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中国发展”课开讲 每一堂课都坐满了人

南开大学“中国发展”课开讲 每一堂课都坐满了人

不一样的教育新闻,不一样的解读视角,深受家长和老师欢迎的教育咨询平台。加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撰文 制作:新报记者 刘德胜 通讯员 郝静秋

欢迎朋友圈各种姿势的分享

新教育观察

正值酷暑,南开大学第二公共教学楼B206教室里学生们济济一堂,热情不减——每周一、三上午在这里开设的两个学时的《中国发展》课程深深吸引着他们。这间可容纳150人的阶梯教室,被前来听课的学生坐得满满当当,有些学生没选上就在旁边“蹭课”,而在学校津南校区的公共教学楼C503教室,还有110余名学生同步远程听课。

日前,南开大学利用夏季学期开设“中国发展”课程。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校长曹雪涛,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克欣,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义丹,副校长许京军、朱光磊、李靖,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前校长龚克,八位现任和前任校领导分别走上讲台,从教育、科技、文化、安全、政治、能源、生态文明等角度,回顾中国发展,阐释中国发展,展望中国发展。多位校领导集体给本科生上课,这在南开大学是第一次。

1

课程细节融入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每一堂课都坐满了学生

在为期一个月的授课过程中,8位主讲人分别带来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南开青年的使命担当”“科学家精神与中国发展——从‘两弹一星’谈起”“文化与中国发展——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人的发展安全与大学生健康成长”“中国发展与科技创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社会成员结构变迁”“能源与中国发展”“生态文明:发展历程与青年责任”等主题讲座。

这门课程为什么吸引你?“因为能引领我们思考”,2017级化学学院本科生高榕志在听完龚克——“生态文明:发展历程与青年责任”的讲座后感触很深:“龚克教授说我们这一代是生态化的一代,他给我们梳理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思路,特别是详细介绍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使得我对环境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也坚定了我作为化学学生为环境问题出一份力的信念。”

“中国发展”课程负责人之一、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寿涛介绍,“我们在前期进行了充分的课程设计,各位主讲人按照主线,结合自己的领域展开讲解。课程中,主讲人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融入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2

慕课技术实现两个校区同步开课

强大授课团队保证含金量

本次“中国发展”课程利用慕课技术,实行八里台校区和津南校区同步开课,共有来自18个学院的260余名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

在“中国发展”的第一课上,虽然已经过了午饭时间,不少学生还是“争分夺秒”地就自己的疑问与龚克进行交流:“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践行力怎么提升”“怎么解决发展和保护的矛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是否真的能改进大众的精神文明建设”……

“这样的课堂,老师不再可能照本宣科。”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川勇介绍,主讲人除了聚焦自己的专业领域,还必须对知识背后的历史乃至科学文化都有深厚积累,还要考虑与学生的互动效果,需要主讲人们认真研究课程、专心备课。值得一提的是,本门课程有着强大的授课团队。“这是我们第一次邀请校领导为全校本科生进行通识类课程授课,他们的‘大咖’魅力吸引了很多学生参与,也为我们的教师们开了个好头。”孙寿涛介绍说。

“在‘中国发展’课程所有课时结束时,我们还向全体上课同学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孙寿涛说,“同学们会围绕课程形式、课程内容、课程环节等内容分享自己的体会和建议,我们也想从他们的反馈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期待为大家呈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打造课程思政典范

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合力

近两年,南开大学力图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打造“混合课堂”,鼓励专家、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开发新生通识课程和优质示范课程。“我们计划在下学期,邀请各学院的长江学者和院士们向本科生开设通识课程,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合力,全力打造大思政格局下的课程体系。”李川勇说。

据了解,未来南开大学还计划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立项,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发现活动、建立“课程思政”奖励激励制度等举措,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南开大学“中国发展”课开讲 每一堂课都坐满了人

本文刊登于《每日新报》2018年8月8日11版

南开大学“中国发展”课开讲 每一堂课都坐满了人南开大学“中国发展”课开讲 每一堂课都坐满了人

天津家长互助团

资讯更及时、资源更丰富、活动更好玩!

邀你一起活捉小编、有问必答、红包开抢!

南开大学“中国发展”课开讲 每一堂课都坐满了人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限时开放 等你归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