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找不到錢,中小汽車金融企業是否都會死掉?

- 車金會 • 服務所有汽車金融人的夢想 -

如果找不到錢,中小汽車金融企業是否都會死掉?

過的好的企業各有各的優勢,過的不好的企業問題都相同。

缺錢,讓各個中小型汽車金融企業埋沒在吃瓜群眾對頭部企業如何如何的討論聲當中。

筆者根據目前行業格局的淺顯認識和分析,為中小汽車金融企業發展,提供一些可以參考的戰略方向和建議。

- 錢難找,已成行業格局 -

近2個月筆者陸續見了30多家中小汽車金融公司的創始人(以直租和回租的模式為主),大家最頭疼和焦慮的話題是「找錢」。

“目前業務已經放緩,為錢的問題已經連續跑了2個月,去了十幾個城市見不同的資方,目前還沒有什麼結果”某直租公司的CEO焦慮的說道。

-筆者簡單總結一下目前大家遇到的四個典型場景:

【1.止損型】

a企業家底不錯,從消費金融領域轉型汽車直租,前期搭班子,選址鋪渠道,籤sp,一系列佈局。越做感覺越不對勁,慢慢發現玩車太重,而且找錢太難,戰線太長,經董事會決議,果斷止損退出,目前還在尋找新的生意機會。

【2. 進退兩難型】

b企業業務跑了2年,存量資產差不多有6億左右,目前主要資金渠道是金租公司,股東可做擔保,年化成本在9-10%最左右,現在核心主攻對象是「銀行資金+履約險」。

但在保險公司排著隊對接的頭部企業太多,加上保險公司履約險還沒完全成熟,真正順利拿到錢也很難有準確的時間預期。

另一方面不斷受到頭部企業的競爭擠壓,車源,價格,客戶資源等環節都腹背受敵,下半年也會越做越難。

【3. 等錢續命型】

c企業自有資金砸了2個億購車,前期業務增長很快,渠道也鋪下去了,現在全線業務停滯狀態,所有經營成本每天都在照常發生,目前需要拼命找錢,短期內年化15~18%高成本的錢也要,否則損失更大,希望能撐過今年,慢慢接入低成本的錢,或者過程中將資產和盤子整體出售掉。

【4.焦慮型】

d企業存量資產在5000萬左右,大多前期自有資金或者部分廠家金融,業務開展半年左右,有地域優勢,不願意做純sp,想發展自有品牌。

這類型企業最難受,拿錢難度最大。

但背後的算盤打得很清楚:純sp沒大前途,只是階段性賺點小錢,如果能借風口把自己的盤子做到一定規模,再往下競爭的時候才能進退自如,掌握主動權。

如果找不到錢,中小汽車金融企業是否都會死掉?

俗話說得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對於中小汽車金融機構來說,拋去個別有股東資源的公司來說,目前資金來源也屈指可數:

【1.p2p/小貸】

自己有p2p平臺或者接其他的平臺,自有平臺在現在強監管之下募資能力有限,根本支撐不了快速做規模起量的目的,只能階段性用。

【2.金租公司】

目前有不少金租公司可以直接放錢,但大部分錢的去向都是中部企業。據筆者瞭解金租公司的授信額度都有限,不能解決持續性的問題。

【3.銀行+擔保機構】

目前市場上最成熟和熱門的模式是「銀行資金+履約險」,然而狼多肉少,第一批授信大部分集中在頭部企業,中部資質相對好點的企業,也會被排到第二波,週期預計三個月到半年,甚至更長時間,而且實際放款情況怎麼樣,還存在很多未知的變量。

飲鴆止渴,僧多粥少,這就是目前中小汽車金融機構資金來源的現實格局。

- 雪上加霜,已成慣例 -

據網貸之家不完全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04月初,涉及車貸業務的P2P平臺,在運營的只剩859家。51%的P2P車貸平臺倒閉。對比 2017 年 P2P 車貸 2477 億元的總規模,行業平臺相繼到下,死亡數量幾乎過半,但車貸的交易額卻同比增長了 36.7%。這意味著汽車金融開始走向集中和壟斷,剩者為王的時代來了。

據筆者對行業的瞭解,真實的數據和壞賬情況遠比上面的統計數據要恐怖得多,大部分資金方渠道已經完全停掉了,資金緊缺+嚴監管+競爭激烈+利潤縮減,剪刀差原理,上下一擠壓,好光景成為過去。

綜合來看目前的汽車金融格局,借足球比賽打個形象的比喻:

世界元老隊pk世界新星隊,43分鐘元老隊已經2:0,上半場已經快結束。

“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

如果找不到錢,中小汽車金融企業是否都會死掉?

資本加持,低成本資金,規模效應,品牌效應,車源優勢,渠道優勢等——雖然各家的寡頭憑藉自身優勢已經逐步建立壁壘和護城河,但頭部企業也依然面臨眾多宏觀因素的挑戰,下半場體力不支需要換人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終場哨聲吹響前你在不在場上還是個未知數。

下半場馬上面臨的是價格戰,所以世界新星隊要打贏要邁過很多的環節才有可能,難度極大。

資金面吃緊已經是一個明確的趨勢,時間至少會持續半年到1年,發展慢意味著要堅信一個道理:“穩住,我們能贏。”

- 沒錢的活法 -

給中小汽車金融企業的三條建議

一、2B永遠是熬過冬季最直接的方式。

今年不要嘗試太大的模式和佈局,堅持小而美,穩紮穩打地2B,是熬過寒冬的一種姿態。

(前幾天一本財經發文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

畢竟汽車金融行業不會像共享單車等領域那樣——贏者通吃,汽車的流通鏈條足夠的長,足夠的複雜,也具有很多地域化的特色,幾萬億的市場足夠支撐一批在各有領域有自主競爭力的公司。

目前的困難大家都是一樣的,到了比內功的時候了。

二、有錢的才做金融,沒錢的做科技和互聯網。

金融是有風險的生意,不是所有玩家都具備這樣的心理素質和家底,互聯網金融那股風潮的結局是哀鴻片野,這是一個沒有回頭路的遊戲。

但每股熱潮都會催生很多的第三方服務機構,不冒風險的同時,也能賺到風口的錢,企業大可轉型為金融科技公司或第三方服務機構,賣水也可賺大錢。

聽說一個原來給p2p公司做智能化建站的企業,最後都掛了新三版的牌,而許多曾經風光無限的老闆現在還在牢房裡。

這個行業比的是三個核心能力,一是資金獲取能力,二是科技化風控能力,三是獲客能力,大批公司只具備第三項,前面兩項其實在金融科技2B的環節裡面有很多賦能的事情可以做,這塊大家是可以動動腦筋的。

三、大魚擁抱小魚,小魚抱團等待大魚。

下半場併購潮的到來是個必然的趨勢,「互聯網+汽車」的玩法是大公司的核心思維,他們一定會去併購更多的優質資產、渠道及企業;

而中小企業的未來發展會朝著資源整合這個方向去,為上游資金端代持資產,許多資產方依然會想做輕,但是汽車又是一個重資產行業,所以針對這種中小區域性企業會是個機會。

另外,選擇和不錯的中部企業形成聯盟,甚至改變原來的股權結構,解決資金問題的同時解決風控的科技能力和資源整合問題,也未嘗不是一種不錯的路徑。

- 漫長寒冬,只做一件事 -

“我們唯一恐懼的只有恐懼本身,除此之外,一切美好都值得等待!”

諸君自勉。

繼續忍耐,等!風!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