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課堂既高效又愉悅?

引子

“學生評價近乎100%的老師,課堂達標率竟不及格”“愉悅但不高效的現象出現在不少課堂上”“入職教師目標達成的平均值遠低於成熟教師”……

這些可都是實打實的行動研究得到的結果。面對這些問題,如何從研究回到實踐,突圍高效課堂,回應學生需求?

1、愉悅但不高效的現象出現在不少課堂上

“金字塔是誰建造的”?我們從來不懷疑答案是“奴隸”。但當塔•布克在1560年遊歷金字塔以後,提出了質疑:金字塔的建造者,不會是奴隸,應該是一批歡快的自由人!

經過了443年,埃及最高委員會於2003年發佈:通過對吉薩附近600處墓葬的發掘考證,金字塔確是由當地具有自由身份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建造的,而不是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所記載的由30萬奴隸所建造。

塔•布克是瑞士有名的鐘表匠,後因為宗教問題被捕入獄,入獄後監獄方安排他製作鐘錶。令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無論如何努力,他都不能製作出日誤差低於1/10的鐘表來,要知道入獄前他製作的鐘表不會超過1/100秒。

正如塔•布克在日記中所言:“一個鐘錶匠在不滿和憤懣中,要想圓滿完成製作鐘錶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對抗和憎恨中,要精確地磨銼出一塊鐘錶所需要的254個零件,更是比登天還難。金字塔這麼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麼精細,各個環節被銜接得那麼天衣無縫,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懷有虔誠之心的自由人。”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我們的課堂,理想課堂一定是高效的,理想課堂更應該是愉悅的。

在“你喜歡什麼樣的課堂”調研中,全校約5000名學生給出的答案,前十位要素幾乎都和愉悅有關,如:師生、生生互動,課堂氣氛活躍;講課生動有趣;學生參與面廣。

課堂是知識提升和生命成長合而為一的過程,一節課只有當堂達標好,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知識、能力、情感的內化;學生對這節課的滿意程度高,才有更強的安全感和愉悅感,也才能生成更大的創造力。高效確保了知識提升,愉悅實現了生命成長,或者說,高效、愉悅應該成為“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內在價值追求。

而數據清醒地告訴了我們,我們離這樣的目標定位還有距離。

某學校對首屆“課堂教學研討月”的42節大賽課,按入職教師、青年教師、成熟教師三類分別進行課堂跟蹤,全面記錄專家組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學生滿意度測評、達標檢測等若干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對比,就會發現,現在的課堂離高效的目標還有距離,愉悅但不高效的現象出現在不少課堂上。

什麼樣的課堂既高效又愉悅?

圖1:“成熟教師示範課”數據分析圖

圖1中的“教師15”,學生評價近乎100%,專家組對其教學過程的評價也位居前列,但課堂達標率只有54%。相同的情況在“入職教師彙報課”中出現得更多。三類教師橫向比較(見圖2),入職教師目標達成的平均值遠低於成熟教師,與青年教師也有一定的距離。

什麼樣的課堂既高效又愉悅?

圖2:三類教師、三個評價橫向比較圖

橫向比較還發現了其他問題。如,學生對老師的課堂滿意度普遍較高,相比較而言,更認可入職教師和青年教師。入職教師充滿青春活力,能夠給學生帶來愉悅感。

再如,專家組對“教學過程”的評價更認可成熟教師和青年教師。執教十年以上的教師,有很好的駕馭課堂能力,重難點把握得當,教學環節流暢,因而也有了相對高的達標率。

把入職教師和青年教師帶給學生愉悅感的要素提取出來,與成熟教師的高效教學方法相結合,那一定能帶來課堂更愉悅、更高效的效果。

那麼,這些要素有哪些,在哪裡?

2、“高效愉悅”的理想課堂應該是怎樣的?

“高效愉悅”的理想課堂該是怎樣的?它具備怎樣的特徵?不斷地追問,讓我們捕捉到了高效愉悅課堂的關鍵要素。

“你認為,一個高效的課堂要素有哪些,請從最重要的開始寫。一個不高效的課堂要素又有哪些,也請寫下來。”調研分教師、學生兩類對象,高效、愉悅兩個層面,正向、反向兩個角度進行。

第一步,提取要素。選取教師50名、學生200名,分別調研高效課堂、不高效課堂、愉悅課堂、不愉悅課堂的要素,師生均進行開放式回答,分類彙總,生成八個維度的主要要素,包括教師(學生)高效課堂要素,教師(學生)不高效課堂要素,教師(學生)愉悅課堂要素,教師(學生)不愉悅課堂要素。

第二步,問卷調查。對全校師生進行問卷調查。“你認可其中哪些要素?”統計形成對各個要素的關注度。

第三步,交叉調研。統計發現,教師、學生對相同內容的關注度差異較大時,又進行了交叉調研,即學生對“教師高效課堂要素”“教師不高效課堂要素”“教師愉悅課堂要素”“教師不愉悅課堂要素”等賦予關注度,教師則相反。

八個緯度、幾百個數據出來了,數據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建設“高效愉悅”的理想課堂應該關注一下四個關鍵要素:

1

要關注教學內容

8個緯度中,教師、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關注普遍位於前三位,交叉調研也出現了相同的情況。

在對教師進行的“愉悅課堂要素”調研中,“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被排在了第二位,91%的老師、87%的學生持贊同態度;61%的老師、58%的學生把“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列為“不愉悅課堂”的第三位要素。

65%的學生、65%的教師認為,學習內容也是“高效課堂”的關鍵要素,均排在關注度的第二位。

2

要關注師生配合

課堂離不開師生配合,理想的課堂是師生有效配合的課堂。

“教師愉悅課堂”調研中,教師對“師生配合”的關注度最高,為97%;交叉調研,學生同樣有較高的關注度,為85%,排在第二位。“學生高效課堂”“教師不高效課堂”“學生愉悅課堂”“學生不愉悅課堂”中,教師、學生均提到師生配合問題。

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教師對“學生狀態好,主動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學生對此的關注度遠低於教師。

3

要關注教學環節

課堂中的教學環節如同企業中的工作流程,改善流程就能提高效益。八個緯度中,師生對教學環節的關注度都很大,尤其是教師。

教師關於“愉悅課堂”的關鍵要素中,教學環節被91%的老師認同,學生也給予85%的關注度。“教學環節設計不合理”被學生認為是課堂不愉悅的第二位原因。師生對“高效課堂要素”的認識,也把教學環節提到比較高的位次。

什麼樣的課堂既高效又愉悅?

圖3:“教師 愉悅 正向調研結果”以及對學生的交叉調研,關注度最高為10

4

要關注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特別得到學生關注。學生認為,“教師教學方法多樣,生動有趣”是“愉悅課堂”的第一要素、“高效課堂”的第三要素。

反向調研中,“教師的講課方式單一,不新穎”成為“不愉悅高效課堂”的重要理由。交叉調研顯示出,教師雖也關注教學方法,但明顯低於學生的關注度。

師生關注度差異很大的要素還表現在教師語言、課堂氣氛、教師狀態、學生狀態上。

比如,“教師精神飽滿”,老師的關注度只有5.2,而孩子們的關注度卻高達7.9;在“教師課堂語言精煉風趣”方面,老師的關注度只有4.6,孩子卻給予了7.5的關注度;而“學生參與度高,小組合作好”被教師高看,關注度為9.0,孩子們卻只給了6.9的關注度。

似乎,老師更關注對學生的要求,而學生更希望老師有最好的表現。

這四個方面也應成為建設“高效愉悅課堂”繼續關注的第二層級要素。

3、假如我是學生,換位思考教案“大變臉”

“高效愉悅課堂”的關鍵要素中,“教學環節”被師生高度關注。正如企業界的流行語:流程好了,結果才會改變。

但前提是,必須有恰當的載體,支撐著流程的運轉。

在我們前期的探究中發現,“高效愉悅課堂”本質上就是“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也就一脈相承了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展示交流、精講點撥等教學流程。賦予高效、愉悅的目標定向,就必須研究每個具體環節如何更有效的實施。

像以往問題解決的過程一樣,“問題”回到了老師手裡進行研究探索。生物組率先行動,他們從改變教學設計開始,把過去“教”的設計,完全變成“學”的設計,從“教學案”走向了“學生學習活動案”。

“學生學習活動案”中,主語一直是學生,教學目標已經變臉為學習目標,教學過程已經改變為學習過程,而學生的行為一直用各種“學習活動”貫穿始終,包括閱讀、討論、展示、質疑、補充、練習等,這些,都是學生的而不是教師的行為。

什麼樣的課堂既高效又愉悅?

這樣的教學設計,必須對課堂重新定位:課堂是解決學生學習問題的地方。

“學生學習活動案”把學生課前活動、課堂活動、課後活動統一設計,融為一體。課前預習,最大限度地暴露問題;課堂活動,則設計各種不同的學生活動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而課後的“精選練習,實踐活動,我來補充和質疑”,則最大限度的鞏固、運用所學知識。

這樣的教學設計,需要老師換位思考:假如我是學生。

假如我是學生,我需要積極的學習情緒。於是,“教師導入”不再是複習舊知、導入新課,而是“用本課相關的俗語、諺語、故事、詩句等精彩的話語導入,時間不能超過兩分鐘”(地理教學規範之一)。

假如我是學生,我需要按照思維狀態遞進學習。於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討論”就有了意義。

假如我是學生,我需要老師指導一些學習方法。於是“學生學習活動案”裡設計了“填寫本堂課的知識結構”“學習方法指導”等活動內容。

換位思考,只是一個習慣的改變。而挑戰最大的,是瞭解學生學習中的真問題。

這也成為老師備課的首要任務。

於是,他們不斷地走近學生,通過交流、座談、甚至問卷的方式,把握學生學習的脈搏。

“我們以為已經完全瞭解了學生的問題,誰知道,他又從另外的角度提出問題來。”每次見到生物老師趙愛霞,她總是興奮地這樣說。在她看來,學生提的問題越多,“學生學習活動案”設計得就越有價值。

於是,共享問題、共享解決問題的方法,又成了備課的另一個新任務。

在教師主導下的這樣一份“學生學習活動案”,已經完全看不到老師在哪裡了。課堂上也是如此,自始至終,都是學生活動。

老師也會“導入”或者即時點撥講解,但你感到,那是在輔助學生學習,課堂一直被學生活動這一條主線牽引著,而且,緊扣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用這樣一份“學習活動案”進行教學,老師似乎“無事可做”了。

實際不然。

老師一定是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主導”:主導“學生活動”的設計,主導“小組討論”的實效,主導“展示交流”的精彩,主導“課堂氣氛”的高漲,主導“檢測反饋”的效果。

發現學生情緒不高漲了,老師開始設計活動,調節氣氛;小組討論時,老師瞭解學習狀況,生物組規定“教師一節課必須參與到一半以上的小組討論中”;展示交流時,隨時肯定鼓勵;課堂上觀察學生的學習方法,隨時指導學生的學習等。這樣的教師主導已經完全融合於學生主體的課堂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