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幹部接訪下訪解決信訪難題

■ 沈峰

“小區道路硬化工程已經動工了,感謝市委、市政府解決了困擾我們多年的問題!”近日,儋州市那大鎮清平小區業主此前反映過多次的小區道路未硬化問題終於得到了妥善解決。這也是儋州市通過開展領導幹部大接訪大下訪活動所取得的成效之一。(9月25日《海南日報》)

近年來,儋州市創新探索構建訪調對接機制,依法及時地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各類信訪突出問題,做到來訪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無疑,信訪工作恪守為民之責,彰顯了執政為民的服務理念。

領導幹部大接訪大下訪,開展人民滿意窗口創建活動,面對面聽取群眾訴求,解決難題,化解矛盾,無疑提高了官員的“知民度”。進一步看,信訪問題沒解決,很多是政府工作沒落實,沒有站在困難群眾的角度去思考。因此,主動下訪,面對面聽取訴求化解矛盾,就有了下訪的善意,這與個別地方的刻意避訪、坐著等訪等形成鮮明對比。

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所謂民生問題,即有關國民的生計與生活的問題,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直接關係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切身利益。但關注民生決不是領導幹部在辦公室聽聽彙報,發發指示就可以。領導幹部還必須面向基層、深入群眾。同時,加強自身對社會變化的“閱讀能力”,才能關注公共利益,關注社會轉型期人民群眾關心的切身訴求。

習近平總書記曾對信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將信訪工作定位為“瞭解民情、集中民智、維護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項重要工作”,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以人民為中心,這無疑是對信訪工作最根本、最核心的概括,指引了信訪為民的改革方向。

一定意義上看,民意如流水,宜疏不宜堵。能否做好信訪工作,檢驗的不僅是一個政黨對群眾利益的態度,更是其執政的理念、執政的能力。欣然的是,包括海南,近年來,國內各級政府打造的“網上信訪”日漸成為信訪“主渠道”,其意義不僅僅是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更關鍵在於網上信訪的全程留痕以及全程可監督、可評價,尊重和保障了信訪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與監督權。在當前這個信息時代,讓信訪流程“看得見”,群眾才會真正“信得過”。

“為政之道,在於安民;安民之要,在於察其疾苦。” 人民群眾每一次的來信來訪,都寄託著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與期盼。儋州市開展領導幹部大接訪大下訪活動,做到真開門、真接訪、真解決問題,面對面聽取訴求化解矛盾,這種“察其疾苦”的做法,必然會在很大程度上疏解社會矛盾,促進民眾福祉。各級政府、黨政幹部當恪守為民之責,真正把解決信訪問題的過程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的過程,不斷改進信訪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把群眾的訴求解決好,努力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