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檢監察報:40年印記|木蘭溪的變遷


中國紀檢監察報:40年印記|木蘭溪的變遷

圖為今日河清岸綠景美的木蘭溪一角。蔡昊 攝


中國紀檢監察報:40年印記|木蘭溪的變遷

圖為上世紀九十年代木蘭溪防洪工程剛開工時的一角。(資料照片)

  福建莆田,木蘭溪。溪面開闊,水面波光粼粼,不時有白鷺飛翔,在天空中劃過優美的曲線,又落在堤岸邊的小水洲上。不少市民沿著堤岸散步,享受悠閒時光。

  “我家門口這條河,水清岸綠,環境特別好。”在莆田市木蘭溪支流延壽溪的泗華陂附近,正在此散步的郭金祥豎起大拇指說。他住在泗華陂旁的這片小區,自從木蘭溪綜合治理以來,這裡從又髒又亂沒人願意來的窮地方變成了清溪雅境,從窮人區變成了宜居區,居民幸福感大增。

  木蘭溪是莆田的“母親河”,福建省“五江一溪”重要河流之一,流域面積1732平方公里。如今溪邊展現的這幅美麗畫卷,卻是以往村民連想也不敢想的。

  “江堤”者,“江啼”也。曾幾何時,木蘭溪是福建省唯一流經省轄城市而未設防的單獨入海河流,一度洪澇災害頻繁,給沿岸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讓百姓頭疼不已。“只要上游的興化平原東西鄉片區一下大雨,下游的興化平原南北洋片區就水流漫灘,引發洪澇災害,故有‘雨下東西鄉,水淹南北洋’的民謠。”郭金祥感嘆道。

  “特別是1999年14號超強颱風的猛烈襲擊,給莆田造成嚴重危害,據統計房屋倒塌近6萬間,農田被淹45萬畝,近3萬名群眾寄居他鄉,2萬名學生被迫停課,直接經濟損失達31億元。”木蘭溪防洪工程管理處副主任吳俊偉回憶當時的情景,感慨道,“治理木蘭溪,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是群眾的強烈企盼。”

  吳俊偉正是木蘭溪防洪建設的“歷史見證人”。1996年,吳俊偉大學一畢業,就被分配到木蘭溪下游防洪工程籌建處,歷任莆田市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管理處辦公室主任、莆田市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管理處副主任。如今,他是莆田市木蘭溪水利管理處負責人。

  “1998年,國家加大防洪工程建設投入力度,木蘭溪下游防洪工程得以上馬。當年,莆田成立了以市長為總指揮的工程建設指揮部,下設工程建設管理處,具體負責木蘭溪工程的建設和管理。我有幸一畢業就參與工程前期建設,那是我市當年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一號工程’。”吳俊偉回憶道。

  防洪,從修築堤壩開始。“早在1957年,國家水利部就開始規劃整體治理木蘭溪。然而,由於其軟基河道、彎度巨大、沖刷劇烈等一系列世界級技術難題,雖多次提出議題,但均未能開工。”吳俊偉感慨道。

  木蘭溪防洪問題,牽動著時任福建省領導習近平同志的心。他為此傾注心力,曾在短短2個月時間內3次來到木蘭溪防洪工程現場,調研指導解難題。

  1999年12月14日,他帶領省直有關部門領導來莆田調研,到木蘭溪防洪工程張鎮段現場察看施工情況。1999年12月27日,他再次來到木蘭溪防洪工程現場,參加水利義務勞動,為木蘭溪防洪工程開工奠基。“當時正是天寒地凍的時節,冷風陣陣,但習近平同志挖土、裝土,勞動了很久,竟然出汗了。”吳俊偉回憶道。2000年2月13日,習近平同志第三次來到木蘭溪防洪工程,深入工地檢查工程進展情況,指出“治理木蘭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剛開工時,木蘭溪防洪建設工程存在一定難度,需要克服下游淤泥層厚、抗沖刷要求高、地勢條件複雜等問題。如何突破這些老大難問題?

  “我們邀請專家,經過多次論證,並委託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進行物理模擬實驗,最後決定分期分段實施。”吳俊偉說,這道課題的物理模擬實驗當時是全國首例。

  建設木蘭溪防洪工程,不僅要提升蓄洪能力,更要豐富城市生態內涵。莆田市結合“造福工程”,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安置,以減輕水源地和生態脆弱地區環境承載壓力,告別了洪水困擾的苦日子。

  “我也經歷了1973年和1999年的水災,看著老鄉受災,心裡也很難受,一聽說要移民搬遷,我們全家馬上就同意了。”拆遷戶陳禮華說。

  在木蘭溪防洪工程拆遷重建的涵壩水閘的建設中,涉及徵遷新址附近40戶群眾,由於新址地勢較高,這40戶群眾在過去多次水災中受損較小。但是,當這40戶群眾得知徵遷指揮部幹部的來意時,沒有一戶群眾不支持拆遷,拆遷戶陳禮華就是其中之一。

  “正是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使新涵壩水閘的徵遷工作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全部完成,加快了水閘建設進度。”當時負責拆遷工作的吳俊偉回憶說。

  如今,經過多年的努力,木蘭溪下游防洪工程徹底結束了“對洪水不設防”的歷史。新建堤防、修建水閘、堤基防滲、景觀綠化……一系列工序抓緊施工,不斷築牢這道亮麗的“防洪長城”。在改革開放的40年中,木蘭溪實現了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治理目標。2017年,木蘭溪被評為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

  週末,木蘭溪木蘭陂段又迎來許多遊客。木蘭陂紀念館內,郭沫若《詠木蘭陂》詩句“清清溪水木蘭陂,千載流傳頌美詩”,引人共鳴。讓“母親河”變得河清岸綠景美,是一代又一代興化兒女的祈願。如今,這一夢想愈加清晰、走向現實。(中國紀檢監察報通訊員 黃新亮 吳震)

值班主任:林雙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