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滅:真正意義上的科幻片 文

湮滅:真正意義上的科幻片 文/珉的情書

《湮滅》是一部很科幻的電影,它的科幻,並非美日電影中標榜的超級英雄,未來世界和特攝怪獸生物,此類電影,每個月都能推陳出新。然而《湮滅》這樣的電影卻極為罕見,作為科幻電影的領軍人物,導演亞力克斯·嘉蘭和老搭檔、遺傳學家亞當·盧瑟福為作品加築了堅實的科學背景,並非毫無根據地腦洞大開,堪稱“硬核”科幻片。劇本在2015年美國科幻奇幻協會揭曉的“星雲獎”,更是擊敗了《三體》。但是看完的觀眾分為兩派:一派是不知所云,另一派是自認掌握要義。

《湮滅》講述女主人公莉娜和四名配角,組成小隊五人深入秘境探尋真相,似乎貼著美國小說家洛夫克拉夫特創立的“克蘇魯神話”標籤,探險過程猶如《星際穿越》,面對未知外星生物的心理恐懼,基因突變的科幻故事和架空題材,讓人聯想到《異形》。畫面配樂節奏和氛圍營造,模仿了庫布里克對驚悚氣氛塑造的方式, “閃光”外部構造如泡沫五光十色的視覺效果,營造出怪誕的奇觀,描繪了一個模糊動植物界限的世界,以及肉體對心理的雙向影響,很多細節無可挑剔值得回味。

《湮滅》中,波特曼飾演的女主人公莉娜,是一名生物學教授。影片伊始,學生和莉娜交流說,讀不懂約翰·蘇爾斯頓的論文。約翰·蘇爾斯頓正是大名鼎鼎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歐洲團隊的領軍人物。2002年,因發現“細胞程序性死亡”的遺傳調控機理,約翰摘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健康機體中,細胞的生死處於良性的動態平衡中。如果平衡被破壞,人就會患病。電影的情節,就是圍繞“身體內部的這種動態平衡被破壞”而展開。

以往的科幻片,關於改變基因,通常有兩個方向,一種是人為地改變基因,還有一種是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湮滅》卻不同與此,小行星隕落地球,帶來神秘的“閃光”,它能折射所有東西,包括DNA。因此“閃光”中的鱷魚會有類似鯊魚的牙齒,鹿的頭頂會開出梅花,植物會長成人身的形態……因而地球人的基因突變了。

《湮滅》的物理學家喬西提到“同源異型基因”的重要概念。所謂同源異型基因,是負責調控生物的形體和物理結構的基因,決定什麼器官長在什麼位置,譬如腦袋長在脖子上,手臂連接著肩膀等。此類基因發生突變,會使身體部分變形,常見的如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中的多指症等。

理論上,將人類基因與動植物混合,可能產生形態變異,但融合難度大。個體的DNA是完整的體系,包含一套保護它不輕易被改變的機制,也有自己的規則。比如,兒子的基因是複製父親的基因而來的,但兒子不是另外一個爸爸,而是一個和爸爸有相似也有不同的個體,這屬於正常的變異。

還有一種DNA複製過程中的變異是有害的,破壞人體某些正常的功能,表現在人類世界裡,就是得病。為了避免DNA突變,體內有多種酶負責校對錯誤,所以要改變DNA,不是那麼容易。

玄幻小說常用一個詞叫“奪舍”,意即靈魂跑到另一個人的身體中,把原來的主人的靈魂消滅,將原主人的身體佔為己有。《湮滅》中大多是不成功的“奪舍”,外來折射過來的DNA並沒有佔據主導,“奪舍”,最成功的,當屬女主人公莉娜的丈夫,不僅有了所有表象,還有了部分丈夫的記憶。

《湮滅》的科學指導亞當·盧瑟福是一位遺傳學博士,著有《我們人類的基因:全人類的歷史與未來》,他的博士論文正是關於“基因變異如何在視網膜上表現出來”,這是電影貫穿始中的線索之一。

《湮滅》最開始讓觀眾感覺不對勁的是長期駐紮在軍隊、突然返家的丈夫,至始至終保持著充滿大量眼白、瞳孔發光的恐怖雙眸。盧瑟福把線索藏在細節裡:隨著女主人公莉娜不斷深入“閃光”,觀眾會驚奇地發現她的瞳孔也在逐漸發生變化。片末,當兩夫妻重逢擁抱時,鏡頭再次給雙眸特寫:丈夫的雙眸一如開始時那般陰森。而莉娜的雙眸,也閃爍著一道詭異的紫色光暈,似乎暗示著一切並沒有結束,變異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