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中國發展」課開講 每一堂課都坐滿了人

南开大学“中国发展”课开讲 每一堂课都坐满了人

不一樣的教育新聞,不一樣的解讀視角,深受家長和老師歡迎的教育諮詢平臺。加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撰文 製作:新報記者 劉德勝 通訊員 郝靜秋

歡迎朋友圈各種姿勢的分享

新教育觀察

正值酷暑,南開大學第二公共教學樓B206教室裡學生們濟濟一堂,熱情不減——每週一、三上午在這裡開設的兩個學時的《中國發展》課程深深吸引著他們。這間可容納150人的階梯教室,被前來聽課的學生坐得滿滿當當,有些學生沒選上就在旁邊“蹭課”,而在學校津南校區的公共教學樓C503教室,還有110餘名學生同步遠程聽課。

日前,南開大學利用夏季學期開設“中國發展”課程。南開大學黨委書記楊慶山,校長曹雪濤,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楊克欣,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李義丹,副校長許京軍、朱光磊、李靖,南開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前校長龔克,八位現任和前任校領導分別走上講臺,從教育、科技、文化、安全、政治、能源、生態文明等角度,回顧中國發展,闡釋中國發展,展望中國發展。多位校領導集體給本科生上課,這在南開大學是第一次。

1

課程細節融入對學生的價值引領

每一堂課都坐滿了學生

在為期一個月的授課過程中,8位主講人分別帶來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與南開青年的使命擔當”“科學家精神與中國發展——從‘兩彈一星’談起”“文化與中國發展——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人的發展安全與大學生健康成長”“中國發展與科技創新”“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與社會成員結構變遷”“能源與中國發展”“生態文明:發展歷程與青年責任”等主題講座。

這門課程為什麼吸引你?“因為能引領我們思考”,2017級化學學院本科生高榕志在聽完龔克——“生態文明:發展歷程與青年責任”的講座後感觸很深:“龔克教授說我們這一代是生態化的一代,他給我們梳理了生態文明的建設思路,特別是詳細介紹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使得我對環境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也堅定了我作為化學學生為環境問題出一份力的信念。”

“中國發展”課程負責人之一、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壽濤介紹,“我們在前期進行了充分的課程設計,各位主講人按照主線,結合自己的領域展開講解。課程中,主講人在講授知識的同時,也非常注重融入對學生的價值引導。”

2

慕課技術實現兩個校區同步開課

強大授課團隊保證含金量

本次“中國發展”課程利用慕課技術,實行八里臺校區和津南校區同步開課,共有來自18個學院的260餘名學生參與到課程中來。

在“中國發展”的第一課上,雖然已經過了午飯時間,不少學生還是“爭分奪秒”地就自己的疑問與龔克進行交流:“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踐行力怎麼提升”“怎麼解決發展和保護的矛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是否真的能改進大眾的精神文明建設”……

“這樣的課堂,老師不再可能照本宣科。”南開大學教務處處長李川勇介紹,主講人除了聚焦自己的專業領域,還必須對知識背後的歷史乃至科學文化都有深厚積累,還要考慮與學生的互動效果,需要主講人們認真研究課程、專心備課。值得一提的是,本門課程有著強大的授課團隊。“這是我們第一次邀請校領導為全校本科生進行通識類課程授課,他們的‘大咖’魅力吸引了很多學生參與,也為我們的教師們開了個好頭。”孫壽濤介紹說。

“在‘中國發展’課程所有課時結束時,我們還向全體上課同學佈置了一份特殊的‘作業’”,孫壽濤說,“同學們會圍繞課程形式、課程內容、課程環節等內容分享自己的體會和建議,我們也想從他們的反饋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期待為大家呈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3

打造課程思政典範

形成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合力

近兩年,南開大學力圖打破傳統學科界限,打造“混合課堂”,鼓勵專家、教授根據自己的研究專長,開發新生通識課程和優質示範課程。“我們計劃在下學期,邀請各學院的長江學者和院士們向本科生開設通識課程,推動課程思政教學工作,形成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合力,全力打造大思政格局下的課程體系。”李川勇說。

據瞭解,未來南開大學還計劃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立項,通過開展“課程思政”發現活動、建立“課程思政”獎勵激勵制度等舉措,推動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政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南开大学“中国发展”课开讲 每一堂课都坐满了人

本文刊登於《每日新報》2018年8月8日11版

南开大学“中国发展”课开讲 每一堂课都坐满了人南开大学“中国发展”课开讲 每一堂课都坐满了人

天津家長互助團

資訊更及時、資源更豐富、活動更好玩!

邀你一起活捉小編、有問必答、紅包開搶!

南开大学“中国发展”课开讲 每一堂课都坐满了人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添加關注

限時開放 等你歸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