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找不到钱,中小汽车金融企业是否都会死掉?

- 车金会 • 服务所有汽车金融人的梦想 -

如果找不到钱,中小汽车金融企业是否都会死掉?

过的好的企业各有各的优势,过的不好的企业问题都相同。

缺钱,让各个中小型汽车金融企业埋没在吃瓜群众对头部企业如何如何的讨论声当中。

笔者根据目前行业格局的浅显认识和分析,为中小汽车金融企业发展,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战略方向和建议。

- 钱难找,已成行业格局 -

近2个月笔者陆续见了30多家中小汽车金融公司的创始人(以直租和回租的模式为主),大家最头疼和焦虑的话题是「找钱」。

“目前业务已经放缓,为钱的问题已经连续跑了2个月,去了十几个城市见不同的资方,目前还没有什么结果”某直租公司的CEO焦虑的说道。

-笔者简单总结一下目前大家遇到的四个典型场景:

【1.止损型】

a企业家底不错,从消费金融领域转型汽车直租,前期搭班子,选址铺渠道,签sp,一系列布局。越做感觉越不对劲,慢慢发现玩车太重,而且找钱太难,战线太长,经董事会决议,果断止损退出,目前还在寻找新的生意机会。

【2. 进退两难型】

b企业业务跑了2年,存量资产差不多有6亿左右,目前主要资金渠道是金租公司,股东可做担保,年化成本在9-10%最左右,现在核心主攻对象是「银行资金+履约险」。

但在保险公司排着队对接的头部企业太多,加上保险公司履约险还没完全成熟,真正顺利拿到钱也很难有准确的时间预期。

另一方面不断受到头部企业的竞争挤压,车源,价格,客户资源等环节都腹背受敌,下半年也会越做越难。

【3. 等钱续命型】

c企业自有资金砸了2个亿购车,前期业务增长很快,渠道也铺下去了,现在全线业务停滞状态,所有经营成本每天都在照常发生,目前需要拼命找钱,短期内年化15~18%高成本的钱也要,否则损失更大,希望能撑过今年,慢慢接入低成本的钱,或者过程中将资产和盘子整体出售掉。

【4.焦虑型】

d企业存量资产在5000万左右,大多前期自有资金或者部分厂家金融,业务开展半年左右,有地域优势,不愿意做纯sp,想发展自有品牌。

这类型企业最难受,拿钱难度最大。

但背后的算盘打得很清楚:纯sp没大前途,只是阶段性赚点小钱,如果能借风口把自己的盘子做到一定规模,再往下竞争的时候才能进退自如,掌握主动权。

如果找不到钱,中小汽车金融企业是否都会死掉?

俗话说得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对于中小汽车金融机构来说,抛去个别有股东资源的公司来说,目前资金来源也屈指可数:

【1.p2p/小贷】

自己有p2p平台或者接其他的平台,自有平台在现在强监管之下募资能力有限,根本支撑不了快速做规模起量的目的,只能阶段性用。

【2.金租公司】

目前有不少金租公司可以直接放钱,但大部分钱的去向都是中部企业。据笔者了解金租公司的授信额度都有限,不能解决持续性的问题。

【3.银行+担保机构】

目前市场上最成熟和热门的模式是「银行资金+履约险」,然而狼多肉少,第一批授信大部分集中在头部企业,中部资质相对好点的企业,也会被排到第二波,周期预计三个月到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实际放款情况怎么样,还存在很多未知的变量。

饮鸩止渴,僧多粥少,这就是目前中小汽车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现实格局。

- 雪上加霜,已成惯例 -

据网贷之家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04月初,涉及车贷业务的P2P平台,在运营的只剩859家。51%的P2P车贷平台倒闭。对比 2017 年 P2P 车贷 2477 亿元的总规模,行业平台相继到下,死亡数量几乎过半,但车贷的交易额却同比增长了 36.7%。这意味着汽车金融开始走向集中和垄断,剩者为王的时代来了。

据笔者对行业的了解,真实的数据和坏账情况远比上面的统计数据要恐怖得多,大部分资金方渠道已经完全停掉了,资金紧缺+严监管+竞争激烈+利润缩减,剪刀差原理,上下一挤压,好光景成为过去。

综合来看目前的汽车金融格局,借足球比赛打个形象的比喻:

世界元老队pk世界新星队,43分钟元老队已经2:0,上半场已经快结束。

“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

如果找不到钱,中小汽车金融企业是否都会死掉?

资本加持,低成本资金,规模效应,品牌效应,车源优势,渠道优势等——虽然各家的寡头凭借自身优势已经逐步建立壁垒和护城河,但头部企业也依然面临众多宏观因素的挑战,下半场体力不支需要换人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终场哨声吹响前你在不在场上还是个未知数。

下半场马上面临的是价格战,所以世界新星队要打赢要迈过很多的环节才有可能,难度极大。

资金面吃紧已经是一个明确的趋势,时间至少会持续半年到1年,发展慢意味着要坚信一个道理:“稳住,我们能赢。”

- 没钱的活法 -

给中小汽车金融企业的三条建议

一、2B永远是熬过冬季最直接的方式。

今年不要尝试太大的模式和布局,坚持小而美,稳扎稳打地2B,是熬过寒冬的一种姿态。

(前几天一本财经发文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毕竟汽车金融行业不会像共享单车等领域那样——赢者通吃,汽车的流通链条足够的长,足够的复杂,也具有很多地域化的特色,几万亿的市场足够支撑一批在各有领域有自主竞争力的公司。

目前的困难大家都是一样的,到了比内功的时候了。

二、有钱的才做金融,没钱的做科技和互联网。

金融是有风险的生意,不是所有玩家都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和家底,互联网金融那股风潮的结局是哀鸿片野,这是一个没有回头路的游戏。

但每股热潮都会催生很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不冒风险的同时,也能赚到风口的钱,企业大可转型为金融科技公司或第三方服务机构,卖水也可赚大钱。

听说一个原来给p2p公司做智能化建站的企业,最后都挂了新三版的牌,而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老板现在还在牢房里。

这个行业比的是三个核心能力,一是资金获取能力,二是科技化风控能力,三是获客能力,大批公司只具备第三项,前面两项其实在金融科技2B的环节里面有很多赋能的事情可以做,这块大家是可以动动脑筋的。

三、大鱼拥抱小鱼,小鱼抱团等待大鱼。

下半场并购潮的到来是个必然的趋势,「互联网+汽车」的玩法是大公司的核心思维,他们一定会去并购更多的优质资产、渠道及企业;

而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会朝着资源整合这个方向去,为上游资金端代持资产,许多资产方依然会想做轻,但是汽车又是一个重资产行业,所以针对这种中小区域性企业会是个机会。

另外,选择和不错的中部企业形成联盟,甚至改变原来的股权结构,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解决风控的科技能力和资源整合问题,也未尝不是一种不错的路径。

- 漫长寒冬,只做一件事 -

“我们唯一恐惧的只有恐惧本身,除此之外,一切美好都值得等待!”

诸君自勉。

继续忍耐,等!风!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