富養的女兒,差別在哪裡呢?俗話說“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林徽因與陸小曼正是兩個典型的按照“富養女兒”的標準,培養出來的民國閨秀。

同樣出身富貴之家,同樣從小就讀詩書、精外文、學鋼琴跳舞、習山水繪畫、拿著名女校的文憑、請舉止優雅的外教;同樣的天生麗質和天資聰穎,又同樣出落得儀態萬方、才情兼備……

可是縱觀兩人的一生,林徽因卻更符合我們今天“富養女兒”的期待,她是真正把富養轉化成了“高起點”和收益一生的“高姿態”。

而陸小曼卻把富養當成了“揮霍”,揮霍了錢財與容貌,揮霍了才情與愛情,揮霍了自己獨一無二的青春與人生。

於是我們不禁要問:都是富養的女兒,差別到底在哪裡?女兒又到底應該如何富養?

1、真正富養的教育,不是附庸風雅,而是找到自己的一生志趣

林陸二人,從小就接受著當時最優質、最豐富,且是中西結合式的教育;從後來看,倆人在詩歌、外文、繪畫、鋼琴上的造詣,也是各有見長,難分伯仲。

那麼她們的教育有什麼不同嗎?答案是:教育的目的和境界不同。

林徽因和陸小曼都是富養的女兒,差別在哪?

陸小曼

陸小曼的教育,是那個年代裡典型的“淑女名媛式教育”,那時“交際花”一詞(非貶義)剛從西歐舶來,在中國的上流社會里極為推崇,且在意識形態中強化了“血統”的概念,由此催生了“名媛”的階層。

家有一名媛,不僅意味著此女貌美婀娜、修養高貴、風華萬千,更是豪門之家的“象徵”和“榮耀”,甚至可能通過她們在社交場合的盤旋,帶來家族更深的權利結合和社會影響。

所以那個年代裡,如唐瑛、盛愛姬、章含之、王映霞等,多半自小就朝著名媛的標準來打造,她們學習詩詞歌賦,或者本身沒有特別目的(打發下時間),或者是從眾心裡(跟隨主流形態),甚至帶著一些功利和虛榮色彩……總結起來,即是為學而學、附庸風雅。

而林徽因則不同。其父林長民在當時也算是個與眾不同的官員,不僅是清官一枚,且猶如清風一縷,滿身正氣。他好結文人雅士、工詩文墨法,他那個時候培養女兒,也是有意朝著學者的方向,而非名媛而去。

林徽因在16歲那年隨父遊歷歐洲,正是吻合了今天“讀更多的書、走更遠的路,以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的富養女兒觀念。她在“放眼看世界”的過程中,對不同的建築形象和設計藝術大開眼界,由此,成了她一生的志向和興趣所在。

教育的最高境界正是為了獲得一份真正的志趣。今天我們談富養、談教育,其唯一目的也正是為了讓她在更廣闊的世界裡,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志趣所在。不僅僅是為了一份工作、一個謀生手段、一項經濟來源,它更是一個人一生提綱挈領的靈魂,扯著一個人的精氣神,讓人總有奮鬥的夢想和著眼的落腳。

而沒有這份真正的志趣,則如同陸小曼,即便養尊處優和衣食無缺,精神世界也是荒蕪而寂寥的,需要拿更多的聲色來填滿。

2、真正富養的品味,不是時尚奢華,而是懂得裝扮和用心體會

陸小曼愛漂亮的衣服,常常穿著華服忙著趕場、聽戲、打麻將。民國的名媛們,在置衣打扮和上層交際上都不遺餘力。她們的生活,迷戀於奢華和耀眼。

比如與陸小曼有“南唐北陸”之稱的唐瑛,就有一段相關記錄:她有十口鑲金大衣箱,昂貴的裘皮大衣掛滿大櫥;最喜歡的一件旗袍,上面鑲滿紅寶石和金絲線;有專配的裁縫;但凡法國貴族小姐所有,她一應不缺……時髦和前衛水平,旁人無法企及。

林徽因和陸小曼都是富養的女兒,差別在哪?

林徽因

林徽因呢?也是個極其愛美之人,但是她更有品味。相關的記錄是這樣的:她穿一身合體的旗袍,既樸素又高雅,自從結婚後,她就這樣打扮。質量上好、做工精細的旗袍,穿在她均勻高挑的身上,別有一番韻味,東方美的嫻靜、端莊、輕巧,全在裡頭。

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曾經也位居翰林,卻喜歡穿一身青衣布衫,像普通百姓一樣出入街頭巷口,低調卻又難掩一身儒雅之氣。可見家風對一個人,有著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

女人天生愛美,追求美,這是一件美好的事。今天富養女兒的觀念裡,也十分強調打扮和品味的重要性。但真正的品味不是時尚驕奢,而是擁有更高的審美情趣。

換句話說,真正的品味是擁有一雙懂得欣賞美的眼,一顆能夠感受美的心。女兒的富養,就要從這裡著力。僅僅停留在外表的裝扮,將來只會“招蜂引蝶”,對孩子只有害處。只有內在散發出的高雅氣質,才能為孩子鋪出一條高尚的路。

為女兒創造條件,多讀些文學名著,多欣賞些高雅的藝術作品,多培養些藝術上的興趣愛好,勝過一切奢華名貴的衣服和首飾的總和。

3、真正富養的圈子,不是達官顯貴,而是和有思想的人在一起

說起林徽因的圈子,有名的便是“太太的客廳”。且看這廳中的座上客:

政治學家錢端升,物理學家周培源,文學家沈從文,大學者胡適,藝術史家鄧以蟄,哲學家金嶽霖,大詩人徐志摩……以及清華、北大和燕大的教授與名重一時的學者。

這真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他們在一起談文學、談思想、談流派,笑談中西古今,儼然京城最有名的文化沙龍。

同一時期在上海,以陸小曼為中心也有一個“太太的客廳”。這客廳往來的則都是富貴公子和社交名媛,他們有錢又有閒,在一起無非是為了打發無聊的時光。觥籌交錯間,她們享受著跳舞、打牌、聽戲帶來的歡愉,還有男男女女的刻意恭維……

這樣的圈子,帶給她的是麻木萎靡和紙醉金迷。如今所謂的富養女兒,刻意追求的往往是陸小曼這種,拼命地擇名校、擇小區,自己也擠進更好的圈子,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人脈環境,其實錯的離譜。林陸不同的人生結果,正是反映和證明。

真有條件,就要為女兒創造條件,讓孩子更多地接觸那些真正有深度、有思想、有文化水準的人。記住,孩子的圈子是怎樣的,她人生的格局和質地就是怎樣的;孩子接觸最多的是什麼人,她最終就會成為怎樣的人。

這就是圈子的重要性。決定著孩子是成為風雅高貴的“精英”,還是聲色犬馬的“土豪”。

4、真正富養的高貴,不是世界唯我,而是自尊自愛並擁有大愛

富養理論中有這樣一句話:父母希望給女兒更好的物質條件,不是一定要給她包裝上公主的身份、豪門的背景、華麗的服飾和貴族的教育,只是希望她有一天獨自走入這繁華社會時,不至於被男人的一粒糖拐走。

換句話說,這是為了讓孩子擁有一份高貴,擁有心靈上的自尊,與肉體上的自愛。

本來萬般美好的陸小曼,就是因為缺乏這種心靈和自尊和肉體的自愛,被離婚、墮胎、吸大煙一步步推入了萬丈深淵。

她在思想上任性,在身體上無畏。為了愛情而倉促墮胎,在墮胎中又傷及身體,為減少身體的痛苦又染上大煙,此後便欲罷不能、纏綿煙塌,離不開煙、錢和那個帶她吸大煙的男人。

相較之下,林徽因確實要做得好得多。她在16歲的豆蔻年華,就能經受住徐志摩的猛烈追求,明明心曳神搖卻沒有一味跟著感覺走,保持住了一份理智和自重、自愛。

後來她在老北京的建築保護和戰火紛飛面前,表現出來的巾幗不讓鬚眉,那種勇敢、堅決和滿腔熱愛,反映的則是心中有大愛。這種大愛則源於心靈的高度和胸懷的博大。

自尊自愛,與心有大愛,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因為格局決定高度,高度決定細節。所以富養女兒,絕不能忽略對孩子格局和高度的培養,以及對自尊自愛的教導與引導,這非常重要。

雖說女性都是感性的,但讓她們多接觸一些博大厚重的東西,諸如家國情懷、歷史素養、文化眼界,是絕沒有壞處的,也是必需的。

本文不是要在林徽因和陸小曼之間一較高下,而是要在她們明明都是富養卻結局迥異的事實下,獲得富養女兒、教育女兒的有益啟示。女兒的教育其實比兒子更應費心,因為她們將來面臨的誘惑和危險更多,因此林徽因和陸小曼的案例就更加值得家長們研究、體會和重視。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0367f0aba2dd

來源:簡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