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兵臨城下,孟獲出兵援助,或蜀主阿斗南逃,是不是個好主意

這得先看一下真實的蠻王孟獲和蜀漢之間是怎麼一回事。諸葛亮為了實現當初隆中對“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的戰略,經過兩年的休生養息,儲備國力,修復因夷陵之戰慘敗而帶來的戰爭創傷,把內政外交都處理好後,決定南征,平定南中諸郡的叛亂,以鞏固後方,為將來的北伐不再有後顧之憂,由此而引出“七擒孟獲”的故事。

《三國演義》在這一段用了大量篇幅,著重描寫了諸葛亮對西南諸部“蠻王”孟獲如何展開攻心為上的戰略,先後對其七擒七縱,最後使其心服口服,這個桀驁不馴的蠻王孟獲率領家眷弟兄心悅誠服地拜倒在諸葛亮面前,賭咒發誓不再反叛。從此南部基本穩定,整個過程至今也令人津津樂道,甚至雲南還有些地方保留著“七擒七縱”的故地。

鄧艾兵臨城下,孟獲出兵援助,或蜀主阿斗南逃,是不是個好主意

那麼問題來了,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南征是在蜀漢建興三年春三月,從成都出發,當年秋天凱旋,就算是十一月回師,整個平叛過程連去帶回只有八個月時間。從四川盆地到雲南中部一千多公里,看看地圖就知道行路之難,何況是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三國時期。

大部隊連帶錙重行軍速度緩慢,單程就得耗費兩個月時間,所以在目標地區的戰爭計劃,準備,實施上只有四個月時間。在這段不長的日子裡,諸葛亮的蜀軍平定的孟獲只是諸多叛亂地區中的一個而已,他們雙方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組織七次戰役。

鄧艾兵臨城下,孟獲出兵援助,或蜀主阿斗南逃,是不是個好主意

再說了,嚴峻的戰略形勢也不允許諸葛亮搞七擒七縱,對於諸葛亮來講,他眼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儘快地解決南征,然後揮師北上去應付蜀漢最大的威脅曹魏。一生唯謹慎的諸葛亮面臨北方隨時的危險,在孟獲身上弄險耽擱時間是不現實的。

《三國志》作者陳壽根本就沒有把七擒七縱的事納入書裡,連孟獲這個人都沒有提及,南征的事在《三國志》裡記載非常簡單,可以說是一筆帶過。諸葛亮在北伐前以武力暫時征服了南部蠻族,至於他們是不是真的心悅誠服,還是一個相當大的問號。

鄧艾兵臨城下,孟獲出兵援助,或蜀主阿斗南逃,是不是個好主意

等到後來曹魏兵臨城下,檢驗諸葛亮南征效果的時刻到來了,劉禪打算逃亡南部,譙周就說去不得。認為那些蠻夷的“臣服”是當年諸葛亮用武力強制性逼出來的,投奔他們實在是不可靠。當初他們歸順後反而還得為蜀漢納稅,更是心存不滿或許還懷仇恨,諸葛丞相回軍後,南部的叛亂還是星星點點從未徹底停止。

可見諸葛亮的“南撫”效果不是一般的差,沒有達到根本的戰略目的,當蜀漢大難臨頭時,南部諸蠻會發兵資助劉禪麼,或者會誠心誠意接受劉禪的流亡政府麼,答案是明顯的,無論是從道義還是利益上,南部諸蠻沒有必要為蜀漢出兵賣命,更不可能從成都接過一個燙手的山芋。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