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意識超越一切二元對立的標準包括評判認知以及限制性信念!

提升意識超越一切二元對立的標準包括評判認知以及限制性信念!

男女之間對待愛情的認知好比是貓狗之爭,當狗搖著尾巴取悅貓的時候,貓也搖著尾巴發出攻擊的信號,最後爆發衝突,引起了很多爭議,這也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有人提到由於社會角色不同,生理結構不同等影響了男性和女性對一些事物的不同看法。比如:中國傳統觀念認為女人應該相夫教子,男人賺錢養家。但具體在生活中,有的男人就願意同時為女人分擔家務,有的女人也反過來扮演女強人的角色。

其實不光是男女之間,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認知的不同,認知就是三觀,所謂的三觀,就是三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是被大多數人所認知的三觀,三觀是果,那麼認知就是過程,怎麼樣的過程導致怎麼樣的結果,也契合了《了凡心療愈》裡的“見念”,你的成長環境生活背景,決定了你的三觀,三觀不同的人是難相處的。老子倡導“和光同塵”,因為有光線的地方就會存在塵埃,這兩者不會因為你的主觀意志加以改變的,所以要合其光同其塵,儒家倡導“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的人際交往的態度。

除了人跟人的認知不同之外,每個階段的人生認知也會有所不同,記得瓊瑤劇大熱那陣子,大家似乎從來沒有質疑過劇中人物的三觀,《一簾幽夢》裡的紫菱,就是那種全世界都要讓著我,因為我最單純最乾淨,明明是她導致綠萍失去一條腿,結果到她這裡反而她還成了受害者,男主和男配全站出來為她說話。費雲帆那一句:“你失去的只是一條腿,紫菱失去的是最美好的愛情。”一出,重新顛覆了人們的三觀,故事的結局是殘疾的綠萍向失去愛情後過著大富大貴生活的紫菱道歉。其實根本不存在顛覆一說,是你的認知一直在發生變化。

當你出現了新的認知,你會不斷評判推翻以前的認知,當你堅持自己的認知,就會評判攻擊別人的認知,認知塑造的三觀未必會形成你的限制性信念,正常人會意識到它,並不斷修正形成新的三觀,它沒有限制性信念那樣頑固的盤亙在人們的潛意識層面,但它也是一組二元對立的標準,它有可能成為你的限制性信念,大家都在追尋好的認知,自認為是正確的東西,所以你容不下其他人的認知,但是對錯又有什麼標準呢?

這也是在臨床實踐認知療法遇到最大的問題,當一個患上抑鬱症的人格障礙患者,認知療法是不起作用,他們會固執的認為自己堅守的就是正確的,別人的外界的都是錯誤的,他們會固執的生活在自己的頭腦世界裡的那些標準裡,嚴重情況下他們會說服別人去遵循他的那一套限制性信念,這就是偏執狂。

我療愈的對象裡,就有因為只要自己多花一份錢就會狠狠懲罰自己,對自己稍微好一點就會有強烈的負罪感的個案,因為他們生活在那些頭腦為他制定的標準裡,一旦違背了這些標準,他們就認為自己是罪人,就應該獲得懲罰,所以他們會自己懲罰自己,這在人格障礙中最為常見,而人格障礙大多源自原生家庭中形成的限制性信念,他們奉若至寶!彷彿離開這些信念他們就活不下去了一般!最後連同他們的子女也成為了犧牲品。

《了凡心療愈》提倡超越一切二元對立的東西,認知往往伴隨評判而來,所以每當你的評判之心升起的時候,你要將它帶進你的意識,你要意識到,你要明白這個世界那麼大,有陽春白雪自然也就會下里巴人,我們沒資格去評判他人,同時你也不必在乎別人的眼光,沒有人可以以任何方式干涉其它人的生活,也沒有人應該允許其它任何人來干涉他的生活,一個人就是應該如此:不要試圖去奴役別人,也不要讓任何人來奴役你。

一個人應該過著自由的生活,同時他也應該允許其它人過著自由的生活。不要害怕,如果你喜歡漂亮的橘紅色衣服,你就穿它,它是好的。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如果它不干涉到別人,那麼它就是很美的,它就是道德的,不必在乎別人的眼光。

陽明先生說:當你未看花的時候,這花與你同歸於寂,當你看這花的時候,這花頓時與你鮮活起來,此時便知,這花不存在於你心之外,這是唯心的實用主義,你觀照它,那麼它就是花,你不觀照,那麼它什麼也不是,它會與你的心同歸於寂,那麼在人際交往之中,你也就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對抗。你就已經超越了你的認知!這個世界之所以存在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沒有什麼對錯,這個世界就是為你所用的!就是為你而存在的!

那麼你就會生出一種極大的包容感,獲得極大的寧靜,如同《菜根譚》所說:放得心下超凡入聖,嚮往到達聖人的境界無需刻意去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總是將仁義道德放在心上,一言一行就好比戴著枷鎖鐐銬,仁義道德也成了僵化的教條,放下那些是非對錯標準的追尋,超越那些二元對立的限制,不是讓自己活得更加逍遙率真超脫一些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