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十大戰爭,貫穿華夏5000年,你都知道嗎?你應該知道

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戰爭的歷史。中華民族自炎黃以來至今4600年,期間發生過無數戰爭,其原因有:利益的爭奪,階級的矛盾,領土的擴張,個人慾望等等,根本原因是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作用。古代的戰爭雖然帶來經濟的損耗,人員的傷亡,但也促進了民族的融合,階級的更替,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以及政治文化的發展。按對社會的發展和貢獻,以及對一個王朝生死存亡的作用來論,排出了中國歷史上十個最重要的戰爭,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涿鹿之戰 牧野大戰 長平之戰 鉅鹿之戰 垓下之戰

赤壁之戰 滅東突厥之戰 岐溝關之戰 鄱陽湖之戰 一片石之戰

古韻國學1、 涿鹿之戰

中國歷史上十大戰爭,貫穿華夏5000年,你都知道嗎?你應該知道

戰爭時間:約公元前2500

戰爭對手:炎黃部落(黃帝)VS東夷集團(蚩尤)

戰爭結果:炎黃部族獲得勝利,華夏集團收復中原

戰爭背景:原始社會中晚期,距今約4600餘年前,在當時廣袤的地域內逐漸形成了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其中華夏集團以黃帝、炎帝兩大部族為核心。它們分別興起於今關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經融合後,遂沿著黃河南北岸向今華北大平原西部地帶發展。與此同時,興起於黃河下游的今冀、魯、豫、蘇、皖交界地區的九夷部落(東夷集團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領袖蚩尤的領導下,以今山東為根據地,由東向西方向發展,開始進入華北大平原。這樣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之間的一場武裝衝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戰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爆發的。

戰爭過程:

當時蚩尤族集結了所屬的81個支族(一說72族),在力量上佔據某種優勢,所以,雙方接觸後,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勢眾、武器優良等條件,主動向黃帝族發起攻擊。黃帝族則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龍、鴞等為圖騰的氏族,迎戰蚩尤族,並讓“應龍高水”,即利用位處上流的條件,在河流上築土壩蓄水,以阻擋蚩尤族的進攻。

 戰爭爆發後,適逢濃霧和大風暴雨天氣,這很適合來自東方多雨環境的蚩尤族展開軍事行動。所以在初戰階段,適合於晴天氣環境作戰的黃帝族處境並不有利,曾經九戰而九敗(九是虛數,形容次數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過去,天氣放晴,這就給黃帝族轉敗為勝提供了重要契機。黃帝族把握戰機,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勢向蚩尤族發動反擊。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風大作,塵沙漫天,吹號角,擊鼙鼓,乘蚩尤族部眾迷亂、震懾之際,以指南車指示方向,驅眾向蚩尤族進攻,終於一舉擊敗敵人,並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區)擒殺其首領蚩尤。涿鹿之戰就這樣以黃帝族的勝利而宣告結束。戰後,黃帝族乘勝東進,一直進抵泰山附近,在那裡舉行“封泰山”儀式後方才凱旋西歸。同時“命少皞清正司馬鳥師”,即在東夷集團中選擇一位能附眾的氏族首長名叫少皞清的繼續統領九夷部眾,並強迫東夷集團同自己華夏集團互結為同盟。

 戰爭評價:中華民族開始形成的源頭之戰。涿鹿戰爭之後,使華夏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自涿鹿戰爭後,黃帝則乘戰勝之餘威,繼續對四方大事征討。久而久之,周圍許多氏族不是歸順華夏族,就是被華夏族同化。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部族首領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並被逐步神化。從這時起,世界上第一個中央有共主的國家建立起來了。中華民族開始形成了,從此以後,人們都尊稱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古韻國學2、 牧野之戰

戰爭時間:公元前1046年2月

 戰爭對手:周武王VS商紂王

 戰爭結果:紂王兵敗自焚,周滅商

戰爭背景:商朝自商湯滅夏建立,經歷600多年後,傳位至第31位國王帝辛(商紂王)時,已是危機四伏。政治上帝辛耗巨資建鹿臺、矩橋,造酒池肉林,使國庫空虛。寵信愛妃妲己以及飛廉、惡來等一幫佞臣,妄殺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諸侯臣屬紛紛離叛。軍事上帝辛致力於用兵於東南夷族,雖然戰爭取得了勝利,俘虜了“億兆(上百萬)夷人”,帝辛也被譽為“百克(百戰百勝)”,但商軍主力遠征東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空虛,無兵可守。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武王繼位後,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繼續利用商朝暫時無暇西顧的良機向東擴張。公元前1048年,牧野之戰前兩年,周武王曾觀兵於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史記》中說“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其實不是“不期而會”,根據甲骨文所揭,此次出兵早有聯絡,關中和江漢間的許多方國都有參與,但諸侯恐怕並無八百之多,從牧野之戰的情況看,基本上都是西南方的羌、戎各國。

而此時的商朝發生了激烈的內亂。帝辛殺了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個伯父箕子,另一些被牽連的貴族如微子等則審時度勢,投奔了周國。武王無疑從來奔的殷商貴族那裡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機密情報。時機已經成熟,武王決定出兵伐商,同時通知在盟津的與盟諸侯一起出兵。

伐商的戰略計劃是:趁商朝主力軍滯留東南之際,精銳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王畿,擊潰朝歌守軍,一舉攻陷商都,佔領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權,讓殘餘的商人及其附屬方國的勢力群龍無首,然後各個擊破。

戰爭過程: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指揮聯軍進攻商紂王的周武王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4.5萬人,不少方國的國君親自趕來。聯軍於2月26日佈陣未完就下了雨,史稱聯軍共有“六師”。後來聯軍冒雨繼續東進從汜地(今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渡河水(黃河,一說由孟津渡河)後,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輝縣西北)折而東行。27日清晨,周武王莊嚴誓師說:“俗話說,母雞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現在紂王只聽信婦人之言,連祖宗的祭祀也廢棄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卻讓逃亡的奴隸擔任要職,讓他們去危害貴族,擾亂商國。今天,我姬發是執行上天的懲罰!……戰士們,努力呀!”,周軍將士們士氣大振,即為《尚書》所記載之“牧誓”。28日拂曉,聯軍進至牧野。《詩經》記載:“牧野洋洋,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期清明” 。

然而,遠方前來阻截的商軍陣形也漸漸顯出輪廓。本來鬥志昂揚的將士們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氣:商軍幾乎要一直排到天邊,一面面旗幟一望無際。雖然不知道對方確切有多少人,但要遠遠多過聯軍。聯軍將士剛剛鼓起的勇氣又快要低落了。朝歌方面,第一批緊急軍情前腳剛傳到,聯軍自己後腳就跟著來了,著實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朝歌城內沒有足夠的精兵可以破敵,而且也沒有可用的戰車,單靠步兵,很難和衝擊力強大的戰車陣相抗衡,更何況周軍士氣正銳。帝辛驚聞周軍來襲,只好倉促武裝大批奴隸、戰俘,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根《史記》記載,帝辛出動的總兵力有七十萬人,另一些文獻記載是十七萬。

周軍先由呂尚率數百名精兵上前挑戰,震懾商軍並衝亂其陣腳,然後周武王親率主力跟進衝殺,將對方的陣形徹底打亂。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全無鬥志,紛紛倒戈,再加上身後聯軍的戰車、甲士、步兵一層層的進攻,帝辛的最後一道陣線也守不住了,不得不快馬加鞭,逃離戰場。商軍殘餘的抵抗仍然持續了一天,但已無力挽回局面。帝辛見大勢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臺,”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商朝正式滅亡。周武王趕到鹿臺時,用“輕呂”擊刺帝辛的屍體,並親自斬其頭顱懸旗示眾。

牧野之戰並沒有完全消滅商朝,但事實上,牧野之戰後,商紂王自殺,商朝可以說是已經滅亡了。

戰爭評價:中華文化形態的定鼎之戰。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闢了道路。從此,綿延三千年、兼收幷蓄,至今仍充滿生機的傳統中華文化,終於成為人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至關重要的一極,揮就出至上榮光與慘痛磨難並存的、恢宏歷史畫卷。

古韻國學3、 長平之戰

戰爭時間:公元前260年4月~9月

戰爭對手:秦軍(白起)VS趙軍(趙括)

戰爭結果:秦軍大勝,坑殺40萬降卒

戰爭背景:戰國末年,強大的秦國不斷通過戰爭,兼併東方各國。秦昭王聽從範睢"遠交近攻"的策略,首先向韓國發起連續進攻。秦昭王四十二年,伐韓,取少曲(今河南濟源市東北少水彎曲處)、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四十三年攻取韓的陘(今山西曲沃東北)。四十四年攻取韓太行山以南的南陽地,企圖截斷韓的上黨與本土的聯繫。四十五年攻取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等10 城,把韓國的上黨與本土聯繫完全截斷了。韓王讓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獻給秦國以求秦息兵。馮亭不聽,卻決定把上黨郡17 縣獻給趙國。此時趙國的惠文王已死,由其子孝成王繼位。孝成王想得到這片土地,徵求臣下的意見,平陽君趙豹主張不受,因為會引起秦國來攻,平原君趙勝與趙禹主張接受。結果趙國接受馮亭獻地,趙封馮亭為華陽君,官民賜爵三級。趙國於是派軍隊取上黨,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以防備秦軍來攻。這樣戰國時期最大最殘忍的一次戰爭的導火線就點燃了起來。

戰爭過程:現在上黨地入了趙,秦當然不甘心,於是立即派左庶長王齕攻趙長平。趙將廉頗知秦遠道來攻,欲速戰,就採用堅壁高壘以待秦軍疲睏,然後再反擊的策略。廉頗堅守3年不出擊,秦軍不能進。趙孝成王多次派人責讓廉頗出戰,範睢又派人用重金到趙國行反間計,稱秦軍只怕馬服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將要降秦了。趙王中秦計,於是派趙括代替廉頗為將。

趙括取代廉頗後,全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針。秦國聽到趙括已代替廉頗,於是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王齕為副將,下令軍中絕對保密。趙括到後,求勝心切,立即派兵出擊,秦軍佯裝敗走。趙軍追趕,陷入白起設置的包圍圈中。秦軍把趙軍包圍後,將其糧道斷絕。趙軍只得在包圍圈中築工事堅守,以待援軍。秦昭王聽到後,趕到河內,賜民爵一級,把15歲以上的壯丁全部徵發到長平助戰,用來堵塞趙國的援軍及糧道。趙軍被圍困46天,草糧斷絕,趙士卒"陰相殺食"。趙軍分為4隊,輪番向外衝擊,都不能突圍。趙括親自出戰,被秦軍射死,趙軍於是大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白起認為趙士卒反覆無信,於是夜裡將降卒全部坑殺,只放走240人歸趙報信。這次戰爭,秦軍前後斬殺趙國士卒達45萬,坑殺降卒40餘萬人。趙國這次壯者盡死長平,國力大損。它繼齊國之後,也從此衰落下去,再不能同秦國一爭高低了。

戰爭評價:中華2000年鐵血帝制的定鼎之戰。此場戰爭,發生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此戰後,山東諸侯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從而只剩下時間問題。長平之戰是從春秋、戰國五百年列國林立、割據混戰,過渡到中央集權統一國家的決定性戰役。對中國歷史走向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催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的大帝國。

古韻國學4 、鉅鹿之戰

戰爭時間:公元前207年12月

戰爭對手:楚軍為首的義軍(項羽)VS秦軍(章邯、王離)

戰爭結果:義軍以少勝多,全殲秦王離20萬,迫降秦章邯20萬

戰爭背景:秦始皇統一六國,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是有積極推動意義的。但是秦王朝建立後,對人民實施殘酷的剝削和壓迫,賦役繁重,刑政暴虐,這就導致了社會矛盾的全面激化。終於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爆發了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九月,項梁、項羽和劉邦相繼在吳中(今江蘇蘇州)、沛縣(今屬江蘇徐州)聚眾起義。被秦所滅亡的六國舊貴族也乘機起兵,出現了天下反秦的形勢。

秦王朝統治者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進行垂死掙扎,調動軍隊,鎮壓農民起義。其中最為兇悍的一支,便是少府章邯統率的部隊。章邯軍作為秦軍的主力,與農民軍兇狠拼殺,首先鎮壓了陳勝、吳廣起義軍,旋即擊滅齊王田儋、魏王咎等武裝勢力,接著其又調轉兵鋒,撲向項梁等人率領的楚地起義軍主力。章邯率20餘萬秦軍北上攻趙,並調原駐上郡的王離部20萬秦軍南下,圍困趙王歇於鉅鹿(今河北平鄉)。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紮在鉅鹿城北,沒有人敢前去迎戰。

戰爭過程:秦二世二年後九月(閏月),楚懷王以卿子冠軍宋義為上將軍,魯公項羽為次將,亞父范增為末將,率軍數萬北上以解鉅鹿之困。

楚國援趙大軍進至安陽(現在山東曹縣東南)後,宋義稱最好等秦趙兩敗俱傷後楚軍再收漁人之利,故逗留46天不前進。十一月,項羽痛斥宋義並殺死了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楚軍也歸其指揮。

十二月,項羽率楚軍到達鉅鹿縣南的黃河(一說為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萬義軍渡過河,援救鉅鹿。二將渡河後初戰小勝,趙將陳餘又催促進兵。接著,項羽率領全軍渡過黃河(一說為漳水),命令全軍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鉅鹿,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

項羽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越戰越勇。經過九次激烈戰鬥(其中九指多次),大敗秦軍。齊、燕、魏等各路救趙軍隊皆作壁上觀,待楚軍大破秦軍時,紛紛也衝出營壘助戰。秦二世三年端月(即正月,秦避始皇諱改正月為端月),楚軍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困鉅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戰爭評價:鉅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經此一戰,秦朝已名存實亡。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

古韻國學5、 垓下之戰

戰爭時間:公元前202年十月

戰爭對手:漢聯軍(劉邦、韓信、英布)VS楚軍(項羽)

戰爭結果:漢軍勝利,斬首楚軍8萬,項羽自殺

戰爭背景: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四年八月,項羽、劉邦在滎陽、成皋已相持兩年多。項羽因腹背受敵,少食無助,被迫與劉邦訂立和,以鴻溝(古運河名)為界,東歸楚、西屬漢。九月,項羽按約東歸。劉邦採納張良、陳平建議,乘項羽無備,楚軍飢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並約韓信從齊地(今山東),彭越從梁地(今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因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楚軍反擊,漢軍大敗。為調動韓信、彭越,劉邦劃陳(今河南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東東阿南)。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營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

戰爭過程: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嬰引兵進佔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誘降了守將、楚大司馬周殷,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一說在今河南鹿邑縣境內),築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軍力,此時楚軍尚有約十萬人。

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漢軍參戰兵力已超過60萬人,十二月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親率漢軍發動攻勢,初戰進攻受挫後退,在楚軍準備追擊時漢軍左右兩翼迂迴夾擊楚軍,兩軍短兵相接陷入膠著,這時韓信帶領大軍翻身再戰,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楚軍雖敗,但漢軍亦傷亡慘重,僵持中,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史記》中交代因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衝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後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戰爭評價: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因其規模空前,影響深遠,被列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戰役之一,有“東方的滑鐵盧”之譽。

古韻國學6、 赤壁之戰

戰爭時間:公元208年

戰爭對手:孫劉聯軍(周瑜、劉備)VS曹軍(曹操)

戰爭結果:孫劉聯軍勝利,曹軍傷亡過半

戰爭背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其時曹操於官渡擊敗袁紹,後又敗袁紹三子,袁熙袁譚袁尚及北方少數民族烏桓,黃河以北遂落入曹操之手,展望北方僅餘西北馬騰。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欲吞併江南、統一天下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作向南方進軍的準備。當時長江以南的諸侯主要有荊州劉表,東吳孫權,益州劉璋,以及漢中張魯。七月,親統大軍10餘萬南征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而劉備此時在汝南,於新野戰敗,逃亡江夏,本棲身劉表,然荊州軍事實力本就不足以抵抗曹操,八月,荊州牧劉表病亡,次子劉琮請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衝、鬥艦,悉歸曹操所有,曹軍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省)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

面對當時嚴峻的局勢,劉備決定聯吳抗曹,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後,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共謀抗曹大計。當時東吳部分謀臣懾於曹軍號稱80萬的聲勢,主張議和,孫權在和戰之間猶豫不決,魯肅於是勸孫權招周瑜還,周瑜一回來便為孫權分析了曹軍的劣勢,讓孫權堅定了抗曹的決心。孫權即命周瑜為左督,統軍三萬,程普為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與劉備進駐夏口。是年冬,孫劉聯軍自夏口溯江而上,與曹軍相遇於赤壁。

戰爭過程:周瑜率領軍隊在樊口與劉備會合。然後兩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曹軍當時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編水軍及新附荊州水軍難以磨合,士氣明顯不足,因此初戰被周瑜水軍打敗。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隔長江與曹軍對峙。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將黃蓋於是建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至戰日,黃蓋準備了十艘輕利之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赤幔偽裝,上插旌旗龍幡。當時東南風急,十艘船在中江順風而前,黃蓋手舉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刻之間,煙炎張天,曹軍人馬燒、溺死者無數。在對岸的孫劉聯軍橫渡長江,趁亂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回,當即自焚剩下的戰船,引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一直尾隨追擊。此戰中曹軍傷亡過半,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於當陽。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戰爭評價:三國鼎立的的奠定之戰。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曹、劉、孫三家爭奪荊州之戰揭開序幕,從此開創了三國鼎立的的局面。

古韻國學7 、滅東突厥之戰

戰爭時間:公元629年11月~630年3月

戰爭對手:唐軍(李靖)VS東突厥軍(頡利可汗)

戰爭結果:唐軍大勝,滅東突厥國

戰爭背景:自隋朝開皇三年突厥汗國分裂之後,東突厥汗國就南下臣服於隋朝,並且和隋朝一起對抗在中亞地區獨霸一方的西突厥汗國。隋末唐初,啟民可汗之子始畢可汗即位成為東突厥的可汗。當時中原的隋朝政府因為起義軍和軍閥此起彼伏,混戰不休,因此無暇顧忌北方的突厥部落。始畢可汗乘機脫離了隋朝,開始迅速崛起。唐高祖李淵於618年在太原起兵,參與對中原的爭奪。當時他用空城計嚇退過來犯的突厥軍隊。但是李淵仍然明白自己無法於突厥騎兵抗衡,因此差遣劉文靜出使東突厥,向突厥上表稱臣。當時李淵與始畢可汗的約定是,唐軍攻下的地區,土地人民歸李淵,金銀財富歸始畢可汗。總的來說,唐軍處於弱勢。李淵和李建成甚至想過要遷都以避免被突厥圍殲。

公元626年,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奪得唐朝的帝位。東突厥頡利可汗趁著李世民尚未將薛萬徹、羅藝等李建成餘部剷除乾淨,命拔野古部和同羅部的騎兵圍攻烏城,牽制住程知節、徐世勣和屈突通的唐軍主力,他自己則協同其弟突利可汗以及鐵勒首領契苾何力率20萬大軍南下,兵鋒直指長安城。後來,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在渭水便橋上斬白馬為盟。李世民將此事視為警告,因此從他即位開始,就著手準備滅東突厥。渭水會盟後,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以增強國力,在軍事上積極備戰。東突厥次汗突利可汗因長期受頡利可汗壓制排擠,也暗中與唐聯絡,表示願意歸附。唐反擊突厥的條件已經成熟。

戰爭過程:公元629年,太宗以突厥進攻河西為藉口,詔命兵分六路出兵剿滅東突厥。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尉遲敬德、蘇定方為副,率領中軍;幷州都督英國公徐世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張公瑾、高甑生為副,由東路率主力直接進攻東突厥腹地;華州刺史霍國公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秦叔寶為副,在西路順黃河前進,與李靖、徐世勣遙相呼應;禮部尚書任城郡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為副,從靈州往西北挺進;檢校幽州都督衛孝傑為恆安道行軍總管,程知節為副,鎮守燕雲地區防止突厥軍隊東逃;靈州大都督駙馬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段志玄為副,借道東北出擊突厥後方,監視突利可汗。十餘員大將共率兵10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6路反擊突厥。

次年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與徐世勣會合,相與定謀,認為頡利雖敗,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於薛延陀等部,則很難追殲;今唐儉在突厥,頡利懈而不備,如選精騎襲之,可不戰而擒之。副將張公瑾怕這麼做會使唐儉等人身陷險地,李靖說只要能剿滅突厥,唐儉等人根本不用去考慮。於是李靖令徐世勣統大軍繼後,親率精騎萬名,各備20天口糧,連夜出發,向鐵山疾馳。李靖軍冒雪至陰山,遇突厥營帳千餘,盡俘之以隨軍。頡利見唐使前來撫慰,以為安然無事,未加戒備。初八,李靖派偏將蘇定方率200騎兵為前鋒,在濃霧掩護下銜枚疾進,至頡利牙帳七里才被發現。蘇定方長驅直入攻下了突厥頡利可汗的牙帳,頡利乘千里馬西逃。李靖率大軍跟進,突厥軍潰散,被殲萬餘人,被俘男女10餘萬。唐儉、安修仁趁亂脫險而歸。

頡利可汗在陰山被擊敗後,倉皇由雲中向西逃竄,意圖投奔吐谷渾國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國王麴文泰。在半路上,部將大多叛逃。其子疊羅施也與他走散。不久,身邊只剩下數十騎兵的頡利可汗迎頭撞上了李道宗的大同軍。一番激戰後,唐將張寶相將頡利可汗擒獲。李世民沒有殺死頡利可汗,而是封他為歸義王、右衛大將軍,讓他在長安度過餘生。突利可汗隨後歸降,被封為北平君王。突厥大將執失思力、阿史那杜爾、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等悉數歸降,都受到唐朝的重用。真珠可汗夷男也上表表示歸順。

戰爭評價:中原農業文明對北方草原文明的再次戰略勝利。此戰過後,突厥對中原的襲擾得到了遏制,還對周圍的其他少數民族政權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從而保障了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給後來的開元盛世創造了安定的環境;同時增廣了唐的北方統治面積,為後來的北庭都護府的建立提供了條件,也為後來的殲滅西突厥創造了機會。

古韻國學8、 岐溝關之戰

戰爭時間:公元986年5月

戰爭對手:宋軍(曹彬)vs 遼軍(蕭太后)

戰爭結果:宋軍慘敗,步入數百年被動挨打之歧路。

戰爭背景:公元982年,遼景宗去世,遼軍即停止南侵。雙方處於休戰狀態。不過在此期間,宋太宗一直在準備二度北伐,以收復幽州,報仇雪恥。986年,宋知雄州(今河北雄縣)賀令圖等上言,說遼主少國疑,母后專權,寵臣用事,國人怨疾,建議乘此機會,直取幽雲。其實這時遼統治集團君臣協和,政治賢明,並不存在什麼可乘之機。但趙光義卻信以為真,不顧參知政事李至的反對,不顧糧草、軍械缺乏、北伐準備不足、開戰勝算不多的實際情況,不和宰相商量,即決定對遼用兵,兵分三路,大舉北伐。

戰爭過程:是年正月,宋太宗趙光義部署三路進擊:東路以曹彬任幽州道行營前軍馬步水陸都部署,崔彥進為副,率兵10餘萬,由地形平坦開闊的雄、霸(今河北雄縣、霸州)地區北進,趨固安(今屬河北)、涿州;另以米信為幽州西北道行營馬步軍都部署,率一部兵力經新城(今河北新城東南)並趨涿州。中路以田重進為定州路都部署,率數萬兵自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北趨飛狐(今河北淶源),攻取蔚州(治靈仙,今河北蔚縣)。西路以潘美為雲、應、朔路行營馬步軍都部署,楊業為副都部署,率軍自代州(今山西代縣)越恆山出雁門關,攻取寰(治寰清,今山西朔州東北馬邑)、朔、應(今山西應縣)、雲(治雲中,今山西大同)諸州。遼承天太后蕭綽聞訊,決定以騎兵之長和平坦廣闊的有利地形,集中主力先破宋東路軍,再移師逐個擊破。遂部署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部先趨涿州阻擊,繼以東京留守耶律抹只率軍馳援幽州;自與聖宗率精騎數萬進抵駝羅口(今北京南口附近)應援。同時,以北院樞密使耶律斜軫為山西兵馬都統,率軍進援山後,阻擊宋中、西兩路軍東進。命林牙(官職)勤德守平州(今河北盧龍)海岸,以防宋軍由海上襲擊側後。

三月初,宋軍開始進攻。西路軍出雁門關西口北上,克寰、朔二州後,轉破應州,北取雲州;中路軍克飛狐,分兵一部圍靈丘(今屬山西),以大部兵力于飛狐北擊敗遼援軍後,直取蔚州。至四月中旬,西線已攻佔山後要地。此時,東路曹彬部亦克固安、涿州。耶律休哥在援軍未到之前,避免與宋軍爭鋒;晝出精銳虛張聲勢,夜遣輕騎襲擾,暗潛部分兵力設伏宋軍側後,斷其糧道,疲憊宋軍。曹彬10萬軍佔據涿州僅旬餘,即迫於糧草不濟而退兵。至白溝(今河北新城東南)被太宗傳令即止,嚴令其緣白溝河趨新城,與米信部會合,養精蓄銳,待中、西兩路會師,再北進取幽州。曹彬率軍抵新城後,由於部眾求功心切,未及中、西路會師,即又孤軍冒進,往攻涿州。時值酷暑,又遭耶律休哥沿途阻擊,推進艱難、遲緩,復抵涿州時,士氣已疲乏不堪。這時,蕭太后已率軍進抵涿州東,與耶律休哥形成對宋軍鉗擊之勢。曹彬見勢不利,引軍冒雨南撤。耶律休哥率精騎馳追。五月初三,於岐溝關大敗宋軍,曹彬領潰軍逃至拒馬河,連夜搶涉,慌亂中人馬相踏,傷亡甚眾。殘部退營易水南又被遼軍追及,士卒驚遁,被殺數萬,餘眾奔往高陽(今河北高陽東)。

七月初,遼移師西線,以10萬大軍實施反攻,連下蔚州、飛狐。宋太宗以東路主力潰敗,無法實現合圍幽州意圖,急令中路軍撤守定州,西路軍退屯代州。未幾,又令西路軍出代州掩護雲,應、寰、朔四州民眾內遷。時遼軍已佔據寰州,副帥楊業力主分兵應州,誘遼軍向東,另以強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南),阻擊遼軍,以保民眾安全南撤。監軍王倪及潘美不納楊業建議,逼其出雁門直趨朔州出戰。及戰失利,回師陳家谷口(今山西寧武北),潘美、王倪已違約先撤。楊業孤軍奮戰,負傷被俘,絕食而死。至此,宋三路大軍皆敗,所取州縣復失。

戰爭評價:中原文明轉入全面消極戰略防禦的開端。奪回幽雲十六州,取得對中原家天下的地理拱衛權,始終是大宋太祖畢生未曾圓滿的夙願;更是深知其中巨大艱險的宋太宗所以寧可與民休息、八載隱忍不發的原因。為此,太宗厲兵秣馬,殫精竭慮,紙上週密謀劃,自信萬無一失之時,以老成持重的名將曹彬為帥,舉全國精銳,以雷霆之勢,步步為營,直指幽州。然事與願違,被太宗弱智的軍事理念多方掣肘的曹彬,面對靈活機動、指揮自如的遼國鐵騎,力戰崩盤,折了老英雄的一世英名。“岐溝之蹶,終宋不振”。從此,宋對遼失去了戰略進攻能力,被迫轉取戰略防禦。

古韻國學9 、鄱陽湖之戰

中國歷史上十大戰爭,貫穿華夏5000年,你都知道嗎?你應該知道

戰爭時間:公元1363年8月30日-10月4日

戰爭對手:明軍(朱元璋)V漢軍(陳友諒)

戰爭結果:朱元璋獲得勝利,陳軍死傷過半,陳友諒陣亡,5萬餘陳軍降。

戰爭背景: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陳友諒襲殺倪文俊,自稱宣慰使,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起兵攻下江西諸路。迎徐壽輝遷都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陳友諒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建都江州,國號漢,年號大義。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東伐朱元璋,並在途中殺徐壽輝,自立為大漢皇帝。陳沖破朱元璋長江太平防線,兵臨集慶(今南京)城下。陳朱雙方在集慶城西北的龍灣展開惡戰,不巧江水落潮,百艘鉅艦擱淺,陳友諒大敗,逃走江州(九江)。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再出兵進圍攻江西洪都(今南昌),水陸兩軍號稱60萬人,陳友諒還動用水陸兩棲作戰,水船使用高大但是遲緩的樓船,卻圍攻洪都不下,朱元璋在七月親率20萬人救洪都,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大軍來援,即撤洪都之圍,東出鄱陽湖迎戰。一場規模空前激烈異常的生死大決戰,就此在鄱陽湖面展開。

戰爭過程:二十日,兩軍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陽湖內)湖面遭遇。時陳軍鉅艦聯結佈陣,展開數十里,“望之如山”,氣勢奪人。朱元璋針對其鉅艦首尾連接,不利進退,將己方艦船分為20隊,每隊都配備大小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神機箭和弓弩,下令各隊接近敵艦時,先發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敵艦時再用短兵器進行格鬥。

次日,雙方展開激戰。朱軍大將徐達身先士卒,率艦隊勇猛衝擊,擊敗陳軍前鋒,斃敵1500人,繳獲鉅艦一艘。俞通海乘風發炮,焚燬陳軍20餘艘艦船,陳軍被殺和淹死者甚眾。但朱軍傷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艦擱淺被圍,險遭不測。戰鬥呈膠著狀態。從早晨至日暮,雙方鳴金收兵,戰鬥告一段落,雙方互有傷亡,不分勝負。

二十二日,朱元璋親自率領水師出戰。但陳艦巨大,朱軍艦小不能仰攻,接連受挫。這時朱元璋及時採納了部將郭興建議,決定改用火攻破敵。黃昏時分湖面上吹起東北風,朱元璋選擇勇敢士兵駕駛7艘漁船,船上裝滿火藥柴薪,迫近敵艦,順風放火,風急火烈,迅速蔓延。一時烈焰飛騰,湖水盡赤,轉瞬之間燒燬陳軍數百艘鉅艦,陳軍死傷過半,陳友諒的兩個兄弟及大將陳普略均被燒死。朱元璋揮軍乘勢發起猛攻,又斃敵2000餘人。二十三日,雙方又有交鋒,陳友諒瞅準朱元璋旗艦展開猛攻。朱元璋剛剛移往他艦,原艦便被陳軍擊碎。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領6艦突入陳軍艦隊,勇敢馳騁,勢如游龍,如入無人之境。朱軍士氣大振,發起猛烈攻擊。最後,陳軍不支敗退,遺棄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陳友諒只得收攏殘部,轉為防禦,不敢再戰。

當天晚上,朱元璋乘勝進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陳友諒亦退保諸磯(今江西星子南)。兩軍相持3天,陳軍屢戰屢敗,形勢漸越不利。陳友諒兩員大將見大勢已去,於是投降了朱元璋,陳軍內部軍心動搖,力量更加削弱。陳友諒又氣又惱,下令把抓到的俘虜全部殺掉以洩憤。而朱元璋卻反其道而行之,將俘虜全部送還,並悼死醫傷,瓦解陳軍士氣,從而大得人心。陳軍內部分崩離析,士氣更加低落。朱元璋判斷陳軍可能突圍退入長江,乃移軍湖口,在長江南北兩岸設置木柵,置大舟火筏於江中,又派兵奪取蘄州、興國,控制長江上游,堵敵歸路,待機殲敵。

經過1個多月的對峙,陳友諒被困湖中,軍糧殆盡,計窮力竭。於是孤注一擲,冒死突圍。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圍,企圖進入長江退回武昌。行至湖口時,朱軍以舟師、火筏四面猛攻,陳軍無法前進,復走涇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擊,左衝右突,打不開生路,陳友諒中箭而死,軍隊潰敗,5萬餘人投降。

戰爭評價:鄱陽湖之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南部中國在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是明王朝建立的關鍵性事件。之後,明軍能夠馬上著手吞併江西,並最後拿下湖南和湖北。明的人口因此擴大了兩倍,長江地區在1360年的那種持久不決的勢均力敵的局面就被排除了。此戰的勝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礎,併為以後的北伐和攻滅元朝,統一全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古韻國學10 、一片石之戰

中國歷史上十大戰爭,貫穿華夏5000年,你都知道嗎?你應該知道

戰爭時間:公元1644年4月

戰爭對手:大順軍(李自成)vs明清聯軍(吳三桂 多爾袞)

戰爭結果:大順軍潰敗,成就大清入主中原之路

戰爭背景: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在經過與李自成起義軍的長期戰鬥之後,明軍主力損失殆盡。此時,李自成起義軍又師出西安,北渡黃河,很短時間內,連下臨汾、太原、真定、宣府、大同,矛頭所向直指明朝政府的京師——北京。面臨覆亡命運的明朝政府,便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吳麟徵等先後上疏,要求撤寧遠之師以入衛京城。

崇禎皇帝先於二月間召見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詢問吳三桂的兵力情況,並將吳襄提升為中軍府都督,而後,又於3月5日將吳三桂加封為平西伯,飛檄急調其入衛京師。在北京發出撤兵通知後,不過十天,吳三桂便將寧遠兵民五十萬眾撤至山海關。接著,又自山海關率師進京,二十日抵達永平。吳三桂於3月23日抵達薊州時,始得知李自成進京和崇禎皇帝吊死的消息,不久,在京的絕大多數明朝官員投降李自成的消息也紛紛傳來。

面對敵我懸殊的軍事、政治形勢,吳三桂最初決定投降李自成,同時,李自成也派人到吳三桂軍中勸降,吳三桂遂“決意歸李”,率領所部繼續西進,並且還於所過途中,大張告示,宣稱進京“朝見新主”。

從三月二十五日開始,農民軍領導人劉宗敏、李過等便開始對俘獲的明朝官員進行拷夾、追贓等行動,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在被拷夾之列。這一行動導致詆譭、攻擊農民軍的流言蜚語開始像瘟疫一樣從北京傳往外地。吳襄也私下致書吳三桂,要他“亟來救父”。這不能不使吳三桂認為李自成的招降不過是一場騙局,是想誘己進京,再行消滅。因此他立即停止西進,率部重返山海關,促使吳三桂降而復叛的還有吳三桂之妾陳圓圓被擄的問題。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起義軍決裂,使得吳三桂處於腹背受敵的局面。山海關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場惡戰迫在眉睫。山海關之東,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敵——強大的清兵。為圖生存,吳三桂被迫把目光轉向了雄踞東北的清朝政權。

四月初六日,李自成增派萬人東援並運大炮出城,兩天以後,又“發數萬騎東行”。這些消息,當在十日前後傳至山海關。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被迫改變初衷,由不許清兵自山海關進關轉而迫切要求其自山海關進兵,以與即將到來的農民軍作正面的交鋒,這對清軍來說可謂天賜良機,多爾袞便立即決定全部軍隊折而向南。次日,又迅速覆信吳三桂,告以共棄前嫌,許諾“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世世子孫,長享富貴”。為了共同鎮壓農民起義軍,清、吳之間的聯合陣線就這樣初步形成。

戰爭過程: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率六萬大軍奔向山海關。此時,被年初以來的一系列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李自成,對當時軍事對峙的嚴重性是估計不足的。在他看來,不但自己的軍事實力遠遠超過吳三桂,而且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及其家屬,也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吳三桂不是在大兵東向途中卷甲歸降,也一定會在戰爭中被輕而易舉地消滅。對於吳三桂勾結清兵入關的現實可能性,則更是連想也不曾想。因此,在大軍出發之時,他還攜帶了崇禎帝的兩個兒子和吳襄隨行,把政治上招降吳三桂作為此行的主要目的。李自成的這種輕敵麻痺思想和政治解決的幻想,正好被吳三桂所利用。吳三桂得知李自成親自率軍東征的消息後,隨即派出了山海關士紳、儒生李友松、譚邃寰、劉泰臨、劉台山、黃鎮庵、高選等六人,迎候李自成大軍於北京城東不遠的三河縣,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時日,等待清兵。

多爾袞經過一晝夜的急行軍,於二十一日抵達關門十五里之外。這時,吳軍已與農民軍在一片石戰鬥了一天。農民軍赴山海關的兵馬約十萬;吳三桂的兵約為五萬;多爾袞所統滿、蒙、漢軍隊大約為七八萬人,其中以多爾袞領的滿洲鐵騎最強,兵馬都身披甲冑,非常堅硬,百步之外無法洞穿。當日清晨,清軍進至離山海關城僅二里,多爾袞在歡喜嶺的威遠臺上觀戰。李自成未能在清軍到達之前攻下山海關,已使自己處於被動地位,清軍的到達,更使清、吳聯軍在數量上超過了李軍。這樣一來,儘管兩軍尚未交鋒,但戰爭的勝負已經大致決定了。

四月二十二日爆發了決定三方命運的、慘烈的一片石大戰。根據清、吳雙方的約定,首先由吳三桂率領所部和李自成大軍作正面交鋒,當戰鬥進行到最緊張的時刻,清軍突然從陣後繞出並向李軍發動了猛烈地進攻。李自成事先對清軍入關毫無所知,加上連日作戰,李軍士氣已處於再而衰的境地,雖然拼命搏戰,最終抵擋不住清、吳兩軍的聯合攻擊,遭到嚴重的損失,劉宗敏負傷,農民軍死者數萬。農民軍失利後,李自成被迫率餘眾西走。決定三方命運的一片石之戰,以清吳聯軍的勝利和李自成農民軍的失敗而告結束。

戰爭評價:決定三百年大清王朝基業的開山之戰。這幾乎是一場事先誰都未曾料到的戰役,也是一場幾乎未戰而勝負已定的戰役。被超級的爆發成長經歷衝昏了頭的李自成,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做了錯誤的事情——將手握關寧鐵騎的吳三桂逼上了絕境。大清攫取了朱元璋子孫們的江山,一坐就是三百年。

附:中國歷史上重要戰爭一覽表

涿鹿之戰

鳴條之戰

牧野之戰

繻葛之戰

長勺之戰

泓水之戰

假途滅虢之戰

城濮之戰

邲之戰

鄢陵之戰

雞父之戰

柏舉之戰

越滅吳之戰

晉陽之戰

桂陵、馬陵之戰

濟西、即墨之戰

長平之戰

秦統一六國之戰

鉅鹿之戰

成皋之戰

井陘之戰

垓下之戰

西漢平定七國叛亂之戰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

昆陽之戰

東漢王朝統一之戰

黃巾農民起義戰爭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夷陵之戰

諸葛亮南征之戰

諸葛亮北伐曹魏之戰

魏滅蜀之戰

晉滅吳之戰

淝水之戰

北魏統一北方戰爭

隋滅陳之戰

隋反擊突厥之戰

隋末農民戰爭

李淵攻取長安之戰

洛陽虎牢之戰

唐攻東突厥之戰

唐平定安史叛亂之戰

李愬夜襲蔡州之戰

唐未農民戰爭

北宋統一戰爭

宋遼戰爭

宗澤東京保衛戰

和尚原之戰”

順昌之戰

郾城、潁昌之戰

柘皋之戰

唐島之戰

采石之戰

蒙古西征之戰

蒙金之戰

宋蒙釣魚城之戰

襄樊之戰

伯顏取臨安之戰

鄱陽湖之戰

靖難之役

明成祖遠征漠北之戰

明京師保衛戰

明東南沿海抗倭之戰

明援朝抗日之戰

薩爾滸之戰

明末農民戰爭

一片石之戰

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戰

清平定“三藩”叛亂之戰

雅克薩之戰

清平定準噶爾叛亂之戰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太平軍北伐之戰

太平軍湖口大捷

三河之戰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之戰

安慶保衛戰

天京保衛戰

高樓寨之戰

金積堡之戰

十里坡之戰

黃飄大捷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馬尾海戰

鎮南關大戰

甲午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遼東半島之戰

山東半島之戰

臺灣軍民抗日之戰

抗擊八國聯軍的大沽、天津之戰

抗擊八國聯軍的北京之戰

東北軍民抗擊沙俄


分享到:


相關文章: