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的多樣性和不同風格的劇種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戲曲的多樣性是由我國是個多民族、多方言區及反映出的豐富的音樂色彩片,還有“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等這樣一個歷史、社會背景所決定的,所以除了漢族擁有多種風格的劇種以外,諸多少數民族也各有其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和不同民間音樂、藝術基礎上形成的劇種。

中國戲曲的多樣性和不同風格的劇種是如何形成的

如發生在陝、晉、豫三省的迷糊(眉戶)、揚高戲、曲子戲等便都是在明清時期流行於此的“俗曲小令”基礎上形成的。往西,包括新疆、甘肅的曲子戲;往東,包括山東呂劇及蒲松齡大量採用的“俚曲”,大多出不了這個範疇。又如具有雪域聖地風格的藏戲(朗達),則是在藏族的鼓舞音樂、道歌和“諧欽”的基礎上形成的;而維吾爾劇的唱腔,除了離不開本民族的民歌和說唱音樂以外,是怎麼也繞不開其本民族的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的。

中國戲曲的多樣性和不同風格的劇種是如何形成的

在表演上也同樣可以看出其豐富的多樣性。例如同樣是花燈戲,四川和貴州的花燈保留了漢族民間花鼓的載歌載舞、生動活潑的特點,演員誇張的表演動作突出的是一個“扭”字,主要靠腰腿功夫,做出各種舞蹈身段;而云南彝族等少數民族的花燈,其舞蹈動作彰顯的則是一個“崴”字,什麼正崴、反崴,大崴、小崴等,主要靠胯部的甩動,形成婀娜多姿、熱烈奔放的表演氣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